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永珍  朱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340-1340
干扰素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具有抗病毒、抗增殖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目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但其不良反应却是普遍存在的。我科在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现将其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638例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春茗 《天津药学》2002,14(2):30-31
目的:总结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近五年国内有关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搜集分析。结果: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临床除发热、疲劳等症状外,还可能导致视网膜损害、突发性失听、神经精神症状、甲状腺功能异常、致命性肝功能恶化等。结论: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丁汉云 《中国药事》1994,8(2):127-128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丁汉云(江苏省张家港市卫生局215600)干扰素(IFN)是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多功能蛋白质,有复杂的免疫作用。但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全身倦怠、头痛寒战、发烧肌肉痛、四肢麻木、脱发、电解质异常、嗜中性粒细胞、血小...  相似文献   

4.
张宇涛 《黑龙江医药》2005,18(4):294-294
干扰素(Interferon,INF)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多功能蛋白质,包括α、β、γ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已被广泛地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且疗效确切。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在临床治疗初期会出现流感样反应、外周血象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α—INFF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为乙肝、丙肝需进行长达6月或更长时间的治疗,已有各种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如严重抑郁症合并自杀企图、  相似文献   

5.
袁申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705-1706
α-干扰素(IFN-α)是治疗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良药,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将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给继续接受治疗带来影响,做好α-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对提高患者耐受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丙型肝炎病毒新药——聚乙二醇干扰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阿农  郑苏芹  童郁韫 《医药导报》2004,23(10):0793-0794
聚乙二醇干扰素是一个以-CH2CH2O-为基础结构的大分子聚乙二醇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后的新型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药物。与普通干扰素相比,它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性。聚乙二醇干扰素单药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和随访结束时的病毒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应答率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安全性、耐受性与不良反应与普通干扰素类似,本身性质十分稳定,它与利巴韦林联合是治疗丙肝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健康人群干扰素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认识健康人群预防性应用干扰素的临床安全性,本文对2003年1月~6月武汉地区健康人群使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ADR)情况进行了药物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医院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采用“干扰素不良反应调查表”统计的方法进行现况调研。结果:1638例健康人群应用了干扰素,其ADR发生率达62.21%,涉及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疲劳。此外还表现有神经精神症状、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月经周期紊乱、一过性肝功能升高等。结论:使用干扰素时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两种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不良反应。结论:用复合α型干扰素(干复津)15μg肌肉注射,每日3次,治疗CHB16例α1b干扰素(赛诺金,α1bIFN)5MU,隔日1次,肌肉注射,治疗CHB69例。用药后观察症状、体征、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发生流感样症状者占87.1%,外周血象异常者占28.2%,ALT-过性增高者占34.1%,胃肠道反应者占8.2%。两种不同类型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男性与女性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两种不同类型干扰素治疗CHB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率相似。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其重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较突出的问题。充分了解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干扰素推广应用的重要前提。本文简要综述干扰素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IFN)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是治疗恶性肿瘤、病毒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有前途的药物。最初,人们认为干扰素是无毒副作用的,80年代后,随着临床应用的拓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剂量的增大和疗程的延长,发现干扰素对人体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对于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国内已有多篇报道[‘-‘l,近期一些新的不良反应又被人们认识,现简述如下。1.突发性失明:最近报道[‘],一名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用药后第sd突然出现症状,并导致不可逆视力丧失。日本关考氏[’]采用干扰素治疗丙肝46例,发现…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珉  姜惟 《药学进展》1995,19(1):14-18
近年来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简要叙述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机理,适应症,剂量与疗程,观察指标,复发及不良反应等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重组人干扰素α2a和α2b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对比研究,为其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1月浙江省上报的不同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604例,对不良反应报告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类别、转归等进行分析,并对其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进行差异性对比研究。结果 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严重报告比例略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给药途径多为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男女比例约为1.6∶1,且其血液系统损害远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但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胃肠系统损害比例远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a和α2b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广泛但各有特点,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同时,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可明显抑制HBV的复制,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抗病毒药物之一.但临床应用中也出现许多不良反应。我科白2001年1月以来,采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108例,现将使用过程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11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乙肝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6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仅给予干扰素进行治疗,实验组的患者在给予干扰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ALT、AST及T-BiL较对照组患者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似物联合干扰素可以明显提高乙肝治疗效果,改善肝功能指标,减轻患者痛苦。核苷类似物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感染科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方法对4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干扰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各种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出现时间及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42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398例,占95%,其中214例合并两种以上不良反应,占51%。绝大多数患者经过对症处理、调整方案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继续治疗,有46例停用干扰素,改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结论我院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文献报道高,主要由于患者病情较复杂,另外也由于对住院患者监测频率高,处理比较积极。住院期间未出现导致患者死亡或留有后遗症的严重不良反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不良反应千差万别,治疗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并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6.
陈雅彬  陈立  钟文波 《中国药业》2013,(19):103-105
目的探讨格列卫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接受格列卫联合干扰素-α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干扰素-α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缓解情况、不良反应例数。结果两组患者血液学缓解情况、细胞学反应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格列卫联合干扰素-α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能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潘祥坡  王焕新  韩云霞 《齐鲁药事》2007,26(11):699-700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是治疗病毒性疾病、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药物之一[1],但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其中流感样综合症、外周血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为常见的不良反应[2],但干扰素会导致某些患者出现蛋白尿,这种不良反应却鲜有报道,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了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蛋白。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以来,已逐步形成涉及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干扰素学。随着基因工程干扰素的问世,大量的高纯度IFN在临床得到应用。由于IFN用药剂量较大(10~6u以上),疗程较长(3~6个月或更长),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报道作一概述,以引起医药人员的注意。 目前临床应用的IFN主要有三类,包括人白细胞干扰素(IFN-α),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IFN-β)和人类淋巴细胞干扰素(IFN-γ)。它们具有类似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似乎以IFN-α较小,以IFN-γ较大。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张博  黄定梅 《北方药学》2012,9(9):20-21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住院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5例,给予患者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并采用阶梯式加量法逐渐增加聚乙二醇的用量。结果: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产生的各项不良反应中体温升高、头痛在0~18岁的发生率高于18岁以上;而乏力、眼胀在0~18岁的发生率低于18岁以上。且随着每周阶梯式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用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则逐渐减少。各组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虽有不良反应发生,但均在可控制可治疗范围内,故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有关生物细胞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蛋白。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当代生物药品中研究最为广泛的细胞激活素。目前主要作为肿瘤、慢性病毒性肝炎及其它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剂。本文拟就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不良反应作一综述。互干扰素的抗肿力作用机制干扰素有三种不同类型:a、p、r干扰素。由白细胞或淋巴细胞制成的称为干扰素一a;由人体纤维母细胞培养制成的称为干扰素一日;由植物血凝素刺激正常淋巴细胞或经抗原致敏的淋巴白细胞同种抗原后制成的称为干扰素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