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选2010年10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LE患者138例,SLE合并肿瘤患者6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既往治疗及危险因素。结果显示,SLE合并肿瘤者,最常见的肿瘤为宫颈癌(21.74%,15/69)和甲状腺癌(21.74%,15/69)。SLE合并肿瘤者中,年龄以40~50岁多见,SLE诊断年龄以40~50岁多见,SLE病程以60~120个月为主。SLE者年龄以20~30岁多见,SLE诊断年龄以20~30岁多见,SLE病程以<12个月为主。两者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者既往使用羟氯喹的比例高于SLE合并肿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LE病程(OR=4.25,95%CI 1.79~10.01,P<0.001)、羟氯喹(OR=0.26,95%CI 0.12~0.59,P<0.001)与肿瘤风险有相关性。SLE病程长可能是SLE发生肿瘤的危险因素,羟氯喹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干燥综合征(SS)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SSISL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1998年2月至2008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SS/SLE住院患者共41例,同时期非SS起病的SLE患者(NSS/SLE)共2331例,随机抽取其中2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者的临床、实验室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 SS/SLE和NSS/SLE患者间在以下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①性别(女,男)(41/0与184/30)、SLE发病年龄[(43±41)岁与(32±31)岁]、病程[(114±84)个月与(45±18)个月];②临床表现:口干(85.3%与6.1%)、眼干(75.6%与2.3%)、面部红斑(9.8%与46.3%)、肾小管酸中毒(21.9%与0)、肾病综合征(7.3%与31.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9%与19.6%)、肺间质病变(12.2%与2.8%);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65±75)mm/1 h与(46±34)mm/1 h]、IgG升高(56.4%与29.9%)、IgA升高(38.5%与20.4%)、类风湿因子(RF)阳性(70.8%与20.3%),抗SSA抗体阳性(82.9%与43.4%)、抗SSB抗体阳性(39.0%与7.9%);④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8±8与10±10)、激素治疗强度(冲击/相当于1~2 mg·kg-1·d-1泼尼松,<1 mg·kg-1·d-1泼尼松)(8/26/7与91/102/21)、死亡和(或)永久脏器损害(2.4%与14.9%).对SS/SLE患者平均随访(33±34)个月,除1例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出现肺栓塞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病情稳定. 结论 SS/SLE发病年龄晚,病情较轻,面部红斑、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及肾病综合征相对少见,而肾小管酸中毒、肺间质病变相对多见,抗SSA、SSB抗体阳性率较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主要死因的变化,分析影响SLE患者病死率和主要死因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86年1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SLE住院患者的死亡病例.结果 近21年SLE的住院患者共2558例,死亡患者195例,其中女性171例,男性24例,女性SLE病死率7.7%,男性SLE病死率7.1%,总病死率7.6%;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LN)为SLE最常见的主要死因,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0.8%、21.5%和17.4%.SLE发病后第1年内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31.3%,狼疮脑病和感染是发病后第1年内最常见的死因;狼疮脑病患者主要死于发病早期,发病3年内狼疮脑病的死亡人数占狼疮脑病总死亡人数的73.8%;LN多死于狼疮发病10年以后,占LN总死亡人数的32.4%.近21年住院SLE患者的病死率逐渐下降,由1986年至1990年的12.8%降至2001年至2006年11月的5.3%;1986年至1995年SLE最常见的死因为LN,占总死亡人数的29.7%;1996年至2006年11月最常见的死因为感染,占总死亡人数的33.6%.结论 感染、狼疮脑病和LN是SLE的最主要死因,SLE发病第1年内死亡最多见.SLE患者的病死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86年至1995年SLE最常见死因为LN,1996年至2006年11月SLE最常见死因为感染.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13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探讨SLE患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2年5月至2007年7月华山医院SLE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体;对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选择SLE患者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533例SLE患者中发生感染130例,感染发生率为24.4%.1例患者因呼吸道感染死亡.SLE患者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56.9%)、尿道(23.8%)及皮肤软组织(18.5%).在感染病原体构成中,细菌最常见(53.3%),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真菌(39.2%),两者合并感染比例高.尚有7例结核患者和10例带状疱疹患者.SLE患者感染最常见菌株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菌株比例较高.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碳青霉烯类的敏感率较高.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示老年、低白蛋白血症、中度贫血及大剂量激素治疗为SLE患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道及尿道为SLE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药物作为经验性抗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感染状况,探讨HCMV活动性感染与SLE病情及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63例SLE患者,将外周血白细胞接种于人胚成纤维细胞(HF)进行病毒分离,再分别用问接免疫荧光(HF)、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F中HCMV pp65抗原及HCMV UL54 DNA,分析SLE患者的HCMV活动性感染率,以及与SLE病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SLE患者HCMV活动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27%与0%,P<0.05).