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免疫炎性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腹水及体外培养的异位内膜细胞上清液中MIF值较正常值升高,一方面MIF能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促使新血管形成;另一方面其可通过限制局部巨噬细胞移动,增加局部巨噬细胞浓度,并促使巨噬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化学物质,而参与EM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病,表现为血管化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和生长,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巨噬细胞是腹腔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近年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EM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被招募到EMs微环境中并浸润于EMs组织中,发生选择性活化。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黏附、生长、侵袭,参与信号传递。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受损、凋亡增加,造成了相对免疫耐受的微环境,有助于EMs细胞的存活。巨噬细胞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达Tie-2促进血管新生,在EMs病灶的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巨噬细胞的许多促EMs发生、发展的作用可能与其在局部发生的选择性活化状态有关。综述巨噬细胞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此领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释EMs的病因并发展新的免疫学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腹腔液以及在位、异位内膜中活化的巨噬细胞增多。其分泌活性明显升高,可分泌白细胞介素(IL)1、6、8、和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前列腺素E2(PGE2)等多种细胞因子,非特异免疫及抗原呈递功能也发生变化。EMs其巨噬细胞未能有效清除EMs异位病灶,其多种活性改变了腹腔内微环境,对其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干扰了患者生育能力,但确切机制尚未阐明。综述巨噬细胞在EMs中数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F-κB、MI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的关系,及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NF-κB、MIF在35例EMs在位内膜、60例EMs异位内膜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PDTC+TNF-α干预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上清液中NF-κB、MIF的浓度,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NF-κB、MIF在3组内膜中均有表达,以异位内膜的表达最强;(2)NF-κB、MIF的表达与月经周期无关,其在3组内膜的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5、0.882、0.927;(3)NF-κB、MIF在经TNF-α、PDTC+TNF-α处理过的ESC上清液中有表达,TNF-α促进二者表达,而PDTC可抑制此作用,且两者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7。结论:NF-κB、MIF在EMs内膜高表达,MIF可能通过NF-κB途径在EMs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腹腔液以及在位、异位内膜中活化的巨噬细胞增多.其分泌活性明显升高,可分泌白细胞介素(IL)1、6、8、和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前列腺素E2(PGE2)等多种细胞因子,非特异免疫及抗原呈递功能也发生变化.EMs其巨噬细胞未能有效清除EMs异位病灶,其多种活性改变了腹腔内微环境,对其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干扰了患者生育能力,但确切机制尚未阐明.综述巨噬细胞在EMs中数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病机理尚不确切,经血逆流被认为是成因之一,但只有10%~15%的女性患病。现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对单核及巨噬细胞强有力的趋化及活化性细胞因子,在促使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细胞植入、生长、侵袭异位组织中起了重要作用,就MCP-1与EMs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病机理尚不确切,经血逆流被 认为是成因之一,但只有10%的女性患病。现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对单核及巨噬细胞强有力的趋化及活性细胞因子,在促使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细胞植入、生长、侵袭异位组织中起了重要作用,就MCP-1与EMs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内膜细胞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取自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妇科微创治疗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就诊,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EMs的患者54例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59例,分离培养EMs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培养后分别采用其条件培养基孵育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及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判断异位内膜细胞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采用划痕实验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调控作用,检测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及骨桥蛋白(OPN)的表达。结果异位内膜细胞可显著增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2 h:1.23倍,24 h:1.39倍,48 h:1.38倍,各时段两组比较,P0.01),异位内膜细胞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升高为对照组的1.50倍(P0.01),并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转为分泌型。结论异位内膜细胞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靶向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能是治疗EMs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以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痛及不孕为主要症状的妇科常见病,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腹腔微环境的异常免疫反应对异位内膜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血管生成至关重要。异位内膜的生长聚集大量多样性的免疫细胞,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其中促炎因子、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增加。几乎所有类型的免疫细胞在EMs患者中都表现出了异常的免疫功能,如T细胞反应性和自然杀伤(NK)细胞毒性降低,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和抗体产生增加,腹腔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活化增加以及炎性介质的变化。进一步的探讨异位内膜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稳态失衡的机制,深层次了解异位内膜引发的免疫逃逸机制,可能成为新型非激素治疗的目标,从而制定出更全面的治疗EMs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以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痛及不孕为主要症状的妇科常见病,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腹腔微环境的异常免疫反应对异位内膜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血管生成至关重要。异位内膜的生长聚集大量多样性的免疫细胞,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其中促炎因子、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增加。几乎所有类型的免疫细胞在EMs患者中都表现出了异常的免疫功能,如T细胞反应性和自然杀伤(NK)细胞毒性降低,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和抗体产生增加,腹腔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活化增加以及炎性介质的变化。