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降纤酶和丹参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与治疗时间窗的关系 ,以及该药对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将经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72例分为降纤酶组和丹参组两组。降纤酶组 38例 ,使用降纤酶治疗 ,10单位加入生理盐水 2 5 0mL中静脉滴注 ,每曰 1次 ,连用 3天 ;丹参组 34例 ,使用丹参粉剂治疗 ,0 .4g加入 5 %葡萄糖液 5 0 0mL中静脉滴注 ,每曰 1次 ,连用 14天。两组病例均于用药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 ,于治疗后 1周末和 4周末评定疗效 ,此时把两组病例根据起病后至用药时间分为 2 4h内和 2 4~ 72h两部分观察其疗效的变化。结果发现 ,降纤酶组用药前血小板聚集率为 6 5 .6 %± 5 .3% ,纤维蛋白原为 4.78± 0 .42g/L ;用药后血小板聚集率为 45 .8%± 4.9% ,纤维蛋白原为 3.16± 0 .35g/L ,用药前后差异极为显著(P <0 .0 0 1)。丹参组用药前血小板聚集率为 6 0 .4%± 1.9% ,用药后为 49.0 %± 10 .3% ,亦有差异 (P <0 .0 1) ;但降纤酶组用药前后的差异明显高于丹参组 (P <0 .0 5 ,P <0 .0 1)。临床疗效观察发现 ,神经功能改善方面 ,在用药 1周末最明显 ,4周末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在发病 2 4h内用药者 ,4周末降纤酶组的神经功能改善仍优于丹参组。此结果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由基与微血管并发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测定 6 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和 6 5例健康老年对照者血浆或红细胞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维生素C(VC)、维生素E(VE)、β 胡萝卜素 (β CAR)、谷胱甘肽 (GSH) ,同时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和餐后 2hC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肌电图。 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LPO(42 97± 6 99)nmol/g高于健康老年组 (31 5 9± 7 4 4 )nmol/g ,SOD(1712 4 4± 15 7 0 4 )U/L、CAT(2 17 0 1± 2 9 36 ) μg/g、GSH PX(2 1 0 1± 3 38)× 10 -10 U/RBC、VC(40 98± 10 5 1) μmol/L、VE(16 4 4± 2 4 5 ) μmol/L、β CAR(1 19± 0 2 3) μmol/L、GSH(0 98± 0 16 )nmol/L低于健康老年组〔分别为 (192 8 38± 14 3 4 4 )U/L、(2 6 4 4 0± 6 3 5 5 ) μg/g、(2 5 16± 6 4 1)× 10 -10 U/RBC、(5 2 2 3± 10 5 1) μmol/L、(2 3 0 4± 5 38) μmol/L、(1 6 3± 0 4 0 ) μmol/L、(1 2 5± 0 2 0 )nmol/L〕 ,合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者变化更加明显 ,LPO和年龄呈正相关 (r=0 310 ,P <0 0 5 ) ,SOD、C  相似文献   

3.
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于正常个体血小板凝聚反应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人体血清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升高与血小板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 全血或浓缩血小板与不同浓度的 HCY于 37℃ (用于血小板凝聚检测 )或 2 2~ 2 5℃ [用于血小板纤维原结合及 P-选择素 (P- selectin)表达的检测 ]作用 15 min,后应用血小板凝聚仪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 HCY对血小板活性的作用。结果  HCY在浓度 30 μm ol/ L 时能增加一磷酸腺苷 (ADP)和胶原诱导的全血和浓缩血小板凝聚反应 [(3.0± 0 .8) Ω/ min vs(5 .0± 2 .0 ) Ω/ m in,P<0 .0 5 ,n=9和 (8.5± 1.5 ) Ω/ min vs(11± 2 .5 ) Ω/ min,P<0 .0 5 ,n=6 ],但在浓度 10 0 0μm ol/ L时却抑制 ADP和胶原诱导的全血和浓缩血小板凝聚反应 [(7.0± 4 .0 )Ω vs (3.6± 2 .6 )Ω和 (6 .8± 2 .2 )Ω vs (4.1± 3.3)Ω ,P<0 .0 5 ,n=9],血小板凝聚性的改变并不伴随血小板纤维原结合及 P- selectin表达的变化。结论 体外实验表明 HCY能协同促进已激活的血小板凝聚反应 ,可能是 HCY与体内血栓形成有关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 12 0例ACS患者 ,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6 0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6 0例 (据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前UAP为UAP1 组 ,治疗后的UAP为UAP2 组 ) ,并入选 6 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分别测定血浆中LPA。