②病情活动组SLE患者的HCMV活动性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活动组(39%与13%,P<0.05).③HCMV活动性感染组的SLE患者尿蛋白定量(24 h)、红细胞沉降率(ESR)、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明显高于非活动性感染组[(1.7±1.3) g/d与(0.8±0.8) g/d,(64±38) mm/1 h与(38±29) mm/1 h,15±6与9±6,P<0.05].④HCMV活动性感染组SLE患者关节炎的发生率以及抗舣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β2糖蛋白1(β2-GPI)阳性率均高于非活动性感染组(35%与13%,47%与17%,53%与22%,47%与13%,P<0.05).⑤初发SLE患者的HCMV活动性感染率高于非初发患者(35%与22%),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LE患者的HCMV活动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HCMV活动性感染可能导致SLE病情活动并且与SLE患者蛋白尿、关节炎以及抗dsDNA抗体、AnuA、β2-GP1等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HCMV活动性感染可能参与SLE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初始治疗选择,提高对中国LN患者的认识。方法基于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研究协作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 CSTAR)建立的SLE起始队列,分析2009年2月至2021年3月登记注册的确诊时间在3个月内的8 713例SLE患者及其中LN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选择。结果在初始诊断的SLE患者中,LN发生率为33.3%(2 900/8 713)。LN患者肾脏病理活检以Ⅳ型LN最多见(35.1%)。LN组患者男性比例更高(12.0%vs. 7.7%,P0.001),SLEDAI评分更高(11.7±8.5 vs.6.6±6.2,P0.001),SLICC/ACR脏器损伤评分≥1分的比例更高(34.0%vs. 16.6%,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23.2%vs. 16.6%,P0.001)、浆膜炎(19.2%vs. 8.4%,P0.001)、神经精神狼疮(7.6%vs. 5.5%,P=0.001)、肌炎(3.3%vs. 2.1%,P=0.006)、低补体血症(66.0%vs. 53.1%,P0.001)、抗dsDNA阳性(54.4%vs. 42.4%,P0.001)与LN相关,而LN患者关节炎发生比例降低(26.8%vs. 30.4%,P0.001)。与非LN组相比,LN组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糖皮质激素(90.7%vs. 84.1%,P0.001)及激素冲击治疗(9.1%vs. 3.4%,P0.001)、环磷酰胺(27.0%vs. 11.7%,P0.001)、霉酚酸酯(21.6%vs. 10.1%,P0.001)、他克莫司(4.8%vs. 2.3%,P0.001)应用比例显著增高,而羟氯喹(67.4%vs. 73.1%,P0.001)、环孢素(4.3%vs. 5.9%,P=0.002)应用比例显著降低。结论 SLE中LN组较非LN组患者男性比例更高,病情活动度高,脏器损伤重。LN与浆膜炎、血小板减少等提示SLE病情活动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相关,初始治疗更积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1998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SLE合并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淋巴瘤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结果 SLE合并ML患者共9例,占同期SLE入院患者的0.18%;其中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2例;SLE平均发病年龄43.1岁(24~57岁),SLE平均确诊年龄为44.7岁(29~57岁),淋巴瘤平均确诊年龄为48.7岁(39~63岁),SLE发病到合并淋巴瘤病程均数为3.8年(1~15年)。淋巴瘤病理类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主,共7例,占77.8%(7/9),且淋巴瘤结外受累多见,共7例,占77.8%(7/9)。淋巴瘤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骨髓等部位均可发生,其中胃肠道受累3例,支气管和肺受累2例,骨髓受累2例。SLE合并ML患者中100%出现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发热。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9例患者中6例补体减低,9例乳酸脱氢酶升高,5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大于100mm/h。SLE合并ML的患者6例对化疗敏感,4例死亡,2例死因均为淋巴瘤消化道受累;2例诊断淋巴瘤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当SLE患者出现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ESR持续大于100mm/h,乳酸脱氢酶持续偏高者需警惕SLE合并淋巴瘤的可能。当SLE合并淋巴瘤时结外受累多见,SLE合并ML多数对化疗敏感,但消化道受累时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CD4+Foxp3+T细胞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 Foxp3+ T细胞水平的影响以及CD4+Foxp3+T细胞与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SLE患者和5名正常人外周血CD4+Foxp3+T细胞百分率,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CD4+Foxp3+T细胞与SLE疾病活动指标及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Foxp3+T细胞百分率(2.4±1.6)%低于正常人(3.3±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Foxp3+T细胞百分率(3.3±0.7)%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SLE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外周血CD4+Foxp3+T细胞(6.1±3.5)%较治疗前(3.9±2.4)%升高(P<0.05).SLE患者外周血CD4+Foxp3+T细胞水平与年龄、病程、红细胞沉降率、尿蛋白定量(24 h)、血清补体C3浓度、血清抗双链DNA(anti-dsDNA)抗体水平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无相关性,但与糖皮质激素每日用量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4+Foxp3+T细胞水平不能作为狼疮活动指标.