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合并DM患者10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每组50例。PCI术后24~48 h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最大血凝块幅度(MAADP)。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AA抑制率[(72.3±26.6)%vs(54.0±31.4)%,P=0.041]和ADP抑制率[(76.5±22.1)%vs(43.4±28.7)%,P=0.016]均显著增高,MAADP幅度显著降低[(33.2±10.5)vs(48.2±13.6)mm,P=0.024]。替格瑞洛组AA抑制率50%(14.0%vs38.0%,P=0.006)和ADP抑制率30%(6.0%vs28.0%,P=0.003)的患者数量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显著降低(8.2%vs 22.9%,P=0.045);两组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CS合并DM患者,PCI术后服用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中间代谢类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6-01-2018-06入住我院接受PCI的氯吡格雷基因检测为中间代谢类型的老年ACS患者132例,氯吡格雷组72例,替格瑞洛组60例。替格瑞洛组给予180 mg负荷剂量嚼服后90 mg bid维持1年;氯吡格雷组给予300/600 mg嚼服后75 mg qd维持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5 d血小板抑制率和随访12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5天,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12个月内两组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总出血事件分别为10例(16.7%)和3例(4.2%)(P0.05);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出血;轻微出血为7例(11.7%)和2例(2.8%)(P0.05);呼吸困难分别为例8例(13.3%)和1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轻度呼吸困难为6例(10.0%)和1例(1.4%)(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中间代谢类型老年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更高,12个月内两组MACE事件无显著性差异,氯吡格雷治疗安全有效;替格瑞洛组总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增加,建议老年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改用替格瑞洛60 mg bid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29例,替格瑞洛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d,替格瑞洛90 mg,2/d;氯吡格雷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d,氯吡格雷75 mg,1/d。术后24 h和术后3个月时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血小板抑制率,评价血小板抑制效果,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性不良事件。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冠心病类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24 h和3月时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24 h和3个月时替格瑞洛组患者血小板抑制效果均优于氯吡格雷组患者(P0.05)。出院后3个月内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分级标准,两组出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对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抗血小板疗效更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与换用替格瑞洛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并评价两种方案用药30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13-05-2015-06我院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血栓弹力图(PEG)检测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78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150mg每天1次组(39例)和替格瑞洛90mg每天两次组(39例),主要终点为入组20d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呼吸困难、出血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患者用药30天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37.5±7.3,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加量组(22.9±9.2,P=0.009)。替格瑞洛组抗P2Y12受体低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加量组(5.7%:38.5%,P=0.009)。两组患者均无心源性死亡,替格瑞洛组入组第5天发生脑出血1例,最终死于多脏器衰竭,氯吡格雷加量组入组第2天再发心肌梗死1例。替格瑞洛组9例(23.1%)发生不同程度呼吸困难,3例患者停药退出研究。两组出血事件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PCI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ACS患者换用替格瑞洛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优于倍增氯吡格雷剂量,两种方案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替格瑞洛所致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临床上应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监测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抵抗时更换为替格瑞洛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12年10月~2014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一、四科及心血管内科住院的75岁以上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31例(ACS10例,PCI术后21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4例。分为氯吡格雷组(15例)及替格瑞洛组(16例),氯吡格雷组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 1/日),替格瑞洛组更换为替格瑞洛(90 mg 2/日),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1、4、8周观察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治疗1周、4周以及8周后,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升高,为[(22.6±4.5)%vs.(35.8±5.7)%]、[(21.9±4.6)%vs.(36.9±5.5)%]、[(22.8±4.6)%vs.(37.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氯吡格雷组心肌梗死1例,再发心绞痛5例,总计6例(40%);替格瑞洛组轻度呼吸困难1例,未做特殊处理3 d后呼吸困难缓解,再发心绞痛1例,总计1例(6.3%)。氯吡格雷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替格瑞洛组升高(40%vs.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明显升高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微小RNA-223(miR-223)、血小板抑制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组(n=80,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和替格瑞洛组(n=80,替格瑞洛90 mg/次,每日2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miR-223、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PAC-1)的变化。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治疗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miR-223、CD62P、PAC-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随访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3.75%对13.75%,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11.25%对16.25%,P0.05)。