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引起大鼠小气道炎症的免疫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肺炎克雷伯杆菌气道感染引起大鼠小气道炎症细胞和肺组织中TNF α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第 1天至第 1周 ,小气道壁中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感染第 2周至第 16周 ,小气道壁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1) ,其阳性细胞百分率范围在 39%~ 67%。感染第 8周和第 16周 ,小气道壁CD4/CD8比值下降 ,分别为 0 5 7和 0 41,同时间对照组为 0 75和 0 78。树突状细胞 (S 10 0阳性细胞 )分布在小气道上皮 ,固有膜和粘膜下层。感染第 1周至第 8周 ,肺组织中TNF α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因此 ,在克雷伯杆菌感染引起的小气道炎症中 ,小气道壁T淋巴细胞 ,尤其CD8T细胞浸润值得重视。同时 ,肺组织中TNF α含量增高可能是T淋巴细胞在肺内积聚和数量增多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机制。方法 :12头四川白猪根据组织配型选出 6头配型较好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 ,另 6头行自体肾移植 ,分别测定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及移植肾组织细胞凋亡荧光密度值。结果 :两种肾移植术后血清TNF α含量明显增高 ,并于术后 1月维持较高水平 (P <0 .0 5)。术后肾组织细胞凋亡也明显重于术前 (P <0 .0 5)。与自体肾移植相比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血清TNF α增高幅度较大 (P <0 .0 5) ,且移植肾组织中细胞凋亡荧光密度值大于自体肾移植组 (P <0 .0 5)。统计学分析显示 :血清TNF α水平与移植肾组织原位细胞凋亡荧光密度值有相关关系 (r=0 .8756 )。结论 :①血清TNF α水平增高可能与组织细胞凋亡有关。②细胞凋亡过度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肾功能。③缺血再灌注可以单独引起移植肾损伤或与免疫因素协同作用加重移植肾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ARS患者血清IFN γ和TNF α在SARS冠状病毒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广州地区 2 8例SARS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双份血清IFN γ和TNF α的水平。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法。结果  2 8例SARS冠状病毒感染者急性期血清IFN γ和TNF α水平比正常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恢复期血清IFN γ水平比正常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感染病程第 1周 ,患者血清IFN γ水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SARS患者血清TNF α水平在病程第 2周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结论 IFN γ和TNF α在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与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咪唑安定保护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对家兔心肌缺血 /再灌注期血清和心肌TNF α、IL 6的影响 ,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结扎 /开放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结扎 30min/开放 1 80min建立心肌缺血 /再灌注模型。 2 4只家兔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8只 ) :假手术对照组 (A组 ) ,未予心肌缺血处理 ;缺血再灌注组 (B组 )于缺血前 5min(I0 )、缺血 30min(I1 )、再灌注 1h(R1 )和 3h(R2 )取颈内静脉血 ,并于实验结束后取心肌组织匀浆 ,分别测定IL 6和TNF α浓度 ;咪唑安定组(C组 )缺血前 2 0min静脉注射咪唑安定 0 .75mg/kg(人等效剂量 ) ,以每小时 0 .4mg/kg持续泵入 ,取血样时点和检测指标均同B组。结果 :C组血清TNF α在I1 和R1 时升高 ,R2 时降低 ,IL 6在R2 时升高 ,但在各时点均较B组相应值低 (P <0 .0 1或 0 .0 5 ) ,心肌组织TNF α、IL 6水平亦低于B组 (P <0 .0 5 ) ,但较A组明显升高 (P <0 .0 1 ) ;B组TNF α在I1 时点显著升高 ,IL 6在R1 和R2 时点持续升高 ,心肌组织中TNF α和IL 6含量明显增加 ,同A组和C组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 ,咪唑安定通过抑制心肌组织和血清TNF α和IL 6的合成或释放 ,从而对心肌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诺米林(Nomilin)对克雷伯菌(Klebsiella)老年肺炎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克雷伯菌感染诱导肺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健康对照组(Ctrl),克雷伯菌肺炎模型组,诺米林(10、25、50 mg/kg BW)治疗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部组织病变。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检测肺部组织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肺部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14阳性细胞比例。蛋白印迹检测肺部组织CD14、TLR4、NF-κB P65和p-P65的蛋白水平。结果:诺米林可改善克雷伯菌老年肺炎大鼠肺部组织病变。克雷伯菌显著诱导老年大鼠肺脏组织细胞凋亡,而诺米林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克雷伯菌诱导的肺脏细胞凋亡(P0. 01)。克雷伯菌显著提高老年大鼠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而诺米林可有效抑制克雷伯菌诱导的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的升高(P0. 