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云南省南部农村居民疟防KAP变化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南部农村居民疟防知识、态度、行为(KAP)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云南省南部4个县,采用分层整群不等比例抽样调查方法,问卷收集居民一般情况、疟防常识知晓、疟防态度及行为习惯等资料,对回答内容进行KAP量化分析。结果农村居民的疟防KAP水平于宣教后呈显著提高,疟防态度改善最为明显(O.8051±0.0050,F=3132.85,P〈0.01),疟防常识知晓得分增幅最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0.2046±0.0061,F=29.98,P〈0.01),影响疟防常识知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求医意向、蚊帐拥有及其使用,影响疟防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年龄、疟疾症状知晓、蚊帐拥有及其使用,影响疟防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疟疾症状知晓、蚊帐使用意愿,研究地区农村居民的疟防态度和卫生行为构成不完全依赖疟防常识的积累。结论宣教后,居民的疟防KAP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发生改变,人类学指标的影响强度增大,疟防常识宣教对人群的正向引导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咸宁市孕妇艾滋病知晓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高危行为。方法对400名孕妇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孕妇艾滋病知晓率为50.25%,少数孕妇有艾滋病高危行为;30岁以上孕妇知晓率相对较高(χ2=21.77,P<0.05);已婚孕妇知晓率高于未婚孕妇(χ2=8.84,P<0.05);受教育程度越高,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越高(χ2=28.52,P<0.05);多次怀孕者知晓率高于初孕者(χ2=4.19,P<0.05)。结论咸宁市孕妇艾滋病认知水平不高,存在高危行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山东省疟疾流行区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评价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制定疟疾防治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化对照实验研究方法在山东省5个疟疾流行二类县随机抽取部分中小学生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疟疾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干预组通过健康教育课、疟防知识手册、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进行疟防知识健康教育,对照组不施行任何干预措施。结果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4.68%和68.24%,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68,P>0.05)。干预后随访,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6.17%和6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20,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干预组干预后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43,P<0.01)。结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对全省的疟疾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服务行业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利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 2003年 11月 24日至 28日所有在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体检但尚未接受培训的外来服务行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募集合格研究对象 274人 (男 113人,女 161人 )。结果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综合得分不高,结核病知识综合得分合格者占 34.7%。将平均得分作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文化、收入和工作场所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与结核病知识综合得分显著相关(χ2 =19.650, P<0.01;χ2 =4.059, P<0.05)。通过对研究对象获得结核病知识途径的调查发现:文化程度不同的调查对象获得知识的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87, P<0.01)。在期望获得结核病知识途径的比较中,不同文化程度和工作场所的调查对象对获得结核病知识的期望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 74,P<0.05;χ2 =17 81,P<0.05)。结论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在服务行业流动人口中的流行和传播,必须加强对这一人群的结核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宣传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延安 《地方病通报》2022,(2):81-82+91
目的 了解河南省博爱县某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6月—2021年4月抽取博爱县某社区常住成年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300人,不同性别、医保类型、月收入、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居民KAP得分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KAP得分高于男性,城镇职工医保居民的KAP得分高于其他医保类型的居民,月收入4 000元及以上居民的KAP得分高于月收入4 000元以下居民,大专及以上学历居民的KAP得分高于大专以下学历居民,已婚居民的KAP得分高于未婚居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民慢性病KAP水平受医保类型、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婚姻状态、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医保类型、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婚姻状态、性别均是影响河南省博爱县居民KAP得分的因素,政府及社区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居民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皖江地区农村居民血防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开展针对性血防健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皖江地区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其血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结果皖江地区农村居民血防知识总知晓率为47.92%;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医疗机构工作的亲友和健康教育对居民知识知晓率均有显著影响(χ2=12.76、89.19、18.19、50.83、92.60,P均0.05);血防态度和行为正确率分别为62.89%和52.37%。结论皖江地区农村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和价值观正确率均不高,应加强健康教育,降低当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居民的梅毒预防知识知晓情况,为今后科学地制定梅毒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伊犁州8县3市为单位,采用方便抽样方法,2023年1月在每个县(市)各抽取1个街道和1个乡(镇)的城市居民及农村居民,开展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 共调查1 708人,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75.56%)高于农村居民(59.14%),男性(75.30%)高于女性(6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岁以下居民知晓率最低(41.37%),50岁以上最高(77.50%),不同年龄组居民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49,P<0.