结论:对于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替格瑞洛较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MACE,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替格瑞洛易引起呼吸困难,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诊断为ACS并成功完成PCI术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08例)和替格瑞洛组(72例),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继以75mg/d)和阿司匹林100mg/d,替格瑞洛组口服替格瑞洛(180mg负荷剂量,继以90mg/次,2次/d)和阿司匹林100mg/d。采用光学比浊法(LTA)测定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观察6个月内的心脏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而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稍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替格瑞洛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格瑞洛可以进一步降低PCI术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但药物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Sonoclot技术分析冠状介入治疗(PCI)术前分别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5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ACS病人21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病人均行PCI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5例,A组为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B组为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组,分别给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或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次日起改为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或替格瑞洛180 mg/d。用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检测凝血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及经二磷酸腺苷(ADP)途径、经花生四烯酸(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发生情况,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B组用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凝血速率和血小板功能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经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5.08±16.74)%、(65.36±14.63)%、(65.83±15.24)%;B组用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经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8.59±21.25)%、(78.78±21.36)%、(79.05±2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0.14±18.25)%、(80.56±20.13)%、(81.42±21.02)%。B组用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1.25±20.31)%、(82.36±20.27)%、(81.02±20.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对两组病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两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呼吸困难病人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PCI术前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对ACS病人PCI术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评估治疗过程中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4-01至2017-01期间945例年龄≥65岁的ACS患者,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用血栓弹力图分别测定DAPT≥5 d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血小板抑制率筛选出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293例,这些患者全部换用替格瑞洛,调整DAPT方案≥5 d后再次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对比患者替格瑞洛更换前后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情况(替格瑞洛组);其余652例患者继续应用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组)。采用TIMI出血评估标准,随访3个月,比较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的出血发生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氯吡格雷低反应的293例老年ACS患者换用替格瑞洛后5~7 d、8~14 d、15~90 d,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51.70±42.90)%、(48.99±41.85)%、(55.08±25.70)%,均显著高于其应用氯吡格雷时的血小板抑制率(14.50±2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替格瑞洛组大出血发生率与氯吡格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女性(OR=4.329,P=0.000)、低体重(OR=0.817,P=0.039)、空腹血糖升高(OR=1.251,P=0.028)是老年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应用氯吡格雷相比,老年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能更快、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不增加大出血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女性、低体重、空腹血糖升高是择期PCI后老年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老年(≥65岁)AMI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n=101)和替格瑞洛组(n=99),分别给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或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次日起改为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或替格瑞洛180 mg/d,用药前及用药后1、6和12个月分别检测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出血事件。结果:共有196例患者完成随访,两组治疗前PRI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PRI均较治疗前分别下降(P0.05);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在6个月和12个月时PRI降低更加明显(P0.01);随访1年时,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9.2%对12.9%,P=0.01);两组TIMI出血事件发生率无差别(氯吡格雷组9.6%对替格瑞洛组10.3%,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老年AMI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可进一步降低MACE事件,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27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通过饲喂胆固醇的方法,诱发动物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分三组,11只为重病变组,饲喂17周胆固醇1g/天;10只为轻病变组,饲喂13周胆固醇1g/天;6只为对照组,喂基础饲料。实验结束时,所有动物均静注大剂量肾上腺素(50μg/kg),重病变组出现了复杂性室性早搏。三组动物的病变积分值与室性早搏Lown氏级分值呈正相关关系。重病变组猝死率高于轻病变组。本实验表明,在体内儿茶酚胺增多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其猝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植入后IMR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均明显升高,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致冠心病患者术后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冠状动脉血管壁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钙化(CAC)是导致一般人群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CAC的发病机制和骨形成有共同的途径,目前已经确定了一些导致CAC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用药物治疗控制CAC的努力没有取得成功,而冠状动脉钙化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无事件生存率也较低。