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小龙  高明  郑向前  于洋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3):1325-1327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探讨更加合理的微小癌外科处理原则。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83例,按国际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分型,统计分析其中微小癌的发生率、性别比例、好发年龄、颈淋巴结转移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等临床生物学特性。结果:所有病例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10例,发生率为28.7%。微小癌可同时合并其他组织学变型,其中硬化型最常见,发生率为20.9%;侵袭转移能力较高的高细胞型占3.6%。微小癌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与总体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4.7%,而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0%,低于总体淋巴结转移率(P〈0.05)。在所有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90.9%的病例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为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它区域。此外所有病例中远处转移(肺)1例,微小癌未见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较乳头状癌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低,但亦可合并有高侵袭性组织学变型,可在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因此不可全部按照Ⅰ期甲状腺癌处理。90.9%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是以Ⅵ区为第一站。此区淋巴结阳性,具有指导术式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伴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0月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者56例。结果:肿瘤最大径越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P﹤0.05),病灶位于峡部或肿瘤侵犯包膜的患者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高( P﹤0.05)。患者性别、年龄、甲状腺结节数目与是否伴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甲状腺肿瘤大小、病灶位置及是否侵犯包膜是辅助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伴有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各种病理组织学亚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共分成8个组织学亚型,颈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5.0%(391/602),一般乳头(普通乳头)型、弥漫硬化型、包膜外型(包裹型侵出包膜)及滤泡亚型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2.4%(131/181)、75.2%(79/105)、80.3%(57/71)、73.0%(46/63),明显高于水肿乳头型(40.6%)(26/46)、高细胞型(46.2%)、微小型(47.8%)及包膜内型(30.0%)(P〈0.01);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Ⅲ区(49.5%)、Ⅳ区(42.3%)、Ⅱ区(38.5%)、Ⅵ区(30.2%)、Ⅴ区(8.9%)及Ⅰ区(1.6%)。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与不同亚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wist、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相互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印例甲状腺乳头状癌、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40例良性乳头状病变进行Twist、E—cadherin表达的研究。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Twist及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67%(49/60)及21.67%(13/60),结节性甲状腺肿Twist及E—cadherin阳性表达分别为0%(0/40)及87.50%(35/40),良性乳头状病变Twist及E—cadherin阳性表达分别为7.5%(3/40)及100%(40/40),前者与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及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病人的年龄及原发肿瘤分期无关,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wist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796,P=0.000)。结论在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上皮细胞中都存在Twist过表达及E—cadherin表达下调,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Twist过表达及E—cadherin的表达减少或功能的不正常可能有密切的关系;Twist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72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PT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9例,女性63例,男女之比为1∶7,中位年龄分别为49岁和46岁.临床误诊率69.4% (50/72),采用甲状腺次全切29例,患叶切除术16例,患叶加峡部切除术13例,患叶及峡部及肿大淋巴结清扫术14例(19.4%),淋巴结转移率为85.7% (12/14),男性女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0%( 5/5)和77.8% (7/9)(x2=1.296,P=0.255).多灶15例,单结节57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5.0% (3/4)和90.0% (9/10)(x2=0.525,P=0.469).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38例,桥本甲状腺炎2例.病灶长径≥0.5 cm者5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77.8% (7/9),<0.5 cm者2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00.0% (5/5)(x2=1.296,P=0.255).≥45岁39例,< 45岁33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0% (8/8)和66.7% (4/6)(x2=3.111,P=0.078).结论 PTM是一种慢性病,临床误诊率较高.在对扪及的肿大淋巴结进行治疗性清扫的PTM病例中,淋巴结转移率极高,但性别、年龄、癌灶数目及大小等因素与PTM淋巴结转移率相关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中央区域淋巴结完整切除在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期)患者,在根治原发病灶的同时联合清扫同侧颈中央区域淋巴结。[结果]颈中央区域淋巴结(或Ⅵ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2.8枚/例,淋巴结转移率37.93%(22/58)。[结论]原发灶根治+同侧颈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治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 83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835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4.88%(1 007例),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22%(37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年龄 < 45岁、肿瘤直径>10 mm、多灶性、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100.00 IU/m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130.70 μg/L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 0.05)。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100.00 IU/mL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P < 0.05)。此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年龄 < 45岁、肿瘤直径>10 mm、多灶性、anti-Tg>100.00 IU/mL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anti-TPO>100.00 IU/mL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男性、年龄 < 45岁、肿瘤直径>10 mm、多灶性、anti-Tg>100.00 IU/mL、Tg>130.70 μg/L、中央区淋结转移者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年龄 < 45岁、肿瘤直径>10 mm、多灶性、anti-Tg>100.00 IU/mL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anti-TPO>100.00 IU/mL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 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 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高分辨率B 超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 月至2013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1 037 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 037 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2.02%(332 例),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6.85%(71例)。男性、年龄≤ 45岁、肿瘤直径> 5 mm、多灶性、双发性、侵犯包膜和甲状腺外局部侵犯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 < 0.05)。 男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B 超诊断阳性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并且随着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侧颈转移率也随之增高(P < 0.05)。 高分辨率B 超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96% 、81.48% 。结论: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高分辨率B 超对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侧颈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行患侧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部位及机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甚高,行颈淋巴结清除术时,在彻底清除颈淋巴结转移癌的同时,尚需注意保护颈部的外形及功能。