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上调SLE患者外周血CD4+Foxp3+T细胞水平,CD4+Foxp3+T细胞水平上调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治疗SLE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SLE患者(女38例,男3例)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结果: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弥漫性症状(51.2%)为多见,其次为局灶性(22.0%)、抽搐发作(12.2%)和其他(14.6%);29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在SLE病后3年内,占71.7%;32例脑电图(EEG)检查的患者中27例有异常(84.3%),其中21例弥漫性症状患者中EEG异常20例(95.2%);22例局灶性症状患者中13例(59.1%)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异常。21例伴蛋白尿患者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余20例患者接受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前者疗效可能优于后者(χ2=5.91,P=0.05)。结论:SLE神经系统损害以颅内弥漫性损害常见,EEG检查有助于早期弥漫性症状患者的诊断,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SLE,其疗效可能优于单一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探讨抗CCP抗体与SLE患者关节炎及骨侵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38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并与SLE患者关节表现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抗CCP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3.8%(19/138).SLE患者关节炎的发生率为50.7%,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率(20%)高于非关节炎组(7.4%)(P<0.05).在SLE关节炎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显著高于抗CCP抗体阴性者(71.4%与14.3%)(P<0.01).而且,抗CCP抗体与RF之间显著相关(r=0.36,P=0.002).抗CC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抗CCP抗体阴性者(73.7%与47.1%,P<0.05).138例SLE患者中有8例出现受累关节的影像学改变,与抗CCP抗体阴性患者相比,抗CCP抗体阳性患者表现出侵蚀性关节炎的比例显著为高(35.7%与5.4%,P<0.01).在8例表现为侵蚀性关节炎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抗CCP抗体和RF均阴性,而抗RA33抗体阳性.此8例患者均满足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RA)的分类标准.SLE相关其他临床指标分析显示,关节炎组.与非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3.8%的SLE患者体内存在抗CCP抗体.抗CCP抗体的出现与SLE患者关节炎和骨侵蚀密切相关,并对判断SLE关节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结核感染的文献综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出现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SLE、结核为关键词,检索1998-2008年发表的中文文章,提取其中有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来自30篇文献报道的共42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9例,平均年龄为(32±9)岁,SLE平均病程为(26±19)个月.SLE伴发结核感染的发生率为2.3%~19.6%,病死率达15.6%.73.0%患者处于SLE病情稳定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5.2%),其次是体质量下降(63.1%),咳嗽、咯痰(60.2%).重症结核感染多,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占35.0%,结核性脑膜炎占15.1%.肺外结核感染多(45.3%).实验室检查中,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均明显(93.9%、77.1%),痰涂片、血结核抗体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的阳性率不高(19.3%、41.8%、14.3%).结论 SLE伴发结核感染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重症结核感染和肺外结核感染多,早期诊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放免分析(RIA)法测定抗ds-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RI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及对照者血清中抗ds-DNA、ANA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SLE活动期RIA法测定的抗ds-DNA水平较对照者显著增高(P<0.01),其阳性率为94%,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ds-DNA、ANA阳性率分别为62%、98%;在SLE缓解期三者阳性率分别为35.6%、30%、94%.结论 放免法测定抗ds-DNA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表现.方法 分析SLE合并CMV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21例SLE住院患者中,合并CMV活动性感染121例,发生率为5.4%.发热98例占81%,其中80例(66.1%)以发热为唯一表现,肝功能损害8例、呼吸道症状5例、血液系统异常4例、心肌炎和脑病各1例,分别占6.6%、4.1%、3.3%、0.8%、0.8%;另22例(18.2%)不明原因原发病活动而经检查发现CMV感染.75.2%患者SLE疾病活动指数达10分以上.121例中,4例死亡,6例放弃治疗.其余患者CMV感染均于治疗2~4周[(15±6)d]得到控制.结论 CMV感染是SLE的常见合并症,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对不明原因发热者应及时做CMV的相关检查以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β的基因多态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的关系及其在SLE家系中的传递规律.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对99例SLE患者、116名正常人及12个SLE家系的48名成员进行了TNF-β基因分型.结果 SLE患者的TNF-β2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62.6%/47.0%,OR=1.89,P=0.001 2),但可能样本量过小,在SLE家系研究中未发现TNF-β基因多态存在关联的证据以及传递/连锁不平衡的证据.