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明确《黄帝内经》"肓之原"具体人体解剖部位。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脐周横、纵断扫查,在横断腹主动脉刚分出髂总动脉分叉处做为标志点,测量它与肚脐中央处之间的距离。结果平脐中央的最多,平脐上下缘的次之;位于脐上的例数明显多于脐下的;位于脐下1.5寸的只有1例。结论 "肓之原"的具体所指是以脐下为中心分布的脉动点,以近人体正中线(任脉)分布,与《灵枢》所描述的位置相近,实质是腹主动脉与双侧髂总动脉的分叉点。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在60名成人身上观察电针新穴位一扎管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切口等部位皮肤痛阈的影响,探讨穴位与手术切口部位在空间上的相对特异性联系和改变电针刺激参数的影响。结果如下:扎管穴的有效电极的针在腹部两侧髂前上棘的内侧二横指处进针,与腹股沟平行,针尖沿皮下直达耻骨联合附近;公用电极的针在脐下3~4厘米处,沿腹正中线皮下进针约5厘米。1.电针刺激扎管穴对痛阈的影响:受试者平卧,用30/60赫的交替连续电脉冲刺激“扎管”穴,测定切口部位、上腹部(中脘穴)、  相似文献   

3.
以268例(男104例,女164例,平均年龄54.7岁)患者为对象,不问疾患,于同一日拍摄其舌部照片并进行腹诊,探讨舌苔厚度、颜色与腹部证候的关系。腹力分为软弱、中等和充实三级;腹直肌紧张,心下痞硬,胃部振水音,胸胁苦满,脐上悸,脐周围、回盲部及乙状结肠部压痛拒按,小腹不仁分为阴性和阳性。对舌苔的评价依据舌的照片,分别观察舌尖部、中部及根部舌苔的厚度及颜色。舌苔厚度由薄至厚,舌苔颜色由白至黄均分为6级,  相似文献   

4.
通过呼吸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等检查,探讨了胸部检查与汉方医学腹证的关系。以48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9人,女性80人,平均年龄49.8±8.8岁。结果:①轻度以上腹证出现率:右胸胁苦满79%,左胸胁苦满52%,心下痞硬69%,心下悸14%,脐上悸57%,脐下悸18%,振水音26%,右脐旁压痛84%,左脐旁压痛85%,脐下压痛63%,乙状结肠部压痛48%,回盲部压痛48%,小腹腹力低下72%,小腹知觉低下82%,正中芯19%。腹部动悸出现率脐上悸最高,脐旁压痛左右未见差异,胸胁苦满右侧出现率高。腹力、腹直肌紧张度、胸胁苦满男性略强,心下悸、脐上悸、振水音女性出现率  相似文献   

5.
梁斌 《养生月刊》2014,(7):626-626
头维穴位于头侧部的发际中,在发际点向上一横指宽处。也可这样来找穴:额头用力形成皱纹时,最上方的皱纹成为头部与脸部的界线,将此皱纹往侧方延伸至碰到发际,当额角发际上一横指,头正中线旁开4横指处便是此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中医智能腹诊仪从腹力角度对中风急性期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运用中医腹诊仪的腹力测定系统,观察了64例中风始发72h以内患者,并自中风始发72h至中风后14天连续性观察54例患者,并分别与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中风72h以及第14天时左右两侧平均腹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1>0.10,P2>0.05);中风72h以内腹力高于第14天腹力(P<0.05),二者腹力均高于正常人腹力(P1<0.01,P2<0.05)。结论:中风急性期腹力高于健康正常人;运用中医腹诊仪有助于中风病中医病机病因的客观化、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07,29(5):424-425
张仲景方世称经方,为在辨证基础上组方,只要辨证准确,临床治疗常见病、疑难病会迎刃而解,《伤寒论》之五泻心方证也是如此。现以附子泻心汤证为例,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现介绍如下。1附子泻心汤证的腹诊体征和病变部位1.1脐上压痛体征腹“下脘穴至脐的中点压痛(或由脐上约1c  相似文献   

