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捏脊治疗婴幼儿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婴幼儿泄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捏脊治疗;对照组用妈咪爱和思密达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捏脊治疗婴幼儿脾虚泄泻优于妈咪爱和思密达。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腹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道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季节以夏、秋为主。中医称本病为泄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复感六淫外邪,内伤饮食,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而成泄泻。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只要辩证准确,用药得当,常可收到满意效果。今笔者运用宣化分利法之代表方剂五苓散加减治疗35例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泄泻是小儿临床上一种常见消化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较高。笔者自1985年以来辨证施治婴幼儿泄泻6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一般资料本组男33例,女27例,均为2周岁以内的婴幼儿。病程≤3天者20例,4~7天者24例,8~14天者12例,>14天者4例。辨证分型为:伤食型18例,湿热型14例,风寒型13例,脾虚型10例,脾肾阳虚型5例。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为多。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凡脾胃功能失调,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而不夹脓血者,祖国医学称为泄泻。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泻中医称此病为“泄泻”并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骨”。小儿(尤其婴幼儿)脾骨素弱,最易为乳食不节或风寒、湿热等外邪所伤。本人在多年的儿科临床当中,用小儿按摩、配合穴位外敷中药的方法,从虚、实两方面来辨证治疗泄泻,取得了一定疗效,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笔者采用淮南市名老中医耿志远大夫经验方参荷饮治疗小儿脾虚泄泻45例,效果满意。兹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 45例中男26例,女19例,皆为1~3岁之婴幼儿,病程10天~1月者32例,1~2月者13例,其中有泄泻史者17例。均曾使用过抗生素及助消化药物治疗,因效果不显而  相似文献   

7.
梁君妃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338-1340
泄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而致大便次数增多,临床上以大便粪质稀薄、腹胀、纳差或伴有呕吐为其主症.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以后最易耗伤津液,日久导致营养不良等症,严重危害着小儿的健康[1].本院采用温中止泻散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脾虚泄泻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少患儿在发病早期常接受西药治疗,经长期应用多种抗生素,疗效欠佳而转以中医中药治疗。对于此类患儿,笔者喜用参苓白术散合保和丸加减而治,疗效较佳,现将资料完整的4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儿科学》将婴幼儿泄泻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五型。笔者采用艾灸止泻穴治疗非湿热型婴幼儿泄泻3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4例患儿中,1岁以下17例,1~2岁13例,2+~3岁4例;男20例,女14例;大便每日20次以上者3例,10次以上15例,5~10次16例。患儿泄泻清稀,呈水样或蛋花样,或有完谷不化,有的侠有少量泡沫,口不渴,肛周不红,低热或不发热,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白腻。大便镜检有脂肪球或不消化食物,白细胞少见。2治疗方法21取穴止泻穴(脐下腹正中线2.5寸处)。患儿平卧,暴…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消化不良为儿科重点常见病之一。多于夏秋季发生,原因繁多,各有不同,中医统称为“泄泻”。临床症状则以腹泻,呕吐为主,伴有腹疼、腹胀及水电解质失调等。近年来,对68例婴幼儿消化不良试行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初步体会如下。一、婴幼儿消化不良的病机基础婴幼儿时期脏腑功能特点(内因),为本病的发病基础;感受外邪饮食有伤、精神紧张(外因),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婴幼儿时期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不固,易感外邪。六淫极易犯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婴幼儿在一切感染时,均易致泄泻。人体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主降。因婴幼儿脾胃功能不足,且生机旺盛,所需营养多,易致失调。在此基础上一旦感受外邪,过食甘腻或食物变质,以及突受惊恐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成药参苓白术丸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慢性泄泻病人采用口服成药参苓白术丸治疗。结果:痊愈36例.好转18例.无效6例。结论: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泄泻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泄泻作为常见脾胃病的一种,尤其是久泄患者病程缠绵,易复发,久治难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中医坚持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相统一,辨证辨病相结合,对泄泻的诊疗具有独特的优势,效果颇佳。通过自己的跟诊总结发现,胡珂教授针对肝旺脾虚型的泄泻,治疗多从“调和肝脾”入手,多选用乌梅丸为主方。本文通过对肝旺脾虚型泄泻的探讨,从理论依据、临证经验以及验案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导师运用乌梅丸治疗肝旺脾虚型泄泻的临床经验, 希望在临床上上对该类型泄泻的治疗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结合婴幼儿特点,在给药方法上进行了多途径的探索.2004年2~12月,我科在采用常规抗感染、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内病外治的原理,用腹泻灸贴穴辅助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赵卫刘藏平  肖翠萍 《现代护理》2005,11(18):1554-1554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结合婴幼儿特点,在给药方法上进行了多途径的探索.2004年2~12月,我科在采用常规抗感染、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内病外治的原理,用腹泻灸贴穴辅助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常见,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伴有不消化食物。或带有粘液为特征。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一旦饮食失宜,寒温失调,均能使脾胃受损,纳运失常,以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相干,逐成泄泻,迁延日久不愈.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笔者用中药加味正气散为主方,结合辨证分型加减,治疗本病160例,用之临床,多取效验。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常见,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伴有不消化食物,或带有粘液为特征。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一旦饮食失宜,寒温失调,均能使脾胃受损,纳运失常,以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相干,逐成泄泻,迁延日久不愈,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笔者用中药加味正气散为主方,结合辨证分型加减,治疗本病160例,用之临床,多取效验。  相似文献   

17.
浅谈小儿泄泻的治疗体会张德聿226400江苏省如东县卫生协会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治疗得当,疗效显著;治疗不当,则变化多端。现将笔者治疗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1小儿泄泻病因不离湿邪前人曰:“无湿不成泻。是泻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泄泻的发生不仅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有关,同时也与肺、脾、肾气机失常有密切关系,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肾气不升、肠腑失降均可影响气机运作而发泄泻.治疗上以恢复脏腑气机升降机能为重,气机调畅则泄泻可止.该文从相关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来探析泄泻的发生及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常规推拿和辨证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泄泻195例,其中男123例,女72例;小于1周岁者175例,1~3岁者20例;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8个月;经用抗生素、助消化药物治疗无效51例。常规推拿手法及穴位为:揉捏腹5~8分钟,按揉足三里20次,按脾俞、胃俞、三焦命各20次,捏脊3遍。推拿次数平均6.3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饮食疗法在小儿泄泻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泄泻患儿配合饮食疗法。结果配合饮食疗法的泄泻患儿5天治愈率达98.3%,对照组治愈率64.8%,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泄泻患儿根据不同的分型配合相应的饮食疗法,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