虽然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和斑块修饰装置对钙化血管的预后有一定改善,但不良事件发生率仍然很高。在未来,仍需创新的药物和器械治疗来改善CAC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0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7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SAP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受检者血清MMP-3水平,比较各组受检者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血清MMP-3水平。结果对照组受检者血清MMP-3水平为(1.85±0.86)μg/L,SAP组为(1.77±0.96)μg/L,UAP组为(4.22±2.81)μg/L,AMI组为(6.37±1.68)μg/L。AMI组患者血清MMP-3水平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血清MMP-3为(3.72±1.88)μg/L,双支病变患者为(4.22±1.92)μg/L,三支病变患者为(4.86±2.24)μg/L,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血清MMP-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38,P0.05)。结论血清MMP-3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显关系,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8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结果  2 8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冠状动脉瘤 2 6例 ,发生率为 0 90 4 % ,其中男性 2 0例 ,女性 6例。好发部位依次为RCA ,LAD ,LCX ,LM ;有心绞痛病史者 2 4例 ,14例合并心肌梗死 ;同时存有冠状动脉狭窄≥ 5 0 %的病人 2 4例 ;瘤体内发现血栓 2 0例 ;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者 2 1例 ,2支者 2例 ,3支并左主干者 2例 ;无一例瘤体破裂。本病可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后果 ,抗血小板、抗凝及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预后。结论 成年人冠状动脉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少见的亚类或变异型 ,非一个独立临床疾病 ,动脉瘤和狭窄通常是共有的。动脉瘤内常有血栓 ,易引起心肌梗死 ,如不积极干预 ,则愈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较大样本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国人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瘤的检出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1993年12月至2006年12月8628例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将检出的冠状动脉瘤进行总结和分类,并与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结果862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瘤80例,检出率为0.927%,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冠状动脉瘤检出率在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好发部位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心绞痛病史者72例,42例合并心肌梗死;同时存有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人72例;瘤体内发现血栓61例;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者63例,2支者6例,3支并左主干者6例;无一例瘤体破裂。本病可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后果,抗血小板、抗凝及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预后。结论国人成年人冠状动脉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少见的亚类或变异型,非一个独立临床疾病,动脉瘤和狭窄通常是共有的。动脉瘤内常有血栓,易引起心肌梗死,如不积极干预,则愈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245例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将24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形分为心肌梗塞组(101例)、心绞痛组(76例)、不典型心绞痛组(45例)和非冠心病组(23例)进行分析观察,其中224例有满意的左室造影可供分析。结果发现164树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阳性改变,其利心肌梗塞组阳性率96.1%,心绞痛组71.1%,不典型心绞痛组28.9%,非冠心病组无一例阳性.共查出病变冠状动脉血管290支,依次分布于前降支130支、左回旋支80支、右冠状动脉67支、左冠状动脉主干13支.224例在室造影阳性表现为节段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心肌梗塞组阳性率86.5%、心绞痛组55.2%、不典型心绞痛组34.1%、非冠心病组5%.结果提示冠状动脉造影仍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温通煎能预防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就如何利用中西医两种医学防治心血管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从辨证与辨病、整体观念与综合调控治疗、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等方面,寻找提高中医药防治临床心血管病疗效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方法500例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后随机分为温通煎组250例,选用由制附子、山楂、决明子、丹参、水蛭、黄芪、麦门冬等组成的温通煎口服与常规温通煎组250例作对照,6个月后观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运动平板实验后心电图的变化,临床表现及是否有再狭窄或再堵塞。结果温通煎组与常规用药组血压、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差异(P>0.05)。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糖有差异(P<0.05)。温通煎组有13例未完成6个月的治疗;常规用药组有14例中途改用中药治疗,另有6例死亡。温通煎组运动平板试验5 min后感心前区不适(心前区闷痛)者11例,但心电图无病理性改变;常规用药组运动平板试验5 min后感心前区不适者46例,心电图S-T段水平压低者29例,斜下压低者12例,5例心电图未改变。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与上次比较加重20%以上者16例。温通煎组无再狭窄或再堵塞病例,明显优于常规用药组(P<0.05)。结论温通煎可以预防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后再狭窄及再堵塞。并能调节冠心病人的脂质代谢紊乱,改善冠心病人介入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re effective therapeutic modalities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owever, many patients referred for CABG nowadays had experienced failed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20.
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女性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探讨常规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2例临床疑有CHD的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3组:冠状动脉狭窄≥50.0%为CHD组(32例),冠状动脉狭窄<50.0%或正常并除外X综合征者为非CHD组(31例),符合X综合征者为X组(9例);并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结果:普通和动态心电图诊断CH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均约为45.0%和60.0%。CHD组中28.1%有典型心绞痛,71.9%为单支血管病变,其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积分为6.14±4.12,其中绝经和危险因素≥2个者占80.0%以上,相反非CHD组和X组约占30.0%。结论:女性CHD患者心绞痛不典型且冠状动脉病变较轻,多发生于绝经后;心电图对女性CHD患者的诊断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