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婴幼儿时期发生的一种传染病。其病变主要侵袭脊髓的运动细胞,造成肌肉不同程度的瘫痪(90%以上的瘫痪部位发生在下肢),从而引起肢体和躯干畸形。经过治疗后肌肉仍完全瘫痪或有部分的瘫痪肌肉恢复肌力。到后遗症期,由于肢体的正常肌肉与瘫痪肌肉力量不平衡,使关节运动偏向,长期的异常姿势,造成肌肉、筋膜、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为了便于对本病的观察和治疗,从病程、病情、病理损害部位等不同角度进行分型,目前尚不统一。一、由于其损害程度不同,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一)轻度:仅有肢体力弱,腱反射减弱,而无肢体瘫痪。 (二)中度:仅有肢体瘫痪,而无呼吸肌瘫痪。 (三)重度:肢体瘫痪严重而广泛,并伴有颅神经瘫痪损害,可突然发生呼吸肌瘫痪与循环衰竭。呼吸肌瘫痪,可表现为说话(或小儿啼哭)声音变小,咳嗽力弱,稍活动即有呼吸困难。查体可见胸廓运动减弱,呼吸音减低,甚至听不到呼吸音。单纯肋间肌瘫痪则腹式呼吸代偿性增强,重者呈胸廓矛盾呼吸;单纯膈肌  相似文献   

3.
1981年11月,呼和浩特市区内发生一次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爆发,染病69例,死亡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驰缓性瘫痪,伴有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病例伴有颅神经损伤和/或呼吸肌麻痹。14名患者作脑脊液检查,其中9名有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现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次爆发与饮水污染有关。本文描述了此次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了流行因素,并对可能的病原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周期性瘫痪临床上并不少见〔1〕,但以呼吸肌麻痹为首发症状的甲亢合并周期性瘫痪临床报道不多 ,尤其是甲亢症状不明显者 ,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将我们遇到的以呼吸肌瘫痪为首发症状的甲亢合并周期性瘫痪抢救成功的3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27岁、31岁和36岁。分别以心悸、胸闷、发作性肢体软弱无力、不能行走与站立2~10小时急诊入院。其中1例因既往有“甲亢”病史而再次以甲亢收住入院 ,另2例以周期性瘫痪收住院 ,而后诊断为甲亢。以甲亢收住的患者入院后给予复查三碘…  相似文献   

5.
据上海东方早报2003年11月14日报道,上海儿童王某3年前出生3个月时吃过糖丸疫苗后,出现发热症状,高烧持续不退,经诊断患了小儿麻痹症,并从患儿的体内检测出了糖丸疫苗样的病毒,可以肯定是服糖丸疫苗闯的祸。如今,王姓小朋友右下肢已经瘫痪,踝关节畸形,伤残程度定为9级。家长一气之下,把当事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服糖丸疫苗本来是为了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怎么反而会使儿童患上小儿麻痹症的呢?  相似文献   

6.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也称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简称GBS)。主要是肢体的弛缓性麻痹,可累及颅神经和呼吸肌,病程较长,有的在数月以上,病前可有感染症状。本病自1916年由法国学者报告以来,世界各地相继有病例报告,我国于1949年在南京发现本病。目前该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引起全身性瘫痪的重要病因。GBS 的临床症状与流行情况与脊髓灰质炎相  相似文献   

7.
格林-巴利综合征为神经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四肢松弛性瘫痪,周围性感觉障碍和延髓性麻痹等,重型可对患者的呼吸肌有所累及,致使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从而导致其死亡,给予患者进行急救需对其切开气管给予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而给予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  相似文献   

8.
艾妮 《现代养生》2013,(8):36-36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病症。该病毒一般经由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受粪便污染了的食品及奶传播,但目前并无证据证实疾病可由昆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Ⅰ、Ⅱ、Ⅲ型,潜伏期是由五至三十五天,以七至十四天最为常见。被病毒感染的患儿通常在瘫痪前期出现发热症状,3~4天体温下降后出现瘫痪。  相似文献   

