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过程中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926例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共有39例发生了血管迷走反射,总发生率4.21%。结果在介入诊疗术的不同阶段,术中、拔除鞘管时、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分别是:0.76%、3.02%、0.43%(P〈0.05),且拔除鞘管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分别与术中、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以PTCA手术组的患者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中任一组的发生率(P〈0.05)。结论血管迷走反射更容易发生于拔除鞘管时,PTCA手术组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经股动脉的射频消融术组、先心病介入手术组和单纯冠脉造影组。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迷走反射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蕊  刘继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5):347-347,353
1 材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8年11月~2 0 0 2年7月共行冠心病介入诊疗12 0 0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82 4例,男5 84例,女2 4 0例,平均年龄5 5 .2±8.9岁。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加支架成形术2 96例,男15 6例,女70 ,平均年龄4 7.2±14 .1岁。所有病人均在术后即刻至4h内拔除鞘管。拔除鞘管的方式均为人工股动脉局部压迫止血。2 结果  本组病人共2 3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占1.92 % ,其中男18例,女5例。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所有病人均有心率缓慢(心率<5 0次/min)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鹏  姜大春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0):1078-1079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血管迷走反射(cardiovascular vagal reactions)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638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5例发生心血管迷走反射。对这些病人的一般资料、原因、发生时间分布情况及抢救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术后拔鞘管前3例,拔鞘管后12例。经适当减轻局部压力,快速静脉输液、静脉注射阿托品、多巴胺等措施后,15例症状很快缓解并稳定。结论心血管介入术前及拔除鞘管前后应做好充分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可有效预防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血管迷走反射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拔除动脉鞘后的发生率 ,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712例介入治疗患者 :冠脉介入治疗 (PTCA +STENT) 5 30例 ,经动脉逆行射频消融 182例。按年龄 (≥ 6 5岁 )分为老年组 (316例 )和普通组 (396例 ) ,所有患者拔管前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 0 2 0 0ml/小时 ,应用 3 4小时。拔管时先局部应用 1%利多卡因于鞘管旁浸润麻醉。观察两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拔管时迷走反射发生率 (12 / 316 ,3.79% )明显高于普通组 (5 / 396 ,1.2 6 % )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介入治疗后拔管引起心血管迷走反射系局部按压血管牵张反射、疼痛、紧张、术前禁食水容量减少及血管床容积突然增大等原因所致 ,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明显升高 ,可能因为老年人对疼痛耐受性差 ,自主神经调节能力降低 ,较年轻人更易紧张所致。术前教育 ,解除患者顾虑 ,拔管时密切监测 ,补充足够液体 ,良好麻醉是减少拔管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6 8岁 ,CT扫描示肝右叶巨块型肝癌伴右上肺叶转移 ,高血压病史 10年。于 2 0 0 0年 10月入院。入院后第 3天行介入治疗右侧股动脉穿刺 ,置入 6F导管鞘 ,5FRH肝管超选择性导入肝动脉造影后行碘油、丝裂霉素、阿霉素乳剂化疗栓塞术 ,术中栓塞症状明显。然后将RH肝管退出肝动脉 ,上送到弓下将剩下的部分药物行高位灌注。拔管后止血困难 ,血压 2 3.2 / 13.3kPa ,心率 94/min。 2人合力压迫股动脉 ,出血停止。