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飚  李彦川  高雯  李细芬  张兰兰  李萍 《中草药》2018,49(10):2469-2476
近年来免疫分析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复方)机制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这些应用的前提和关键。主要从完全抗原制备、动物免疫、杂交瘤细胞株建立及单克隆抗体生产等方面进行综述,特别对近20年已报道且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小分子抗原抗体品种进行梳理,为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的愈加广泛,其生产技术也日臻完善。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也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这门技术给中药有效成分的敲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文就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制备与敲除技术进行了综述。就其制备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如:半抗原的制备,半抗原与载体偶联,人工抗原的鉴定及偶联比率的测定,动物免疫与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单克隆抗体的大规模制备;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敲除技术的免疫亲和色谱柱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笔者相信这门技术会使得中药的研究上更高一个层次,并且提高中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对中药小分子化合物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小分子人工抗原的合成是中药小分子抗体制备的关键步骤。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分别合成连翘苷免疫抗原(FRn-BSA)和包被抗原(FRn-OVA),通过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法检测到连翘苷成功与BSA/OVA偶联,小鼠经FRn-BSA免疫后,体内可产生抗连翘苷抗体,效价在1:8 000左右,线性范围为1~100 mg·L-1。成功合成的连翘苷人工抗原,可为下一步的单克隆抗体制备以及相应免疫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药有效成分半抗原抗体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国平  汪艳  陈莉婧  张忠义 《中成药》2011,33(6):1025-1029
作者从中药有效成分半抗原的结构特点、载体和佐剂的使用、偶联方法、完全抗原的纯化鉴定以及其制备的单/多克隆抗体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中药有效成分半抗原抗体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情况,旨在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抗中药成分特异性抗体在中药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用抗中药特异性抗体检测中药质量的系统方法,及中药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及其抗体的制备方法,指出可以用抗中药大分子抗体鉴别药材真伪,用抗中药小分子抗体鉴定药材品质,并提出了建立中药材品质的抗体芯片检测系统,使中药材品质检测更为完善.进一步将其方法沿用到中成药的质量检测,为更全面、快速、准确地检测中药质量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它已被引领和发展到自然界的植物学中,特别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开创了单克隆抗体应用的新领域.该文综合分析了近十年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中药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抗体平”对抗精子抗体阳性不育者精子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体平”对抗精子抗体阳性男性不育患者精子膜结构的影响是1997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资助的研究课题.我们经过3年多的研究,共观察60例抗精子抗体阳性男性不育患者服用中药“抗体平”(陈文伯方)前后血清中抗精子抗体和电子显微镜下经冷冻蚀刻后精子膜结构的变化(使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实验设备和技术),对“抗体平”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男性不育患者的疗效进行了分析评价.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药有效成分半抗原抗体的应用已经触及中药研究的各个领域.首先,可将半抗原单克隆抗体设计成ELISA试剂盒,定量分析牛物样本或植物粗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其次,可将半抗原单克降抗体与固相载体相偶联,做成免疫亲和柱,应用于复杂样品的前处理以及knock-out提取物的制备.最后,可将有效成分半抗原单克隆抗体单链可变区(scFv)的基因片段导入植物细胞内,基因重组后可得到有效成分高富集的新品种,实现药用植物的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配伍机理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复方的复杂性使得目前研究方法难以适合其自身特点,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笔者提出药物配伍关系与其体内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制备中药活性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利用免疫分析方法能够实现多种主要药效成分的同时检测,可以阐明中药的体内代谢及相互作用关系,是进行复方配伍机理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单克隆抗体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学泰  马瑞君  谢溱 《中草药》2005,36(6):945-947
单克隆抗体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生物学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应用普遍,但在中草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国内鲜有报道。对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中草药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中草药中的许多有效成分都可以通过杂交瘤技术得到其单克隆抗体。利用免疫学技术,单克隆抗体以其灵敏、精确、迅速和简便等特点,可用于药物原材料的分析、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纯化以及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等诸多方面,可望在中药研究和加速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将胶体金免疫技术和色谱层析技术相结合的固相膜免疫分析方法,在食品、农业、生物、临床医学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者在制备了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将该技术应用于天然药物的检测中,具有简便快速、样品用量极少、可肉眼识别结果等优势。