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月玲  冯丽  刘建宗 《河北医药》2004,26(12):974-976
青光眼是一种以眼压升高,视功能损害为主要因素的致盲性眼病。目前,抗青光眼手术中仍以滤过性手术为主,其目的是通过手术在球结膜下形成长期有功能的滤过泡。但是青光眼滤过术后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粘连,导致滤过泡瘢痕化,手术失败^[1],术后2年内失败率仍达15%-2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术中、术后辅助应用抗代谢药物以达到改进滤过泡,降低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当前仍是除药物和激光治疗以外,控制眼压的重要手段。但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仍有15%~30%的患者眼压再次升高,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区瘢痕形成,致滤过道阻塞。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术中单独一次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作为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主要手段。我们在17眼青光眼滤过术中应用MMC,经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外滤过术是目前手术治疗青光眼常用而有效的办法,但术后术区纤维增生造成滤过泡瘢痕化.导致外滤道失去作用是术后2年内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我们于1995年5月起将干扰素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抗青光眼手术中常用的术式之一,其目的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途径而降低眼压。手术后结膜下组织纤维化和滤过泡瘢痕形成,是滤过手术失败的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对此,我们加强了术后观察,早期行眼球按摩,保持滤过道通畅,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提高了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一涵  孙晓祥  王继兵 《安徽医药》2024,28(6):1066-1071
滤过性手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式,滤过泡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术中及术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丝裂霉素 C(MMC)和 5-氟尿嘧啶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但相关并发症难以避免。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证实植入物的应用能有效保持滤过道通畅,将植入物赋予缓释抗代谢或抗瘢痕化的能力将会增强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效果。该研究将对各种植入物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远期降压效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滤过道瘢痕形成.为抑制滤过道瘢痕化,国内外研究了较多的抗瘢痕形成的药物.1983年Chen首次报道术中一次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MMC)使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获得满意效果.我院自1991年2月~1996年10月.在20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MMC,经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丝裂霉素C(mitomyeinMMC)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195眼常规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青光眼患者并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在195眼中168眼疗效好,眼压控制在(13.7±2.1)mmHg、11眼疗效较好,不用或仅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6眼出现并发症效果差。手术成功率91.8%。功能性滤过泡为86%。手术后角膜上皮损害6眼,低眼压、浅前房发生9眼。结论MMC能抑制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形成,大大提高了青光眼滤过术的成功率,远期效果好,但使用时应掌握适应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丝裂霉素C(MMC)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可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对19例21眼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术中一次性使用MMC进行了临床观察及6-15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90.5%的病例获得了功能性滤过泡。  相似文献   

9.
王宏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3):81-82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不形成及囊性滤过泡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并可因此而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在术中尽量减轻刺激性操作,对术后减轻炎症反应及滤泡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为抑制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纤维化倾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我们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ytomycinC,MMC)方法,对19例(31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目的在于形成房水引流新通道,从而降低眼内压。滤过道成纤维细胞增生、疤痕形成阻塞滤道,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抗疤痕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抗疤痕药都已投入青光眼滤过手术的临床使用中,其对改善滤过泡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起到明显作用,但毒副作用和并发症应该引起重视。现将报道较多的抗疤痕药的研究、使用进展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1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为叶酸拮抗药,5-Fu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非竞争性的酶抑制作用,阻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从而抑…  相似文献   

12.
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滤过泡瘢痕形成。近些年来,临床上在手术近期内试用多种药物来抑制滤过手术后瘢痕的形成,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首次行滤过手术失败酌病例的再治疗的报道不多。笔者近几年应用丝裂霉素C(MMC)药物,来观察青光眼患者再次滤过性手术后的眼压,发现其中远期眼压均有明显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尖分享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青光眼早期滤过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患者28例(30眼),早期行针尖分享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30眼中治愈21眼,治愈率70%。术前平均眼压(4.04±0.70)k Pa。结论对有失败倾向的滤过泡早期进行针尖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是治疗青光眼滤过不良的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孙斌  苏帆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6):438-440,F0003
青光眼是一组威胁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征候群或眼病.目前对于青光眼的手术治疗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手术器械、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的改进,青光眼滤过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滤过术(最常用的是小梁切除术)术后常导致房水滤过通道瘢痕形成,致使手术失败.有人提出在术中应用抗代谢药,还有人提出采取人工植入物引流术,但均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羊膜具有抗粘连、抗纤维增殖、抗感染、保护伤口、减轻炎症、促进上皮化等作用,另外,其抗原性低,排斥反应轻微等生物学活性,而且取材方便,于是,近年来人们对在青光眼手术治疗中应用羊膜移植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利用实验兔行青光眼滤过术,以探讨动物实验模型中羊膜移植用于青光眼滤过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形成的应用。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2例(6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36眼)、对照组31例(32眼),观察组患者术中给予干扰素α-2b浸润的棉片湿敷,而对照组给予丝裂霉素C浸润的棉片进行湿敷,术后随访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滤过泡类型、并发症、眼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以II型滤过泡为主(58.33%)、对照组患者以I型滤过泡为主(53.13%),两组滤过泡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α-2b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形成药物。  相似文献   

16.
李英 《中国实用医药》2013,8(5):232-233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γ-干扰素应用对滤过泡形成的影响及围术期护理。方法将26例29只眼青光眼滤过术者在显微镜下行内外双通道引流术,术后密切观察眼压、视力、视野等病情变化并实施精心护理。结果滤过泡形成良好,无并发症。随访3~12个月,2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应用γ-干扰素结膜下注射有利于滤过泡形成,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滤过术抗瘢痕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弘 《淮海医药》2007,25(3):224-225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抗瘢痕作用.方法 将42例(46只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21例(23只眼)采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中用5 mg/ml的5-Fu棉片贴敷巩膜瓣下的巩膜床5 min,用40 ml生理盐水冲洗;对照组仅不用5-Fu棉片,余同.观察2组术后滤过泡形成,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18个月时功能性滤过泡为84.3%,对照组为51.6%.术后不同随诊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5-Fu组的眼压均值低于对照组,其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5-Fu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使用,能起到防止瘢痕形成,获得稳定的眼压下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秋云  王保君 《安徽医药》2020,41(9):1061-1065
目的 分析贝伐单抗预防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1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术后不予药物干预,观察组术毕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1次,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滤过泡面积、角膜及结膜状况的变化,统计并随访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滤过泡面积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6个月观察组滤过泡为微囊泡型、平坦弥散型比例高于对照组,瘢痕型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术后6个月球结膜水肿、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分泌物、浅前房、虹膜受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值高于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在预防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方面有重要价值,可降低眼压、改善视力,维持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对周围结膜及角膜组织影响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采用青光眼滤过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在手术后形成浅前房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与体会进行总结分析。方法抽取67例接受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后形成浅前房的临床确诊青光眼患者病例。结果导致该类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浅前房症状的主要原因包括脉络膜脱离、滤性过畅、防水生长减少、瞳孔阻塞、脉络膜上腔出血、恶性青光眼。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低眼压浅前房和高眼压浅前房两种。结论对导致青光眼患者在接受滤过术治疗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进行系统的掌握,可以使保证临床对该类患者在术后出现浅前房症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玻璃酸钠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玻璃酸钠注射形成前房。结果21例中,所有患者前房形成良好,角膜透明,滤过泡形成。术后眼压控制良好。结论玻璃酸钠可以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时作为充填剂形成前房,保护角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