约 5min后患者出现面色苍白 ,出冷汗 ,脉搏细弱 ,精神紧张 ,血压下降至 8.5 3/ 5 .3kPa ,心率 5 2 /min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迷走反射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出现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迷走反射者32例,占3.9%,患者出现胸闷,心率、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发生昏迷及死亡;迷走反射的出现与患者的基础状况、肿瘤部位、动脉的解剖及术者的操作关系密切.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期间,迷走反射可危及患者生命,须充分认识其表现及处置措施,降低迷走反射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例 1 男 ,53岁 ,因左下肢肿胀 50d ,1 999年 7月 6日入院。B超示左下肢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完全阻塞。左足背浅静脉穿刺造影 ,显示胫、腓静脉以上深静脉完全阻塞。于 7月 1 1日安置下腔静脉滤过器 ,右股静脉seldinger法成功后 ,放置鞘管 ,沿鞘送入“猪尾巴”导管分段造影 ,示肺动脉血流通畅 ,明确肾静脉及髂静脉分支水平 ,放入VenaTechLGM下腔静脉滤过器 (VTF)于肾静脉下方 1cm髂静脉分支水平以上 ,施放后滤过器张开完全 ,造影显示置放滤过器段血管通畅。术毕撤出所有导管及附件 ,局部压迫包扎。常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飞速发展,介入心脏学迅速发展为一个亚科学,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发展最快的学科,血管迷走反射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一种常见的但需要及时处理的特殊情况,经积极处理多可迅速恢复,但若不即时处理, 在严重瓣膜病、冠心病患者,血压、心率过低可能会威胁病人的生命。通过了解血管迷走反射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达到对心脏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反射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造影剂对心导管术中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影响。方法200例接受心导管手术患者分为二组,一组为使用造影剂组(冠脉造影组),一组为不便用造影剂组(射频消融组)。每组患者均为100例,观察并记录每位患者在术中及术后24h内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情况,并随机抽取30例,于术前及术后即刻用荧光法测定每位患者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并观察其变化。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组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率远大于不使用造影剂的射频消融术组(11%vs%,P<0.05),冠状动脉造影组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增高较射频消融术组明显(0.2424±0.0843vs0.1771±0.1480,P<0.05;0.0761±0.0606vs0.0324±0.1375,P<0.05)。结论①造影剂的确对心导管手术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有影响。②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过度增高在造影剂所致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机制中占重要作用。③心导管手术中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多以血压下降为主,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属于血管抑制型晕厥。  相似文献   

10.
DSA对小肠血液循环状况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小肠血液循环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 健康杂种犬 7只 ,随机分为三组 :正常组 (n =2 )、血管加压素组 (n =2 )和直动脉结扎组 (n =3 )。分别于正常状态、血管加压素作用状态 (静滴后 1h、滴注完毕后 3 0min及 2h)和直动脉结扎状态下行肠系膜前动脉和 (或 )小肠动脉造影 ,观察血管造影表现 ,并检测各种状态下实验肠段肠壁血液pH ,PO2 。 1周后切除实验肠段病检。结果  ( 1)正常组犬肠系膜前动脉造影示血管树显示完整 ,各级分支丰富 ,肠实质对比剂显影浓密。小肠动脉造影示血管弓、直动脉和肠壁内血管网显示清晰。造影前后 pH及PO2 值无明显差异 ,病检结果为正常。 ( 2 )血管加压素组犬于静滴血管加压素后肠系膜动脉分支收缩 ,肠实质对比剂显影变浅淡。停药后 3 0min分支收缩基本消失 ,但肠实质显影仍浅淡。停药 2h后完全恢复正常。各时间点pH及PO2 值无明显差异 ,病检结果正常。 ( 3 )直动脉结扎组结扎区对比剂显影密度明显减低 ,但见侧支供血。pH及PO2 值于结扎后 15min时明显降低 ,但于 1h时回升。病检示肠黏膜轻度缺血性损伤。结论 DSA可较全面、准确的显示各种状态下小肠血液循环的状况 ,并能明确显示缺血肠段侧支血供的有无、来源及数量  相似文献   

11.