文章主要介绍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通过抗原抗体竞争性结合进行检测的基本原理,查阅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了该技术在不同结构类型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检测中的研究报道,认为该技术对于完善天然药物质量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客观论述了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技术障碍以及改进方法,为该技术应用于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LC-MS/MS的分子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海洋生物、真菌及植物等来源的天然产物的研究,关于分子网络在中药方面的研究应用却鲜有报道。以分子网络为主题,首先对分子网络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分子网络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调研;随后,对分子网络策略在化学成分定性表征、化学成分定量表征及质量控制、指导活性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工艺的优化以及疾病诊断和个性化治疗5个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最后,对分子网络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中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据科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其宗旨为探索数据界奥秘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鉴于中药膜分离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其工艺数据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强噪声、自变量相关、非正态分布、非均匀分布等全部或部分特征,"数据科学"已成为中药膜过程复杂系统探索、技术创新的重要武器。"数据科学"引入中药膜科技领域的技术关键:(1)可精准表征中药膜过程传质的特征技术体系的建立;(2)"分子模拟"技术对膜传质过程的动态描述;(3)计算流体力学在膜领域的应用;(4)强大、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并以课题组多年开展的基于数据科学的中药膜过程研究为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中医药继承创新研究已被提升为国家科技战略。膜技术适应中药药效物质整体、多元特征的优势,可充分实现中药资源的核心价值;并具高效、节能、无污染等特点。中医药膜科技具有重大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是我国中药制药工业亟需推广的高新技术。紧密围绕膜技术在中药制药工业的产业化应用,对所开展的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膜过程的中药制药分离工程技术体系与应用"进行概述,针对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环节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灭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基于中成药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以膜科学技术为核心,通过构建"中药溶液环境"科学假说,引进复杂系统科学原理,建立基于计算机化学方法的中药膜传质过程研究方法;针对中药膜技术工程化应用瓶颈,构建面向中药物料的"膜过程优化"技术集成等策略,开展中成药生产中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形成基于膜过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绿色制造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环境友好生产线,实现了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提取、精制、浓缩"等环节的高效、环保、稳定与智能控制。中药膜技术以水为基本溶剂,可保留中医传统用药特色,所研制的膜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已推广至全国29个省市,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膜技术完全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是名副其实的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对推动我国中药制药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不断地发展,超微粉碎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原料和制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为改善和提升传统中药饮片与传统制剂品质的重要途径。介绍了超微粉碎的概念及超微粉碎设备、工作原理及特点,阐述了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概况,并对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了在开展中药超微粉碎相关研究和应用时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曼琼  马骏  邓毅  李鹏杰  杨志军  杨秀娟 《中草药》2020,51(12):3117-3125
系统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药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手段,其可以全面系统地分析中药及复方多成分多靶点治疗疾病的分子机制。基于整合多组学策略研究中药毒性和解毒作用已成为中药安全性研究的方向和热点。对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多组学整合技术在中药毒性及解毒作用和机制研究中的思路、方法和进展进行综述,为多组学技术在中药毒性及解毒作用深入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会化  赵琰  李翼飞  杨爱玲  王庆国 《中草药》2012,43(10):1880-1885
中药免疫分析技术适用于中药复杂组分的研究,基于此技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免疫分析的前提是抗体制备,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的合成是中药活性成分抗体制备的关键步骤.从载体的选择、交联方法的选择、纯化及鉴定方法、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等方面,对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进行综述,从而为中药免疫分析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药领域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和成就,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但是,对中药成分产生的遗传背景、摄入后对人体环境内基因的影响等问题还不清楚,以本草基因组学(Herbgenomics)为代表的中药组学前沿技术为中药成分的生物合成、中药新品种选育、中药材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也将促进中药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本文就中药组学前沿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