探讨癌瘤在颈部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及每组淋巴结的阳性率,对颈清术的范围及术式的改进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院对1983~1987年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清术156例(患者151例,5例双侧)术后颈大块标本,逐个进行切片检查,对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及每组淋巴结的阳性率统计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1例中,男67例,女84例;年龄13~69岁,其中13~40岁89例。治疗性颈清术57例,选择性颈清术99例(均按标本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72例新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石蜡标本中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R4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56/72)、76.6%(95/124),而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均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R4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成正相关关系(r=0.7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CXCR4的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但与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且CXCR4蛋白阳性表达纽的预后显著差于CXCR4蛋白阳性表达组(P〈0.05)。结论:CXCR4阳性表达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较高侵袭转移潜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CXCR4可作为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途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海兵  崔利昌 《中国肿瘤》2003,12(9):534-53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可能的转移途径,及气管旁淋巴结与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54例资料完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与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颈深上(Ⅱ区)、颈深中(Ⅲ区)、颈深下(Ⅳ区)、副神经区(V区)、气管旁(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9%、50.O%、59.3%、14.8%、70.4%,气管旁淋巴结转移者84.2%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气管旁淋巴结无转移者仅18.8%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气管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最常见转移部位,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与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中TPO和MCM2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震  赵亚娟 《中国肿瘤》2008,17(4):309-3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病变中微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42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TPO的表达,并对其中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20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行MCM2测定。[结果]TPO在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阳性表达率95.2%(40/42)高于乳头状癌2.4%(1/42)(P〈0.05)。MCM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增殖指数(29.90±11.55)高于乳头状增生(10.75±5.67)(P〈0.05)。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评价指标: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95%。[结论]TPO与MCM2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的鉴别诊断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cNo)甲状腺乳头状痛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意义。[方法]回顾78例初治的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Ⅵ区淋巴结摘除术与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78例cNo期甲状腿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摘除者17例,萁中有14例淋巴结阳性.单纯腺叶切除术及腺叶切除+Ⅵ区肿中大淋巴结摘除术两种术式住随访中的颈淋巴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8),但后者较前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升高趋势。[结论] 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同时完成患侧腺叶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Ⅴa、Ⅴ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O、13.6%、9.6%、0、4.8%和42.4%,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Va、V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 %、0、13.6 %、9.6 %、0、4.8 %和42.4 %,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35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清除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32.6%(44/135).单侧癌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26.4%(29/110),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12.7%(14/110),淋巴结的转移与患者的年龄、甲状腺被膜浸润与否和B超示微钙化有关,P<0.05.术后基本来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血症等并发症.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是必要的、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体检筛查是否会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 3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的疾病发现方式,将入组患者分为四组:体检组、颈部不适组、自检组、其他疾病意外发现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肿瘤病灶大小、是否侵犯包膜、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位置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分布以及病灶的数目无关(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颈部不适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26倍(OR=1.626,P=0.012),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2.245倍(OR=2.245,P<0.001);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侵犯包膜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9倍(OR=1.649,P<0.001);自检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2倍(OR=1.642,P<0.001);颈部不适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575倍(OR=0.575,P=0.044),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803倍(OR=1.803,P=0.038);自检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283倍(OR=0.283,P<0.001),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3.299倍(OR=3.299,P<0.001)。结论:健康体检有助于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病灶增大、包膜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值得继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1 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张仑  李树玲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1):805-80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和影响生存因素。方法:选取1954-1991年闾手术治疗,并随访10年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117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腺叶切除术组和腺叶切除合并颈淋巴结清除术组.两组进行分析。结果:腺叶切除术组中腺内型癌的10和2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6%、94.0%,腺外型癌分别为40.8%、35.0%。腺叶切除合并颈淋巴结清除术组中腺内型癌施行选择性和治疗性颈清术的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0%、90.8%.腺外型癌分别为87.9%、53.2%;20年无瘤生存率腺内及腺外型癌分别为93.9%、84.3%,77.4%、31.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均需施行患侧腺叶切除术,当同侧颈淋巴结出现转移时.需合并功能性或传统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当触不到颈部肿大淋巴结时,根据原发癌侵犯程度决定是否合并颈清术;包膜内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5%.不宜施行颈清术:癌侵出包膜的腺内型癌及腺外型癌,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9.1%、73.4%,均宜施行选择性功能性颈清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Galectin-3(Gal-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早期病变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329例甲状腺手术标本中Gal-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Gal-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微癌及甲状腺乳头状非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77.8%,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30.9%)、腺瘤(43.7%)及甲状腺炎(16.1%)。结论 甲状腺Gal-3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微癌及非典型增生组织中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Gal-3检测使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病变易于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