例1,女性,28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晕2年于1993年7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血压27/22~17/10kPa,腹部CT、B超未见双肾及肾上腺异常,胸片、胸部CT示后纵隔脊柱左侧软组织影2cm×3.5cm,实验室查尿儿茶酚胺阳性,VMA98μmol/L 24h尿。拟诊:胸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给予巯甲丙脯酸、心痛定,血压降至17/12~11/10kPa。全麻下开胸,术中见肿块位于左第7肋间肋脊角处、主动脉弓左旁,大小约3cm×4cm。质软,暗紫色,包膜完整,与降主动脉间有血管交通支。切除前血压20/16kPa,切除后13/10kPa,术后未用升压药,2周后痊愈出院。病理报告为嗜铬细胞瘤。随访2年无复发。 例2,女性,21岁。因阵发性头痛、心慌4年于1988年10月入院。查体:血压25/20kPa,心率130/min。双肾区未闻及血管杂音,肾血管造影、腹部B超、CT均未见异常。胸片、CT示左胸壁5cm×6cm实质性肿块,B超定位于左肩胛下角线第7肋间,实验室查VMA130μmol/L 24h尿。术前口服哌唑嗪、心痛定、心得安2周,血压降至18/12kPa,心率100/min左右,术前3d输注706代血浆500ml及全血400ml,术前输液量为3000ml。术中见肿瘤大小约5cm×6cm,包膜完整,血管丰富,基底部紧贴后胸壁第5肋间降主动脉旁,有一交通支与肋间血管相连。术中触压肿瘤,血压升至28/22kPa,切除肿瘤后降至9/5kP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种介入方法 相互配合对军训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对军训致25例急性DVT患者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其中单纯取栓3例;取栓联合球囊导管血管成形6例;血管成形联合血管腔内超声消融11例;血管成形和(或)血管腔内超声消融联合支架置入5例.对其疗效进行总结. 结果 髂股段静脉完全开通24例,术中造影示管腔直径≥71%;左髂总静脉开口未能开通1例.25例均行术后随访,平均时间34个月.其中24例完全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可从事正常军事训练;1例髂静脉未开通者训练后仍感肢体肿胀. 结论 多种外科介入技术相互配合可明显提高军训致DV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CO2胆道造影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管CO2胆道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外科胆道术后留置T管患者40例。拔管前先行经T管CO2胆道造影,同时行T管泛影葡胺胆道造影对照。结果40例中36例造影示肝内外胆管无扩张,造影剂顺利进入十二指肠,拔除T管。其中2例发生胆漏,予介入7F猪尾巴导管留置2周。1例发现残余结石,予以胆道碎石,保留T管2周。1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保留T管1周。CO2胆道造影摄片甲级片率67.5%(27/40)。未发生与CO2及泛影葡胺造影有关的并发症。结论CO2胆道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以作为常规T管造影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迷走血管源性肾盂积水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迷走血管导致肾盂及输尿管积水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5例临床疑似肾脏迷走血管所致肾盂积水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迷走血管的走行方向、进出肾脏实质的部位及其与输尿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并与外科手术、静脉肾盂造影、血管造影结果作对比.结果15例肾盂积水患者在患侧肾下极检出迷走血管血流信号,超声诊断为迷走血管源性肾盂积水.14例经手术、肾盂造影、血管造影证实,1例误诊.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为直观地显示肾脏迷走血管的走行方向、进出肾脏实质的部位及其与输尿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在诊断迷走血管源性肾盂积水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二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例 1.女性 ,71岁 ,因反复心绞痛入院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前 3d常规使用阿司匹林 10 0mg/d和抵克力特5 0 0mg/d。术时以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 ,插入 7F动脉鞘管 ,并静脉注射肝素 6 5 0 0U。造影发现左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 ,经球囊扩张和植入冠脉支架  相似文献   

16.
