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学所具有的整体恒动性和辨证论治优势十分突出,但至今并未充分利用,对其原理也尚未能做出圆满的阐释。在现代的应用和发展中成了一个瓶颈。笔者通过对火神中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彰显中医本质的“辨证三部曲”,并利用中医学旋转统一性原理,创建了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进一步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依据——理、法、方、药进行剖析,给原有的几种辨证方法找到了统一的参照系,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这一结构逻辑对中医学的“证”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给予了圆满阐释,明确和稳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术地位,而促其卓然自立。利用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在提高临床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方面彰显出其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新药的研发及对古方的发掘及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将创造无法估量的价值。进一步对其深入研究和分析,确立中医学的逻辑结构(方法论)和中医学的起源及多学科的研究问题,为挖掘中医学经典宝库打造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2.
刘焕兰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08-1709
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发展,更谈不上创新。科学研究只有深深扎根于科学传统之中,才能获得创新的源泉与灵感。(内经)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经历代医家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又使这一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充实。近年运用现代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开创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新局面。然而,时至今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也未能在具体的疾病诊疗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提出继承传统医学的重要性,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灵魂和关键。可以应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并做到与时俱进.发挥中医学自身优势.才能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创立新说,推动中医学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医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近年来日趋严重,转化医学是沟通实验室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将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结合,建立转化中医学的研究策略,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中来再转化回临床中去,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医学研究模式.这需要建立转化中医学团队和中心,对中医经典、经方及病证结合工作进行转化医学研究,深化转化中医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医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形成了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代表的古中医辩证思维及以现代中医教材为代表的现代中医辩证思维。具备了这两种辩证思维则如同有了两盏照亮中医知识瀚海的明灯,即可在中医知识海洋中自由翱游。实践中还发现:现代中医教材中的医术长于"扶正补虚、劫病驱邪",中医四大经典中的医术长于"调六气、促康复",在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先"张景岳"后"陈修园"的中医治疗风格。指出中医教材软件化更利于中医学与用。  相似文献   

5.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满足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关于中医学的研究,许多专家倡导从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出发进行相关研究,但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中相关内容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只有方剂仍以中医特有的形式出现,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以经方研究为对象进行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研究可以认为是方剂、证候基础研究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正>不论是中医学科内部革新动力的驱使还是医学发展所需,均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实际上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西医临床协作,理应以中医学为主导,中医院校及医疗机构牵头。  相似文献   

7.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根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学临床基础,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学经典,做临床"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然而,现代高校中医经典教学却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从中医学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多模式教学方法在金匮要略本科教学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中阐述的医学理论。指导着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学习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读物,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必读的医书。金匮要略课程的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今后确立辨证思路,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诊治疑难病证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金匮要略》成书年代久远、文字深奥、言简论杂,病皆奇难杂急。  相似文献   

9.
从科技发展史角度并结合中医学特点,论述还原分析方法在中医现代研究中的意义。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坚持多层次、多方法、多学科的研究原则;用还原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是实现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对话的需要,是使中医学得到国际医学界认同的需要,是促进中医学不断发展的需要;应用时应扬其长,避其短,并和中医学固有的整体综合研究方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冯广义 《中医药导报》2007,13(9):10-11,14
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应坚持文献研究客观化;文献整理数字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多学科多角度发展,以开创中医古籍研究新局面,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典中医诊断,例如根据中医的海德堡模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依赖于经典的诊断标准。未来中医的研究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将经典的中医诊断作为纳入标准;用客观指标作为衡量研究结果的标准;采用双盲对照研究。因此,有必要对传统中医学诊断和功能性标准可测参数达成一致,同时也需要对其功能性术语及基本理论达成共识。本文指出经典中医学理论对现代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现代研究中应正确理解并恰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的理论根源与精髓,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占有关键性地位。根据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的实际培养情况,亟待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解决教学模式单一、中医思维缺乏等问题。基于此类问题提出了教、思、练、赛、评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并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对经典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课堂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升中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医神经信息学研究的意义与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神经信息学是中医学、神经科学、信息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目的是借用现代神经科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中医的学术优势,使之促进中医脑科学的发展,促进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使中医脑研究真正融入到现代科学的模式中,为人类了解脑、保护脑、创造脑寻找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近一个世纪的中西医持续论争中,中医学以其惟经典的同一性、诊疗过程的先验性以及研究内容的哲学色彩,始终是反对中医学人攻击的焦点。而由此得出的中医不科学的结论,更使已经存在了三千年的中国医学濒临困境。本文旨在结合经典的整体观思想讨论中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医科研逐步向数学化方向发展,数学将成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中轴、钥匙和工具。要复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等医学经典思想,数学与中医学的融合是21世纪高新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前瞻之策。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更新缓慢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实用性不强,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未能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本文建议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改革中医内科学教学,并总结了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教学实践的体会: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中医经典理论著作精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医思维,加深对具体病证的中医学认识;以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为基础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突出中医学特色;教学中围绕病案组合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方药、外治、调护等多方面中医学相关内容,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圆周式的发散性思维,掌握对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内科疑难疾病的中医经典方剂辩证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主要从尿崩症、垂体瘤、白塞氏病三种内科疾病的中医辩证治疗进行阐述,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中医经典方剂辩治内科疑难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防治疫病经典理论的产生形成于历次重大疫情中医家的实践与经验总结。本文对近二十年中医疫病经典防治理论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述评,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古今融合,拓展疫病文献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二是研究疫病之中医病名,病证结合确定中医疫病研究之基本路径;三是研究传统中医疫病辨治理论,提出现代中医疫病防治新方案;四是紧扣中医疫病研究的关键问题,实现中医疫病研究的新突破;五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构建现代中医疫病防治理论新体系。中医疫病防治理论研究需在挖掘整理研究中医经典防治理论为核心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传染病研究与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新方法,构建中医疫病防治理论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周娟  胡兰贵 《世界中医药》2014,9(2):207-208
<正>胡兰贵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疑难疾病临床研究及治疗,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治疗疑难杂病,临证突出"抓主症,用经方""以脉为根"的辨证思维特点,擅长运用膏方,治疗各种疑难病证。现将胡教授运用清暑益气膏治疗慢性单纯性鼻-鼻窦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开展中医多学科研究湖南医科大学(410008)黄建平读曾荣今君的《食物“上火”机理初探》和刘炳凡老师的阅读文后的小识,深有感受。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思想基础,以藏象学说为其生理病理学,以辨证论治学说为其诊断治疗学,其理、法、方、药方方面面形成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