9.
有机磷农药可通过皮肤、呼吸道、胃肠道迅速吸收,引起急性中毒,这已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但某些有机磷药物,在接触的几天至几周后,对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可产生迟延作用,引起有机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里综合征)。呈现四肢无力、甚至瘫痪,面肌瘫痪,严重时可引起呼吸肌麻  相似文献   

10.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病症。该病毒一般经由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受粪便污染了的食品及奶传播,但目前并无证据证实疾病可由昆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Ⅰ、Ⅱ、Ⅲ型,潜伏期是由五至三十五天,以七至十四天最为常见。被病毒感染的患儿通常在瘫痪前期出现发热症状,3~4天体温下降后出现瘫痪。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月21日至2月8日,在我区一种养场先后发生5例小儿麻痹症,流行持续时间18天,罹患率1.1%(5/445),7岁以下儿童罹患率6.2%(5/81),死亡1例,轻度跛行后遗症3例。连续追踪3年未再发现新病例。 5例患儿中4男1女,年龄为14个月至2岁。临床表现左下肢麻痹2例,面神经麻痹2例,四肢驰缓性瘫痪1例。4例有发热(38~40℃)。对3例患儿采集粪便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病毒  相似文献   

12.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弛缓性骨骼肌瘫痪或无力,每次发作迅速,严重时可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如短期内积极补钾治疗则能很快好转.  相似文献   

13.
我区近十多年来开展了大规模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疫苗,小儿麻痹症发病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在一些县又出现了局部地区的小暴发流行。为了查明原因,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我们于1981年2月抽查了小儿麻糖丸疫苗在各服食点的滴度,并同时在斗门县红旗农场(简称红旗)和佛山市敦厚大队和地区机关幼儿园(简称敦厚、机幼),抽查部份健康儿童的抗体水平动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痛、咳嗽及肢体疼痛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可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我国在明、清两代有类似本病的记载,称为“小儿惊瘫“.近年来,随着疫苗的普遍采用,本病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肉毒中毒     
美国落基山区海拔较高,由于污染的罐头食品加热消毒未达到要求,肉毒中毒比较常见。肉毒杆菌毒素可干扰神经肌接头的乙酰胆碱的释放,致眼外肌、咽肌及四肢肌肉瘫痪颇易发生。死亡主要由于呼吸肌麻痹。  相似文献   

16.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患病后肢体遗留终身残疾的。患病的特点是发热后出现肢体瘫痪,患儿发生下肢瘫痪前多有臀部肌肉注射的经历,故有些家属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打针引起的麻痹。患病二年后不能恢复正常者,将残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废,统称为后遗症。由于这种病毒专门损害人的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故医学上称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也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在埃及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木乃伊中就有肢体萎缩、畸形的很像现代的儿麻病人;连任四届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17.
低血钾麻痹是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代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血钾降低和驰缓性骨骼肌瘫痪或无力,极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肌麻痹。本院自1995年4月购入SUT-100型多功能超声扫描治疗仪后,对14例低血钾麻痹住  相似文献   

18.
李慧  潘桂英  苏容  陈东升  江珊戈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519-1520
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发作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骨骼肌驰缓性瘫痪特征为主的一组疾病,分为低钾型、高钾型,正常钾型。以低钾型周期性瘫痪较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轻则下肢无力,不能行走,重则瘫痪、呼吸肌瘫痪,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心电图有低钾样改变的心律失常。由于发作前多无先兆症状,故对病人的护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尽早补钾,才能赢得抢救时机。现将我院2000年8月~2005年10月收治的42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2例患者中,男性29例,年龄15~35岁,中位23岁。其中4例…  相似文献   

19.
正当小儿麻痹症发病率日益下降,世界卫生组织正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时候,原来曾患过小儿麻痹症的人却又面临着新的苦恼。据《美国医学论坛报》报道,约有2/3患过小儿麻痹症的人,在许多年以后,可能有部分或全部症状复发,出现新的肌无力、疼痛和严重疲劳,有些人发生呼吸困难和生理承受能力下降等症状。使许多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全球小儿麻痹症发病数下降情况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2000年全世界消灭小儿麻痹症的目标。承诺消灭小儿麻痹症的国家得到了WHO、UNICEF、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美国、亚特兰大)和国际扶轮社的联合支持。许多无小儿麻痹症国家的政府也支持小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