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知晓率最高(74.79%),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44,P<0.01)。居民获得梅毒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宣传活动。结论 伊犁州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均未达到国家要求,开展宣传活动十分必要且有效;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以多形式、多语种在全州特别是梅毒高发的县(市),广泛深入地开展梅毒预防知识宣传教育,从而降低梅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对三峡库区开县居民的影响,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开县、云阳2个库区县的居民792人,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对血吸虫病的认知情况。结果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开展1年后,开县示范点内居民血防知识及格率由8.70%上升到68.91%(χ2=334.48,P<0.01),高于内、外对照点(P<0.01);示范点内95.77%的居民血防态度及信念得分为"好",高于内、外对照点(P<0.01);58.71%的示范点居民已不接触江水,高于外对照点(χ2=41.91,P<0.01)。结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提高了开县居民血吸虫病防范意识,对控制库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4县少数民族居民疟疾防治知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4县少数民族居民认知疟疾防治知识对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不等比例抽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居民一般情况、疟防常识、蚊帐拥有和使用、求医习惯和疟史等。结果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干预措施,少数民族居民的疟防常识知晓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拉祜族居民的知识水平提高最大,超过30%的少数民族居民已能掌握疟防常识,同时,少数民族居民使用蚊帐进行个人防护、寻求医疗救助的行为得到培养,超过60%人群拥有蚊帐,但正确使用率仍然较低,仅为15·64%。结论随着少数民族居民对疟防常识认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该类人群健康卫生行为的形成,其成效有待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驻马店市确山县小学生和居民疟疾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确山县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所小学和1个行政村(居委会),每所小学随机抽取五年级学生50名,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随机抽取居民30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人群的疟疾防治知信行情况。结果    401名调查对象中,居民149人,学生252人,疟疾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47.76%。居民知晓率为64.82%,男性居民知晓率为66.67%,女性知晓率为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5);不同年龄组的居民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76,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32,P<0.05)。居民对疟疾防治的态度均比较积极,态度持有率为92.62%,但行为持有率仅为47.43%。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为37.67%,男生知晓率为38.24%,女生知晓率为3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8,P>0.05);城镇小学、乡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的学生知晓率分别为39.54%、38.57%和3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6,P<0.05)。居民知晓率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109,P<0.05)。结论    驻马店市确山县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行为持有率较低,但居民防治态度较积极,应继续深入开展有关输入性疟疾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巩固疟疾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11.
云南边境居民疟疾常识知晓率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云南边境地区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认识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居民一般情况、疟疾常识知晓情况和有关疟史等。结果疟疾防治常识在云南边境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极低,人群对≥3个疟防常识的知晓率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民族和体质上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边境地区居民掌握疟防常识的因素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有无疟史4方面,各因素的比值比分别为3.373、1.210、2,956和3.698。结论云南边境地区居民的疟疾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应该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妇女和文化水平较低人群的疟防常识普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张家港市社区健康教育用于提高出归国人员疟疾防控意识的效果,为制定防控境外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2019年,在张家港市各社区实施出归国人员疟疾健康教育干预,比较目标人群干预前后疟疾防治知识和就医行为变化。结果 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张家港市共有赴境外疟疾流行区的出归国人员367人,发现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8例。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后,目标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5.09%提高到9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8.130,P < 0.01);自带抗疟药和发病后自行应急服药人员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12.14%和11.43%增加到26.79%和2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8.793、9.834,P均< 0.05);疟疾患者从发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长从干预前的(5.86 ± 4.45) d缩短至(3.11 ± 1.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64.000,P < 0.05)。结论 在社区精准管理基础上开展社区疟疾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可作为张家港市防控输入性疟疾再传播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甘肃省平凉市农村地区3~6岁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抗生素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落实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7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平凉市崆峒区、庄浪县和泾川县各抽取3个乡(镇),开展3~6岁幼儿园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儿童监护人375人,知晓抗生素作用177人、知晓率为47.20%,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给孩子服药317人、占84.53%;监护人的性别(χ2=7.175)、职业(χ2=24.725)、文化程度(χ2=133.516)和收入(W=31877.500)是影响知晓抗生素作用的因素(均P<0.05);不同职业人群"是否按医生处方给孩子服药"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14,P<0.05);获取抗生素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及网络(73.60%)和医护人员指导(42.93%)。