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肌梗塞发病与时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对280例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及死亡时间的调查统计,发现其发病及死亡时间与季节气候变化、月亮之圆缺、日之出没,生理昼夜节律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调查统计发现,一年之中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夏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主要转归和死亡原因。在其致死的原因中,心跳骤停、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或其它造成阿-斯综合征的心律失常尤显突出。因此,及时正确处理这种并发症是挽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曾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急救疗法抢救此急症患者...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了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50例正常人QT离散度,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时QT离散度的变化,预测其室速与室颤的发生,并探讨其变化与室速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医宁  刘利 《陕西中医》2007,28(10):1289-1290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静脉注射血塞通注射液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80例。结果:总有效率95%。提示:本方法对改善症状,减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接受再灌注治疗之后,常并发无再流现象、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再灌注损伤、左室重构加重心功能损伤等问题,尤其是在防治发病后合并症等方面有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毕云  何红 《中国中医急症》1993,2(3):105-107
本文总结了41例以中药治疗为主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资料,其中有三大并发症者33例。结果恢复35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14.6%。笔者认为,提高中医药治疗AMI的疗效,关键在于要多渠道多剂型给药;死亡原因主要为高龄且有严重的三大并发症;AMI并非皆有“手足青至节,心痛甚”的症状,临证时对不明原因的上腹痛、昏迷休克等症状的患者应细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以免误诊。在治疗上,宜多运用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理气宽胸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药中毒致死169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1985年以来涉及中药及其制剂中毒死亡的临床资料,搜集有关文章83篇共981例,其中死亡169例,占17.2%。包括植物药致死91例,动物药致死32例,矿物药致死28例,中成药及制剂致死18例。并就死亡原因作初步分析探讨。应该指出的是,一向认为无毒或毒性极小的益母本、石榴树皮、望江南籽、水蛭、海马、壁虎等均有中毒死亡病例,应倍加警惕,尽量避免类似中毒死亡事故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死因分析,探讨降低其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32例SAH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SAH主要死因为脑水肿、脑疝,再出血,神经原性肺水肿,脑血管痉挛,急性心肌梗塞;死亡时间主要在4周以内。结论:急性期SAH死亡率高,应尽早积极对其可能导致死亡的原因进行干预治疗,预防再出血,可以降低SAH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医证候研究认为气虚血瘀证已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候要素,其致病因素主要为气虚及血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致病,加重疾病的发展.根据冠心病发病的标本虚实,将痰浊证、气滞证、阴虚证、阳虚证等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文章对冠心病本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兼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临...  相似文献   

9.
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是冠心病主要病机。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为血液凝滞、聚集、凝固等状态,其中凝滞、聚集最为突出,与血瘀证病理实质相一致,印证心血瘀阻系冠心病发病病理关键。根据病理特征,选择不同类型活血化瘀药:和血类-稳定型心绞痛,活血类-不稳定性心绞痛,破血类-急性心肌梗塞,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关于活血化瘀药研究途径的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十年代国内在活血化瘀药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与探索到一些有效的研究途径有关。这些研究途径是在长期中药研究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和过去的中药研究比较,具有一些特点。以下就近十年来活血化瘀药的研究途径作一概述。一、结合中医“血瘀”证,相对固定方药,验证疗效,开展临床药理研究: 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中药研究是七十年代活血化瘀药药理研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它推动了临床药理研究的开展。根据国内临床实践,活血化瘀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血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文献   

11.
当今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重要致残、致死的原因是脑卒中、各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而高血压病在上述临床病症的发病机制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血压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让广大公民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预防及合理治疗,从认知到自觉规范系统治疗,社区医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而且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常也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脾胃气虚、热毒炽盛、食滞胃脘是肠道菌群失调辨证的主要证型。因此,在治疗上针对不同证型的表现,分别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导滞药予以治疗,往往可以有效地调节肠道的菌群,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病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居各类死亡原因之首,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与发展与脂质浸润、炎症反应、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气滞血瘀证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临床证型,该证型的客观化、标准化随着医学的进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血脂代谢、微循环障碍、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均有体现。但选择出灵敏度强、特异度高且创伤性小的客观指标使气滞血瘀证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融会贯通仍亟待研究解决。本文拟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客观化指标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气滞血瘀证冠心病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证、异病同治等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底蕴深厚、临床运用广泛。哮喘、COPD、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疾病或状态临床十分常见,其发病机理及现代医学治疗等方面的共性明显,而现代医学干预能力有限。前述疾病或状态中医辨证往往同属肾虚、气虚证型,异病同证同治采用补肾益气理法方药干预,疗效较为明显,其初步机理可能是补肾益气药能够作用于这些炎症性疾病或状态的共性化病理环节,主要是HPA轴和炎性反应网络中心疗效靶位群,其中补肾药主要作用于HPA轴靶位群,而益气药主要作用于炎症反应靶位群,并能调节HPA轴功能和炎症反应之间的异常关系,且补肾药与益气药相互之间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心血管病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可冀 《中医杂志》1990,31(9):48-49
根据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统计资料表明,心脑血管病是当前我国人口的主要死因构成(约占50%),其中不少是由高血压和冠心病所引起。加强这方面的临床研究,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任务。一、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七十年代中期,国内不少地区和医院根据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气虚血瘀或气阴两虚夹血瘀等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16.
169例急性心肌梗塞舌象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74年底至1977年4月开展了用“抗心梗合剂”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工作。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辨证规律,选择了其中发病3日内入院且资料比较完整的16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舌象变化,参照脉证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47-2548
通过梳理古今文献,从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治法方药等多方面探讨肥胖痰湿证的证治规律,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25-2127
《素问·举痛论》作为中医古籍中最早论述痛证的文献之一,对痛证认识深刻,其不仅精炼总结了痛证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病性病位、临床表现等内容,同时对痛证预后、传变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堪为后世中医治疗痛证的纲领。疼痛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最主要症状,其发病原因复杂,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根治的方法。如何通过对《素问·举痛论》文献内容的挖掘,尽可能发挥中医推拿的治疗优势,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痛证的推拿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吕光耀  黄燕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910-1912
新疆地处中国西部,拥有维哈汉蒙等多民族的地区,若结合当前中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各民族急性缺血中风患者中医证候与相关连的物质基础关系、发病机理,寻找不同证型的缺血中风患者发生的危险因子和易感基因,并选取新疆地产药和维吾尔药对各民族中风患者进行中风病的个体化治疗和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而进行中风二级预防的地产药和民族药有效成分的筛选研究。这是新疆中医脑病快速发展跟上国内中医最新进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湿病是中医临床中的一类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恣饮酒浆,久坐少动等因素导致内伤湿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尤以脾胃病最为常见,湿阻中焦,脾胃升降悖逆,气机不畅,影响其正常功能而发病。湿病之难中之难者惟阴虚夹湿之证,此证古来论之不详,然临床时有所见,故从历史沿革、临证特征、治法方药、名家之言、验案举隅等方面进行介绍,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