01)。克雷伯菌显著提高老年大鼠外周血中CD14阳性细胞数比例,诺米林可有效抑制克雷伯菌诱导的外周血中CD14阳性细胞数比例的上升(P0. 01),且呈剂量依赖性。克雷伯菌显著提高老年大鼠CD14和TLR4表达及p-P65/P65蛋白比值,诺米林可有效抑制克雷伯菌诱导的CD14和TLR4表达及p-P65/P65蛋白比值的升高(P0. 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诺米林可通过抑制TLR4/NF-κB炎症通路的活化缓解克雷伯菌老年肺炎大鼠肺部组织病变、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IL-18在实验性暴发型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IL 18在暴发型肝衰竭发生中的表达变化及对其他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采用D 氨基半乳糖 (D Gal) 90 0mg/kg与脂多糖 (LPS ) 10 μg/kg诱导BALB/c小鼠暴发型肝衰竭 ,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转氨酶 (ALT、AST )和肝组织病理、DNA梯形条带 ,评估肝损伤情况 ;用半定量RT PCR和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不同时间点肝组织中IL 18mRNA、TNF αmRNA和IFN γmRNA表达及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 18、TNF α和IFN γ的蛋白表达。结果 :D Gal/LPS给予后 4h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 ,7h小鼠开始死亡 ,10h死亡率达 80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5h肝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枯否细胞增生 ;7h肝细胞大量凋亡、坏死或肝组织出现大量出血性坏死 ;5h电镜示肝细胞核仁碎裂、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变性 ;7h核仁边聚 ,呈半月型 ,表现为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线粒体大部分空泡变性。DNA电泳显示 5h始出现梯形条带。正常小鼠肝组织IL 18mRNA有少量表达 ,TNF αmRNA、IFN γmRNA微量表达。给药后 ,三者的mRNA分别在 1h、 2h、 3h达高峰 ,血浆中TNF α、IFN γ水平与其mRNA变化显著正相关 (rTNF α=0 4 3,P =0 0 1;rIFN γ=0 6 9,P <0 0 0 1) ,而血浆IL 18与其mRNA表达无明显相关 (r= 0 12 ,P =0 2 5 )。本实验诱导的暴发型肝衰竭模型中 ,肝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体外扩增慢性乙肝病人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从细胞表型和功能上鉴定和研究。方法 用含GM CSF和IL 4的无血清培养基AIM V体外培养慢性乙肝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获得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IL 1 2ELISA试剂盒检测DC分泌IL 1 2的水平 ,并观察加入细胞因子TNF α后对DC培养的影响。结果 慢性乙肝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AIM V培养及细胞因子诱导后 ,经贴壁法纯化 1 0 0mL可获得 0 .5× 1 0 7~ 1 .5× 1 0 7成熟的具有典型形态的DC ,加入TNF α后 ,CD83阳性占 60 .80 % ,明显高于未加组 (P <0 .0 5) ,IL 1 2分泌较未加TNF α组增高近 1 0倍。结论 ①慢性乙肝病人的DC可用AIM V无血清培养基及特定的细胞因子诱导在体外大量获得 ,TNF α是诱导DC成熟的重要的细胞因子。②典型的细胞形态和CD1 4 -、HLA DRhigh+、CD86high+的细胞表面分子特征可作为临床上快速鉴定培养DC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IL 1β、TNF α及NO在感染性脑水肿时的变化和热休克反应对它们的影响 ,探讨热休克反应对大鼠感染性脑水肿的保护作用是否与其有关。本实验采用ELISA法和Griess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IL 1β、TNF α及NO的含量。大鼠分为 3组 :①正常对照组 (NS ) ;②感染性脑水肿组 (PB ) ;③热休克处理组 (HS +PB )。每组又分为 4h、 8h、 2 4h三个时间点。结果显示 :与NS组比较 ,4h、 8h、 2 4hPB组的TNF α和NO含量明显增加 ,以 8h为最明显 (P <0 0 1或P <0 0 5 ) ;而在 4h、 8hPB组中 ,脑组织IL 1β含量明显增高 ,以 8h增高最明显 (P <0 0 1或P <0 0 5 ) ,2 4hPB组IL 1β含量明显下降。热休克反应能降低IL 1β、TNF α和NO在脑组织中的含量 ,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以上结果表明IL 1β、TNF α及NO参与了感染性脑水肿的病理过程 ,热休克反应能减轻感染性脑水肿可能与其抑制IL 1β ,TNF α及NO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α黑素细胞刺激素 (α MSH)对内毒素休克小鼠发挥保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 ,将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 (ip)LPS5 0 μg/kg和D 半乳糖胺 (D Gal) 90 0mg/kg建立内毒素休克模型后 ,在不同时间给予α MSHip后观察小鼠的存活率 ;用MTT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L 1、TNF α、IL 6的含量 ;用Griess试剂测定血清中NO的含量。腹腔巨噬细胞 (MΦ)膜表面免疫相关分子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是给予LPS前 1h、同时和后 1hα MSH 2 5mg/kgip可以明显提高内毒素休克小鼠的存活率 ,其中以给予LPS 1h后注射α MSH疗效最佳 ,能显著降低血清中IL 1、TNF α含量 (P <0 0 0 1) ,增加IL 6的产生 (P <0 0 5 ) ,抑制LPS引起的腹腔MΦ高表达CD14、CD40、CD5 4及CD86分子。