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抗生素认知水平较低;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倡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人群疟疾相关知识知晓率、蚊帐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8月,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班老乡19个居民点作为调查点,选择年龄≥10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蚊帐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对象调查前晚蚊帐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出320份问卷,收回32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16份,有效问卷率为98.75%。316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52人,女性164人;中国籍调查对象250人,外籍调查对象66人。中国籍居民疟疾临床症状知晓率(71.60%)高于外籍居民(50.00%)(χ2=11.03,P<0.01)。调查前夜,睡在蚊帐里的中国籍和外籍居民比例分别为46.00%和69.70%(χ2=11.7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住房类型为调查对象调查前晚使用蚊帐的影响因素。结论 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蚊帐覆盖率和使用率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挝波乔省居民疟疾感染和疟防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疟疾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体抽样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采集血样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及扩增DNA疟原虫检测,并对其进行基本信息、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患疟史等的问卷调查;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测血样419份,15份疟原虫阳性,阳性率为3.6%(15/419);以间日疟原虫感染为主,占73.3%(11/15)。在419份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413份,有效应答率为98.6%。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3.5%,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居民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率与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有关(P<0.05),且女性高于男性,农民高于学生;知晓率与年龄增长和学历成正比。在5个疟疾防治知识点中"得了疟疾怎么办"知晓率最高达94.2%,"恶性疟最严重"知晓率为0,"疟疾的传播途径"、"疟疾的主要症状"及"主要预防措施"知晓率分别为83.8%、87.2%和86%。结论老挝波乔省居民为疟疾感染高危人群,需加大"三热"病人血检力度,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有效控制疟疾传播。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农村居民预防人禽流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预防人禽流感的有关知识、态度、行为,评估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方法在四川省项目地区农村居民中开展各种干预活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抽取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调查对象预防禽流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自己有患禽流感的危险的比例由54.4%提高到92.5%;人患禽流感是因密切接触禽类的比例由52.7%提高到75.4%,吃未煮熟禽蛋可能会感染禽流感由30.3%提高到67.9%;发现病死禽会早报告的比例由57.7%上升到98.3%,接触禽类后发烧会早就医的比例由68.2%上升到96.30%,能够妥善处理病死禽的比例由56.8%上升到74.29%等等。结论四川省项目地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后,农村居民预防人禽流感知识、态度和行为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assess people's knowledge about malaria treat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roll back malaria (RBM) programme instituted on the African Continent with the aim of bringing the disease under control.Methods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October and December 2009, involving 3 171 adult women who were selected from households using systematic sampling methods.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age, educational level, marital status, occupation, number of children and knowledge of malaria were obtained using 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while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using focussed and in-depth group discussions to complement quantitative data.ResultsThe modes of approach to malaria treatment were 41.1% (1 302), 36.0% (1 143), 10.7% (339) and 0.5% (15) would attend hospital/clinic, buy drugs from pharmacy/chemist shop, take traditional herbs, and take no action respectively. Factors that were found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knowledge about antimalarial drugs among the respondents were increasing educational level, being married compared to singles, having children and increasing family income (P< 0.05), while occupation and age differences had no contributory factors (P> 0.05). Knowledge about artemisinin combined therapy (ACT) was less than 15% similar with intermittent preventive treatment (IPT); home-based management for malaria (HBMM) was not in place.ConclusionsThe drug component of the RBM programme in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reviewed and appropriate amends instituted in order to ensure efficiency of the overall malaria control programme in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