进一步的探讨异位内膜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稳态失衡的机制,深层次了解异位内膜引发的免疫逃逸机制,可能成为新型非激素治疗的目标,从而制定出更全面的治疗EMs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生育期女性常见疾患,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理论认为,经血逆流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因子协同作用、遗传免疫缺陷和血管生成在EM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发生发展时,不可避免要经受局部缺血、缺氧等微环境改变。综述缺氧与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的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和免疫损伤的关系,以及雌激素在缺氧条件下对于异位内膜病灶的作用。从异位内膜病灶局部缺氧角度,分析传统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或抑制血管生成对于EMs的治疗意义,为EMs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却具有侵袭、转移等特性。PI3K/Akt/m TOR和MAPK信号通路是两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在多种细胞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EMs中存在PI3K/Akt/m TOR和MAPK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并通过调节细胞黏附分子(CAM)、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凋亡因子等的表达,影响异位内膜的黏附、侵袭,血管生成及凋亡,并受激素水平的调控,促进了子宫内膜细胞的异位侵袭和转移,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新生血管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异常的血管增生为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提供有利的条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除了介导炎症反应外,近年研究发现其也可促进多种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研究发现,EMs患者体内HMGB1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HMGB1可能参与EMs的发病机制。HMGB1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激活巨噬细胞上调核因子κB(NF-κB),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合成和分泌,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网的形成。此外,HMGB1还可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表达及提高整合素的活性和亲和力,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刺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分泌,募集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管状结构的形成;促进内皮细胞释放转录生长因子β(TGF-β),推动血管管状结构的成熟。综述HMGB1参与调节EMs中新生血管生成的潜在作用机制,可为EMs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中神经纤维及血管生成是促进疾病进展、产生慢性盆腔痛及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增大的重要机制,而其形成原因亦非常复杂,很可能与EMs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而作为EMs免疫因素重要成分的巨噬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异常募集并产生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分泌多种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引起神经信号的过度兴奋和通路转导异常,并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调控,对神经血管的生成有重要作用。总结在EMs中巨噬细胞表型功能变化对神经纤维异常生成及盆腹腔中血管增生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针对巨噬细胞与EMs神经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可以干预炎症过程、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生成提供理论支持,为解析EM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约为1/7。其严重影响患病妇女的生活质量,危害其身心健康。目前,EMs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经血逆流的普遍存在和EMs的相对少见,使学者们考虑到EMs的发病可能与腹腔内环境的不同有关。多年来通过对EMs患者腹腔内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变化的研究证实,EMs可能与机体免疫机制异常有关。研究表明,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自然杀伤T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整合素αvβ3、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E-钙黏蛋白等多种黏附分子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EMs的定位及黏附,而各种因免疫机制异常而活化的免疫细胞释放出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一系列细胞因子,又进一步加重了免疫机制的紊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EMs的增殖、发展。有研究认为EMs也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综述EMs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腔内异位内膜的黏着、侵袭、血管形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近年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作为人体内重要的生物信使和效应分子对参与上述环节的重要细胞及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因而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就NO在EMs中的合成情况及多重调节效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β-连环素(β-catenin)为一种胞内糖蛋白,可与E-钙粘素(E-cadherin)结合形成E-钙粘素/β-连环素复合体参与细胞连接,或介导Wnt信号转导通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过程为:细胞黏附、侵袭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另外EMs的发生发展亦与雌激素有关。β-连环素可能通过E-钙粘素/β-连环素复合体参与EMs细胞的黏附,通过Wnt/β-连环素参与异位内膜细胞的侵袭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雌激素的异常调控。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生育期女性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显示,低氧对月经期子宫内膜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痛经导致的低氧影响子宫内膜微循环;月经期脱落的内膜细胞进入腹腔处于低氧环境,需抗凋亡及获得血管新生才能在腹腔种植形成病灶。异常低氧可导致子宫内膜生理调节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形成EMs的病理基础。综述低氧及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对EMs形成的启动作用,为EMs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许多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由巨噬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及异位内膜组织产生.细胞因子与子宫内膜细胞的黏附种植、进展侵袭密切相关,使机体免疫监视、辨认、破坏异位细胞的能力降低,同时可能助长其生长,对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将为EMs新理论的提出有所帮助.对其来源、与EMs发病机制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磷酸酶基因(PTEN)蛋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分别在原代子宫内膜细胞中过表达和静默PTEN表达。Matrigel胶三维培养观察不同PTEN表达组细胞血管生长拟态。利用SCID鼠构建人鼠嵌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HE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PTEN表达组人鼠嵌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异位内膜组织的病理改变及VEGF蛋白表达。结果:与PTEN高表达组相比,PTEN低表达组的子宫内膜细胞更易在Matrigel胶上形成血管拟态,血管生成明显增加;PTEN低表达的子宫内膜组织更易在SCID小鼠体内形成异位病灶,VEGF表达相对较高。结论:PTEN通过调节血管生成对EMs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测PTEN基因有用于治疗EMs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