因此 ,α MSH降低TNF α、IL 1及NO的含量 ,抑制MΦ膜表面CD14、CD5 4、CD40及CD86的表达 ,在其抗内毒素休克效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病毒性心肌炎 (VMC)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动态变化及mRNA的表达及其在VMC小鼠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小鼠VMCTNF αmRNA的表达 ,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ISA)检测VMC小鼠在接种病毒后 3、5、7、9、15、35d血清TNF α的变化 ,并分析了TNF α与VMC发病的可能关系。结果 实验发现VMC小鼠TNF α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 ,而且接种病毒后 7d的表达量 (1 94 )大于 3d(1 0 9)和对照组 (0 0 7)。VMC小鼠在接种病毒后 3~ 35d各时点的血清TNF α水平 (分别为D3组 15 9 7± 4 0 8;D5组 2 12 7± 4 6 0 ;D7组 2 96 7± 34 3;D9组 2 6 7 3± 4l 4 ;D15组 187 8± 4 9 6 ;D35组 15 5 4± 35 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2 7 2± 13 8,P <0 0 5或 0 0 1)。结论 小鼠VMC血清TNF α及其mRNA水平升高 ,TNF α可能参与了VM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利用放免技术测定血清TGF α与TNF α水平 ,观察其在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 (各 30例 )中变化情况。结果卵巢癌组TGF α增高与正常对照及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别显著 (P <0 0 5 ) ;30例卵巢癌组中 2 8例TNF α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别显著 (P <0 0 5 ) ,2例低于同组水平 ;后两组TGF α与TNF α差别不显著 (P >0 0 5 )。结果表明TGF α、TNF α增高与卵巢癌相关 ,卵巢癌患者TGF α增高而TNF α降低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细胞因子对肾癌细胞株 786 0Fas表达以及FasAb介导凋亡的影响 ,单独或联合应用IFN γ ,IFN α ,IL 2 ,TNF α刺激 786 0细胞株 ,并以Fas单克隆抗体 (FasAb )诱导其凋亡。结果发现 ,IFN α、IFN γ均能显著上调 786 0细胞的Fas表达 (P <0 0 1,P <0 0 1)并促进FasAb诱导的凋亡 (P <0 0 1,P <0 0 1) ;IL 2、TNF α对 786 0的Fas表达及FasAb诱导的凋亡均无影响 ;IL 2不能增强IFN α、IFN γ诱导的Fas表达 ,亦不能促进凋亡。TNF α能增强IFN α诱导的Fas表达并促进凋亡 ,但不影响IFN γ诱导的Fas表达及其凋亡。结果表明IFN γ、IFN α可增强肾癌细胞株 786 0的Fas表达 ,并促进FasAb介导的凋亡。但其对FasAb介导凋亡的敏感性并不完全取决于Fas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血清TNF α、IL 6和IL 8在急性胰腺炎 (AP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41例A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 40例血清TNF α、IL 6、IL 8和C 反应蛋白 (CRP )水平。结果显示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和轻症急性胰腺炎 (MAP )血清TNF α、IL 6、IL 8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SAP组又较MAP组增高 (P <0 0 5 )。2 7例MAP患者血清TNF α、IL 6、IL 8和CRP水平在治疗后 3d已有下降 ,7d降至正常水平。 14例SAP患者血清TNF α、IL 6、IL 8和CRP水平在治疗后 7d明显降低 ,2 1d仍未降至正常水平。血清中TNF α、IL 6和IL 8可能与AP的严重程度相关 ,在临床上联合检测血清TNF α、IL 6、IL 8和CRP可用于AP的病情严重程度判定和观察治疗后疗效及病情恢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温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2 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术期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浓度 ,同时对患者血中循环内皮细胞 (CEC)进行计数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转流后各时相点vWF水平及CEC数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升高。体外循环期间TNF α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5 ) ,停体外循环后TNF α浓度下降 ,停机后 4h浓度与转流前无明显差别。结论 :体外循环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 ,细胞因子TNF α可能参与体外循环致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严彬  孙脊峰 《现代免疫学》2002,22(3):191-192,202
研究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 α )、细胞间质成分 (透明质酸HA )与细胞粘附分子 (CD4 4 )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关系及作用。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构建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 ,注射阿霉素 14d ,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建立。采用放射免疫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TNF α、HA及外周血单核细胞CD4 4阳性细胞数。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及肾组织TNF α、H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CD4 4阳性率显著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肾病综合征CD4 4表达上调与HA浓度增高呈正相关 ,HA与TNF α亦呈正相关。CD4 4与TNF α、HA共同参与了肾病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6.
