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口服中药联合两部位双管引流加胸带加压包扎对降低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口服中药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腋下、胸骨旁双管引流+ 胸带加压包扎.对照组采用置单管引流+局部加压包扎的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为7.5%和7.5%;对照组分别为20.0%和17.5%,两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采用口服中药四君子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腋下、肋下双管引流+胸带加压包扎能显著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降低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方法对57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皮瓣胸壁固定、引流管负压吸引(小型便携式负压吸引器)加压包扎处理,观察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仅2例(4%)患者有小面积的皮瓣下积液,经皮穿刺抽液后愈合。结论采用皮瓣胸壁固定、引流管负压吸引加压包扎处理,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胸壁结核术后加压包扎与持续负压吸引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胸壁结核清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均给予加压包扎及持续负压吸引,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与干预组(干预护理)30例,比较2组护理效果、复发率及其他指标。结果护理后干预组较对照组SAS、SDS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临床治愈率及皮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复发率及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壁结核术后加压包扎与持续负压吸引时给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复发率及伤口感染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负压引流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术后使用负压引流瓶,对照组术后使用持续电动负压引流,观察两组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总引流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皮肤积液2例,发生率4.65%,皮瓣坏死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8/43)、13.95(6/43);观察组引流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使用真空负压引流瓶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且操作简单、置管及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利水方联合加压引流法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预防及症状改善作用。方法:72例阳虚水停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加压引流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利水方口服。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7 d的积液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并记录术后皮下积液、切口感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第4天至第7天的中位引流量及7 d总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引流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皮下积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感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加压引流法基础上加用温阳利水方能显著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积液引流量,降低术后皮下积液及切口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阳旭 《亚太传统医药》2012,8(4):131-132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皮下积液的最佳防治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5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25例,对A组25例患者进行单管的负压引流,对B组25例患者进行双管的负压引流,并对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0%,较A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双管负压引流,效果显著优于进行单管负压引流,应予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对胸壁结核术后加压包扎与持续负压吸引技术的经验总结与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胸壁结核清除术手术治疗的31例,胸壁结核术后给予加压包扎与持续负压吸引,严密观察胸壁手术伤口的加压包扎与持续负压吸引的效果.加强引流管、切口护理及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结果:31例愈合良好,1例延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和病灶复发.结论:对胸壁结核术后切口采取有效加压包扎及负压引流,愈合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发生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8月52例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发生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原因,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52例乳腺癌术后发生皮瓣坏死3例(6%),皮下积液7例(13%),经治疗均获痊愈。结论术前合理的设计切口,术中仔细操作,改善缝合方法,适当加压包扎,术后保持负压引流通畅,进行合理的上肢康复训练,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防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收治的185例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76例,对照组109例。实验组标本切除后耸予止血、引流、创面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并加压包扎。对照组切除标本后常规止血、引流、加压包扎,创面不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结果:实验组第1天引流量度总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拔管时间及住院时同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乳腺癌治疗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能有效减少创面渗泣量,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天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方法: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胸外轻度加压包扎,发现皮下积液后及时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结果:48例中,皮下积液10例,占20.8%,积液相对较少,治疗时间缩短。结论:皮下积液是可以预防和及早治疗的,因此,应积极主动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防己茯苓汤对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癌(Ⅰ~Ⅱ期)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病人在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采用术前3天、术后5天连续服用中药防己茯苓汤,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作常规术前准备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两组病人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引流量、引流天数。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皮下积液发病率、引流量、引流天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中药防己茯苓汤加味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改善预后,促进康复,其机制可能与益气通阳利水、活血祛瘀,清热利湿,改善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4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处理的临床观察,探索和总结防治皮下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1月~2013年5月我院4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发生皮下积液,根据积液量的不同给予注射器抽吸及BD留置针负压引流。结果:48例患者积液全部消失,对术后放化疗无影响。结论:正确、早期的发现、处理皮下积液,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自制负压瓶的应用与护理.方法 我科用自制负压瓶对乳腺癌术后创面进行负压引流以代替传统的加压包扎,观察护理干预对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自制负压瓶在乳腺癌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大大降低了并发症,让患者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乳腺癌术后应用自制负压瓶,操作简单,易于护理观察,患者自觉良好,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对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64例行乳腺癌手术患者,按入院登记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乳腺癌术后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肢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完成7d内,研究组出现皮下积液2例,患肢轻度水肿4例,未出现皮瓣坏死以及中、重度水肿。对照组出现皮下积液4例,皮瓣坏死1例,患肢轻度水肿6例,未出现中、重度水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患者采取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双套引流管两种不同冲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术后留置腹腔双套引流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冲洗+持续低负压吸引,观察组采用间断冲洗+持续低负压吸引,观察两组患者堵管、引流不畅情况及拔管时间。结果:观察组堵管及引流不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96±12小时拔管,明显早于对照组的180±24小时(P〈0.01)。结论:术后腹腔双套管应用间断冲洗+持续低负压吸引的引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出现皮下积液应用音频微波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时间和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抽液后予以加压包扎治疗,治疗组应用音频微波疗法后予以加压包扎治疗,对两组创面引流量,两组引流管拔除的时间,两组出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1%,两组相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1、2、3d引流液量分别为(80.5±21.6,31.5±7.8,36.5±2.9)mL,对照组1、2、3d引流液量分别为(212.9±21.8,119.8±17.1,162.3±19.2)mL,两组相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引流管拔除的时间为(8.5±1.5)d,对照组引流管拔除的时间为(12.4±2.1)d,两组相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出院时间为(9.7±1.2)d,对照组出院时间为(14.5±2.3)d,两组相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当音频电流通过患者机体时,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提高代谢能力,改善组织营养。同时使用低功率密度的微波,对机体组织予以深度照射,产生透热效应,增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促进血肿吸收,消炎止痛,微波非热效应,还能够调节肌肉组织兴奋性,控制痉挛收缩,抑制细菌生长,加快伤口愈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新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共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82例,常规置管拔管后其中38例出现皮下积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注射器负压引流法和单纯引流法治疗,对引流时间、换药次数和换药费用进行比较。结果前者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后者,换药次数和换药费用也明显低于后者。结论注射器负压引流法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外用药金黄膏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予术后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金黄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疼痛、下肢肿胀、皮下瘀斑、皮下硬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连续治疗7 d后患肢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黄膏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具有确切的防治作用,可明显预防术后患肢疼痛的发生,促进皮下瘀斑、下肢肿胀的消退,预防皮下硬结的形成,促进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乳腺微创术后留置针持续负压吸引残腔与血府逐瘀颗粒口服联用治疗淤肿的疗效,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0例行乳腺微创手术患者,按术后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单纯进行乳腺微创术,术后常规引流处理;观察组行乳腺微创术,术后进行留置针持续负压吸引残腔处理,并口服血府逐瘀颗粒;采用B超测量血肿最大径,记录引流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血肿最大径分别为(5.37±2.15)mm和(1.31±1.08)mm,对照组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25,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置管时间为(7.66±6.55)d和(4.84±1.16)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75,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0.82±8.62)d和(11.65±6.33)d,对照组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73,P0.01。结论:乳腺微创术后留置针持续负压吸引残腔与血府逐瘀颗粒口服联用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血肿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与置管时间,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正>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且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发病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手术的标准术式,可有效清除肿瘤病灶,但因其手术创面大、切除组织多,术后恢复阶段易出现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好发于腋下、锁骨下、肋弓上和胸骨旁等部位,可增加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等风险[2]。目前西医多采用注射器抽吸、放置引流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等方法处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易发展为顽固性皮下积液[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