8.
十九冲脉(S·L·N_3)1.成绩:针刺「幽门」,「通谷」(幽门下约一横指半),「阴都」(通谷下约一横指半),「盲俞」(通谷下,平脐),「气穴」(盲俞直下,在脐与横骨中间,约平关元)而作检查,都出现与附摄影图18(A)、18(B)完全相同的感觉圈(上述经穴都在肾经上).2.对照:附绘图十九.  相似文献   

9.
<正> 腹诊属于中医切诊法之一,又称切腹或按腹。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家的腹诊经验,并通过亲身实践,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将腹诊法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腹诊的内容。仲景所提出的腹诊内容主要有:按之心下坚、按之心下濡、按之石硬、心下痞坚(硬)、心下支结、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胁下拘急、心(脐)下悸、脐上筑、当脐跳、脐下悸、少腹弦急(拘急)、少腹急结、少腹坚痛、少腹肿痞、  相似文献   

10.
宿宝源 《河南中医》2002,22(3):62-63
腕踝针是在腕部和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是把人体前后正中线为标线 ,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六个纵行区。又以胸骨末端和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水平线称横膈线 ,将身体六区分成上下两半 ,横膈线以上各区加“上”字 ,横膈线以下各区加“下”字 ,如上1区、下1区 ,以此类推用称各区。腕部和踝部各有六个点分别代表上下六个区 ;①腕部 :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 (内关、外关穴 ) 1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桡侧 ,再从腕背桡侧至尺侧 ,依次称为上1、上2 、上3 、上4、上5、上6。踝部进针点共 6…  相似文献   

11.
尿潴留患者由于膀胱胀满 ,十分痛苦 ,必须及时帮助病人将尿液排出。近几年来 ,我们通过指压利尿穴解除尿潴留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65例均为住院病人 ,男 35例 ,女 30例 ;年龄 1 3~ 70岁 ,平均 30岁 ;属动力性者 35例 ,属机械性梗阻引起者 2 0例 ,属其他原因引起者 1 0例。患者均经热敷下腹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 ,未获效。治疗方法选用利尿穴 (又名止泻穴 )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 .5寸。操作者右手拇指先轻按于利尿穴表面 ,再垂直用力下压 ,使按压的穴位凹陷 5~ 1 0 cm,然后使垂直力偏向内下 ,使患者感到酸重胀的紧迫感传至…  相似文献   

12.
腹诊起源于《内经》,但于《伤寒论》中叙述较为详细,我国一直将腹诊置于望、闻、问、切四诊的“切诊”中加以探讨。而日本则非常重视腹诊,腹诊的地位与脉诊相同。日本的腹诊有两大学派,一是难经派,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强调以“肾间动气”结合脐诊法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并将脐周划分区域,如脐左动气为肝病,脐右动气为肺病,脐下动气为肾病,中脘动气为脾胃病等。受《难经·六十六难》和《难经·十六难》影响较深,代表作为《论病奇赅》。我国曹永康氏曾撰文对此派内容进行过研究,并作了补充、发展(见《江苏中医》6:4,1985)。此派原无方药治疗,仅有诊断之法,近代日本大家敬节先生作了补充和发展,认为脐上可用人参汤,四君子汤,脐下可用八味丸,从脐上觉穿脐下者用真武汤,但总的来说,难经派目前已衰落,在历史上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腹诊及腹部悸动的重要性及客观性,笔者通过追溯腹诊的发展渊源,细究《伤寒论》腹部悸动的不同分类及病机,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腹部悸动的机理及相关性因素的研究。腹诊证治为整个中医证治体系的一部分,腹部悸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心下悸、脐下悸及脐上悸,三者的部位及病机均有所差异。腹部悸动与腹部解剖学特征、血液流速、椎体的反作用力、声音产生的冲击力密切相关;另外,心脏横径、胸廓前后径、年龄、身高、血压、腹力与悸动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述治验三则,根据其肝阳上亢,及半身不遂等风症,当属现代医学高血压脑溢血(中风)无疑。不过病变较轻,溢血现象未发展到严重程度,因而获得治愈。 (一)暴怒伤肝肝阳上亢吕某,男,56岁,农民。1982年7月初诊。患者7日前因与邻人口角,后遂发生中风猝倒,先后经二医诊治,效果不显,始邀余诊。见其人形体壮实,面赤气粗,自汗淋漓,汗气熏人,口眼歪斜,舌强,语言不利,头晕头痛,口渴喜饮,不欲食,头顶“百会”处有渗血块约铜钱大,左侧手足不仁不用,腹胀满,大便不通已5日,小便短黄,脉弦洪搏指,舌红,苔黄燥。病由暴怒伤肝,肝阳上亢,激动内风,阳郁化火,搏结阳明,法宜平肝抑阳,通腑泻热以暂开其闭:生石决明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寒水石50克(上四味先煎)川厚朴10克炒枳实10克大黄(后下)10克湘白芍10克金铃  相似文献   