病毒感染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 ,引起机体出现发热、出血、休克等临床症状。TRAIL、DR4、DR5和Fas是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超家族中参与细胞凋亡的重要分子。我们用IFN α、IFN γ和TNF刺激ECV30 4细胞 ,研究其对膜型TRAIL、DR4、DR5和Fas表达的调节作用 ,以此为模型 ,探讨急性病毒感染等疾病体内所诱导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与内皮细胞凋亡发生的关系。将ECV30 4细胞用 10 %FCSRPMI16 4 0培养基培养。调整细胞浓度为 5×10 4 /ml,铺于 2 5cm2 的细胞培养瓶中 ,培养 5h后分别加入IFN γ(5U/ml)、IFN α(2 0U/ml)和TNF…  相似文献   

17.
TGF-β1、TNF-α及IL-6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 79例慢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其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结果显示 ,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在肝纤维化S2、S3、S4期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 ,且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升高。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与血清HA、HPCIII、LN及IV C水平呈低~中度的正相关 (P <0 0 0 1) ,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计分呈中~高度的正相关 (P <0 0 0 1)。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彼此之间有中~高度的正相关 (P <0 0 0 1)。表明血清TGF β1、TNF α及IL 6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TGF β1、TNF α及IL 6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氧应激在TNF-α诱导人内皮细胞PDGF-B链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探讨氧应激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B(PDGF B)链基因表达中的作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以TNF α处理或预先以小分子抗氧化剂N 已酰半胱氨酸 (NAC)处理 ,用ELISA和RT PCR法分别检测PDGF B的蛋白和mRNA表达 ,用氧化 还原敏感的荧光探针 2 ,7 Dichlorofluorescein(DCF)检测细胞内的氧化 还原水平。结果显示 ,TNF α(2 0 0U/mL)作用 2 4h后 ,HUVECs中PDGF B的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 ,分别较对照组增加 5 0 %和 12 9% (P <0 0 5 ) ,但小分子抗氧化剂N 已酰半胱氨酸 (NAC ,2 0mmol/L)能明显阻断TNF α对PDGF B蛋白和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TNF α处理后 4hHUVEC的氧应激水平明显升高 ,至 2 4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可被NAC完全抑制。这些结果提示TNF 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PDGF B表达可能主要通过氧应激介导  相似文献   

19.
TNF-α、IL-8在脂多糖致大鼠脑水肿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致大鼠脑水肿发生过程中 ,地塞米松作用下TNF α、IL 8表达水平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利用LPS诱导大鼠脑水肿发生 ,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私蓝 (Evansblue,EB)含量 ,制备脑组织匀浆 ,ELISA法测IL 8含量 ,放射免疫法测TNF α含量。结果 LPS注入后LPS组和DXM组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思蓝含量均较NS组增高 (P <0 .0 5) ;LPS组TNF α和IL 8含量较NS组显著增高 (P <0 .0 1 ) ,但DXM组较LPS组显著降低 (P <0 .0 5) ;DXM组TNF α和IL 8含量在早期 (≤ 2 4h)较NS组增高 (P <0 .0 5) ,48h时则无显著差异 (P >0 .0 5)。LPS组脑组织含水量与EB含量 ,TNF α与脑组织含水量 ,IL 8与脑组织含水量 ,IL 8与EB含量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537,0 .42 3 ,0 .473 ,0 .831 ,P <0 .0 5)。结论 TNF α、IL 8参与了脂多糖诱导的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 ,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 ,减轻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0.
探讨骨髓细胞凋亡和MDS患者无效造血的分子机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PCR ELISA法测定骨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Fas和Bcl 2表达水平。结果 :初发各亚型MDS患者的血清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基质细胞分泌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 1α和G CSF升高者分别为10 7% (3/ 2 8)例和 5 3 6 % (15 / 2 8)。MDS患者血清IL 8和IL 6高于正常对照组 ,各亚型之间无明显差别。在MDS向恶性克隆演变的过程 ,端粒酶活性水平随着恶性演变而逐渐升高。随着MDS患者恶性类型的演变 ,Fas基因表达逐渐降低 ,Bcl 2表达则逐渐升高。负性造血因子TNF α升高和抗凋亡Bcl 2的消长与MDS骨髓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