结论 TNF-β2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易感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抗细胞膜DNA(mDNA)抗体测定的方法,研究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与SLE临床特点及免疫学异常的关系.方法检测SLE患者、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抗mDNA抗体,并分析SLE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与抗mDNA抗体的关系.同时研究细胞膜DNA分子在不同细胞表面的表达,用DNA酶、RNA酶及胰酶鉴定抗原性质.结果抗mDNA抗体在SLE中检测敏感性73.3%(152/207),特异性96.4%,疾病对照组阳性率5.4%(9/167),82名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抗mDNA抗体阳性率在SLE组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抗mDNA抗体在其他自身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在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快速狼疮因子(DNP)、抗组蛋白抗体(AHA)、抗核小体抗体(AnuA)阴性的SLE患者中抗mD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73.8%、62.7%、65.3%、57.8%和51.6%.该抗体阳性组SLE患者皮疹,脱发,关节痛,白细胞和C3、C4减低及IgG、IgA、IgM升高较为常见,但与SLE患者病情活动指数无关.本文还证实细胞膜DNA在人B细胞、T细胞上均有表达,以Raji细胞株表达较好.用DNA酶预处理的细胞涂片再行检测后膜荧光图形消失,而用RNA酶、胰酶预处理后并不消失,证实其为膜DNA抗原.结论抗mDNA抗体是一种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SLE血清学指标之一,尤其对抗dsDNA、抗Sm、抗DNP、AHA、AnuA阴性的SLE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银屑病(psoriasis,Ps)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文献复习,探讨两种疾病共存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SLE并发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女13例,男2例,平均年龄(37.6±12.97)岁;12例为Ps先发于SLE(80.00%,1215),3例SLE先发于Ps,两者确诊中位间期为8年。SLE脏器受累以皮肤黏膜(86.67%,1315)和肌肉关节受累(占80.00%,1215)发生率高;Ps类型以寻常型为主,占66.67%(1015)。结论 SLE患者可并发Ps,本研究结果提示可能以Ps先发为主,临床以寻常型Ps多见,二者关联性尚不清楚,需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是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早期诊断感染并发症能显著改善SLE患者预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有助于鉴别SLE并发感染和SLE活动,血清KL-6有助于鉴别SLE伴发感染和SLE累及肺脏。SLE合并感染的病原体除了最多见的细菌感染外,病毒和真菌感染近几年有上升趋势,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及抗β2糖蛋白Ⅰ抗体(aβ,CP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血栓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免疫风湿科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5例活动期SLE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CA及aβ2GPI水平.分析它们与SLE患者血栓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45例SLE患者中27例(60.0%)ACA阳性;其中10例并发血栓;ACA阴性的18例患者中1例并发血栓.ACA 阳性与阴性的SLE患者间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对预测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50%.45例患者中17例(37.8%)aβ2GPI阳性,其中8例并发血栓;aβ2GPI阴性的28例患者中3例并发血栓.aβ2GPI阳性与阴性的SLE患者闻的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β2CPI预测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3.5%.结论 ACA、aβ2CPI均与LE的血栓形成相关,可用于预测SLE患者的血栓前状态.且aβ2CPI的特异性优于ACA,而敏感性不及ACA.  相似文献   

19.
侯巍  惠艳 《地方病通报》2005,20(2):98-99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SLE患者的ANCA检测结果; ANCA与SLE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关系; SLE患者病情活动组与非活动组ANCA阳性率的比较.结果 IIF法检测ANCA在SLE中的阳性率是61.5 %,ANCA阳性组中有血管炎皮损(67.5 %)及浆膜炎(55.0 %)者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同时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在24 h尿蛋白大于0.5 g/L,血红蛋白低于90 g/L,抗ds-DNA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ANCA可能是判断SLE病情复发与缓解的一个有用指标,推测ANCA与活动性狼疮肾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瓣膜病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病人的其他临床特征和某些并发症之间的联系。方法  10 4例SLE病人行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和有关狼疮的临床和实验室评价 ,UCG检查结果与 80名健康体检人员UCG检查结果进行对比。SLE病人和健康体检者随访约 4年。结果 SLE病人在初次和随访UCG中 ,瓣膜病变常见 ,发生率分别为 38%和 36 %。其中瓣膜增厚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瓣膜反流和赘生物。随访中瓣膜病变经常发生变化。瓣膜病变的存在与否与SLE病人的病程、狼疮活动、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无关。随访中有瓣膜病变的SLE病人的并发症(包括中风、外周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死亡 )发生率为 2 8% ,而无瓣膜病变者仅为 11%。结论 SLE病人瓣膜病变多见、易变 ,瓣膜病变的发生与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关 ,而与病人的上述临床特征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