15.
刘保和教授临床善于问诊、抓主症,而且对脉诊、腹诊有自己的独到研究,并强调有一方必有一方的主症与主脉,在近50年的临床与教学过程中,对瘀血证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治疗膈以下即肚腹血瘀证的膈下逐瘀汤而言,他应用此方有以下指征:患者平素周身觉沉困而重,休息特别是睡眠后加重,活动后减轻;腹诊时脐上一寸处压痛明显,且觉此处腹主动脉搏动较正常人力大;脉两关沉涩,尤以右关涩象明显;此类病人当询问病史时5年前多有外伤史。  相似文献   

16.
正按压天枢穴天枢穴位于中腹部,肚脐向左右各3指宽处,左右各1个。站立位、坐位、仰卧位均可,在排便前10min用双手拇指分别按压两侧天枢穴,使指按处有酸胀或疼痛感,按压由轻到重,持续3~5min。此穴有调理胃肠、降气通便的作用,适用于所有便秘。点揉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在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处。坐位或仰卧位,用食指或中指点揉中脘穴,持续约1min。此穴有健脾和胃、调理中焦、降逆通便的作用,适  相似文献   

17.
关于肥胖人几个腧穴的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门诊治疗时,常遇到肥胖患者,其腧穴定位比较特殊。笔者在英国行医时,肥胖患者更多。英国同行也常向我问及肥胖人的腧穴定位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肾俞、肩和秩边3穴的定位法。现就个人临床体会,谈谈看法,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斧正。(1)肾俞定位法:与脐平。患者俯卧:1于脐部压一细塑料棍a,使之与脊背正中线垂直。2再令一细棍b过a上一点且垂直于a所在平面(即治疗床面)。3之后,再取另一细棍c过b上一点,与脊柱表面贴近,且平行于a,则c与脊柱正中线的垂直交点处为命门穴。在直线c上,命门穴向左旁开1.5寸(指病人中指同身寸。下同)为肾俞穴(左…  相似文献   

18.
曾志纯 《光明中医》2014,29(12):2492-2493
中医最早著名医学家(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腹诊内容相当丰富,如胸胁苦满、心下急、心下痞、气上冲胸、腹中寒及上冲,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脐下悸、少腹里急、少腹拘急等.在《伤寒杂病论》中许多休文对腹证均有记述和处方,笔者依其理论,对外科急腹证暂无手术指征进行保守治疗,使腹诊与处方论治相结全,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下肢腧穴 足三里(Zu sanli) 归经穴属足阳明胃经,是本经合穴;又是特定穴中的下合穴。 定位膝关节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 取法正坐屈膝,外膝眼直下4横指,距离胫骨前嵴1横指处取穴。简便取穴法: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住膝盖,食指置于  相似文献   

20.
<正> 自1980年10月至1983年12月,我们对60余例痛经病人介绍推拿自疗法治疗痛经,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门诊病例中资料完整的42例,分析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42例中,未婚24例,已婚18例;14~20岁4例,21~25岁13例,26~30岁17例,31岁以上8例,病程6个月至3年16例,4~7年22例,8年以上4例。基本手法患者取仰卧位,自行用双手的三指(食、中、无名指)沿任脉(腹正中线)上下摩擦,起于神厥穴(脐孔正中),逐次摩气海(脐下一寸半)、关元(脐下三寸)、中极(脐下四寸),随之摩双侧的天枢(脐旁二寸)、四满(脐下二寸石门穴旁开五分)、归来(中极穴旁开二寸)、子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