心内直视手术由于麻醉及体外循环、手术创伤、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的影响 ,术后血压、心率、心功能等可发生一定的变化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心率及纠正心功能尤为重要。在临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求做到精确、有效 ,我们观察了 52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应用微泵注入血管活性药物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我科于 2 0 0 1年 6月— 2 0 0 1年 1 1月在海拔 3 658m高原实施了 52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52例患者中 ,男 2 0例 ,女 3 2例 ;汉族 2 4例 ,藏族 2 8例 ;年龄 9月~ 3 8岁 ;其中房间隔缺损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56-MSCT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婴儿(1岁内)心脏成像时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方法从789例行256-MSCT检查的<1岁的患儿中随机抽取100例,评价冠状动脉节段的成像情况(按10个节段计算),包括检出的节段数目及血管清晰度。结果总节段检出率为51.7%,左主干(LM)及右冠状动脉(RCA)近段检出率分别为96%和99%,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RCA各支血管的节段检出率分别为53.33%、33.67%、53.33%。左、右冠状动脉近段血管清晰度评分(4分/3分/2分/1分)分别为LM(62例/22例/12例/4例)和RCA(56例/20例/17例/7例)。患儿平均接受的有效剂量为(0.898±0.282)mSv。结论 256-MSCT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婴儿(1岁内)心脏成像时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较为满意,尤其对左、右冠状动脉近段检出率很高,且血管清晰度明显提高,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心慌、心悸、乏力2年余加重10d入院,体检:血压130/70mmHg,心率90次/min,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脏彩超示:左室偏大,无冠窦扩大,突向右房,可见大小约5mm的缺口有连续血流分流入右房(图1)。因患者拒绝外科手术,拟行介入治疗。操作方法和过程: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动、静脉,分别置入血管鞘,经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置主动脉根部,行升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窦无冠窦突向右房形成一大窦瘤,瘤底有约5mm破口,血流由主动脉流入右心房(图2)。经动脉送入改造的猪尾导管置于窦瘤破口处,经猪尾导管送入泥鳅导丝,通过破口进入右房至上腔静脉,经股静脉送入圈套器至上腔静  相似文献   

19.
病例男,34岁,因左臀部及左大腿刀伤半月,半月前急诊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具体手术情况不详,术后伤口愈合出院。2d前突发左下腹及左下肢剧烈疼痛,表现为持续性胀痛,向腰部放射,疼痛逐渐加重不能耐受,遂来本院就诊。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110次/min,贫血貌,腹部平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左臀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左下肢被迫弯曲体位,伸直左下肢疼痛明显加重,左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B超检查示:左臀部及后覆膜低回声包块,约15cm×12cm,可探及一动脉破口,并有动脉血流信号,左股总动脉正常。考虑假性动脉瘤。诊断:左臀部刀外伤性假性动脉瘤。行动脉介入治疗:局部麻醉,经右股动脉穿刺置入6F鞘管,0.035in导丝引导Corbra导管达左髂总动脉,造影示:左髂内动脉远端可见造影剂外溢,左髂外动脉造影剂无外溢;导管选择进入髂内动脉造影示:臀下动脉断裂,远端可见造影剂外溢;导丝导管选择到臀下动脉,放置1枚弹簧圈后造影示:仍有少许造影剂外溢;再次放置弹簧圈1枚后造影示:臀下动脉完全栓塞。拔出导管及导丝,穿刺点压迫30rain,手术完毕。患者术后立即感左下腹及左下肢疼痛明显缓解,左臀部血管杂音消失,左膝关节能伸直,仍有左下肢肢体轻度麻木。术后给予抗炎治疗,术后7d肢体麻木症状消失。复查彩超示:液性暗区包块缩小,内无血流信号,给予出院。  相似文献   

20.
刘岩  蔡小兵 《人民军医》2000,43(10):601-601
1 病例报告例 1 患者男 ,4 5岁 ,干部。因高血压病予氨酰心安等治疗于 1 997年 2月出现阵发性房颤入院。房颤以午休及晚餐后为重 ,工作时不发作。曾到北京几所医院就诊 ,诊为冠心病、阵发性房颤 ,予氨酰心安、胺碘酮等治疗 ,效果欠佳 ,且房颤发作更加频繁、持续时间延长。检查 :血压 1 7 3/1 1 3kPa,脉搏 56/min ,心肺叩、听诊及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正常。动态心电图示房颤 ,发作前心率小于 55/min。诊为迷走依赖型房颤。自1 998年 6月将氨酰心安逐渐减量 ,7月停用。患者心率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