结果 AMI组和UAP1 组血浆LPA水平分别是 [(3.80 17± 0 .6 2 89) μmol L、(3.0 2 73± 0 .76 2 3) μmol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8378±0 .6 75 3) μmol L],P <0 .0 5 ,其中异常增高率AMI组占 6 3.3%,UAP1 组占 45 %,UAP2 组占 13.3%,正常组 5 %,UAP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LPA明显降低 (2 .0 0 48± 0 .8470 ) μmol L。结论 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钒酸钠对成骨细胞株MC3T3 E1增殖的影响及其是否与一氧化氮 (NO)浓度有关。 方法 以噻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MC3T3 E1细胞增殖及增殖抑制情况 ,用酶还原法测定细胞培养物上清液中NO的浓度。 结果 在低浓度 (2 5~ 10 0 μmol/L)原钒酸钠作用 2 4h后 ,MC3T3 E1细胞MTT测定值 (2 5 μmol/L时为 0 3380± 0 0 0 4 5、5 0 μmol/L时为 0 340 0±0 0 14 1、10 0 μmol/L时为 0 384 0± 0 0 313)较对照组 (0 2 5 4 0± 0 0 16 7)明显增加 (P均 <0 0 0 1) ;高浓度 (≥ 5 0 0 μmol/L)时则明显下降 ,5 0 μmol/L时为 0 2 16 0± 0 0 182 ,10 0 μmol/L时为 0 192 0±0 0 179(P均 <0 0 1) ;且作用 2 4、4 8和 12 0h细胞增殖趋势一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NO浓度与MTT测定值成正比。 2 5 μmol/L原钒酸钠时NO浓度为 (17 2 0 8± 0 70 1) μmol/L ,5 0 μmol/L时为(7 386± 1 0 39) μmol/L ,空白对照组为 (15 341± 0 0 4 1) μmol/L。且低浓度原钒酸钠能减弱NO合酶(NOS)抑制剂L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结论 低浓度原钒酸钠能促进MC3T3 E1细胞的增殖 ,高浓度则抑制增殖。NO可能参与调节原钒酸钠对MC3T3 E1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国产全长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对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自身对照。 2 8例AML诱导缓解后的患者在试验周期化疗后 ,皮下注射rhTPO1.0 μg/kg ,每日 1次 ,疗程 14d。对照周期不用rhTPO。动态观察全血细胞计数 ,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心电图。结果 :试验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为(16 .93± 2 0 .2 7)× 10 9/L ,血小板 <2 0× 10 9/L的持续天数为 (4 .75± 5 .97)d ,输血小板的次数和量分别为 (1.5 4± 1.79)次和 (2 1.6 1± 2 9.73)u ,与对照周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化疗后血小板最高值及血小板计数恢复的增加值 (差值 )试验周期分别为 (2 5 5 .89± 2 13.0 7)× 10 9/L和 (2 38.96± 2 10 .4 3)× 10 9/L ,明显高于对照周期的 (15 0 .2 2± 10 7.6 4 )× 10 9/L和 (135 .0 7± 10 5 .75 )× 10 9/L(P <0 .0 5 )。用rhTPO对其他监测指标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也少而轻微。结论 :国产全长rhTPO治疗AML耐受性良好 ,确实能提高AML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 ,但对总体血小板恢复时间及血小板输注的需要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MARS人工肝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应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各类原因所致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并随访分析5 0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的疗效。结果 单次 6~ 8小时MARS人工肝治疗显著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 ( 5 19.3 7±15 2 .70 μmol/L降至 3 61.0 6± 177.98μmol/L ,p <0 .0 5 )和血氨 ( 167.44± 80 .73 μmol/L降至 86.82± 15 .5 2 μmol/L ,P <0 .0 5 )水平 ;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 3 6.5 5 %± 15 .2 9%到 74.13 %± 2 5 .40 %,P <0 .0 5 )。而电解质、血常规和血气分析等指标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2 5例患者中治愈和好转 15例 ,10例死亡 ,存活率 60 %。结论 MARS人工肝是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探讨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 ,iNOS)与原发性肝癌 (HCC)间的关系 ,用Griess反应测定 16 2例患者的血浆亚硝酸盐 /硝酸盐 (NO-2 /NO-3 )水平 ,其中HCC82例 ,非HCC80例 ,健康对照 36名。用免疫组化法检查组织中iNOS的含量 ,取正常肝脏组织 2 0例作对照 ,慢性肝炎 (CH)和肝硬化 (LC)的肝脏组织各 40例 ,HCC组织 48例。结果显示 ,正常人血浆NO-2 /NO-3 含量为 16 .8±4.9μmol/L,有HCC的CH(6 3 .4± 18.2 μmol)和LC(42 .2± 11.5 μmol/L)明显高于非HCC的患者 (CH :2 8.5±8.7μmol/L;LC :2 4.7± 6 .2 μmol/L .P <0 .0 1) ,患CH的HCC患者血浆NO-2 /NO-3 水平明显高于LC基础上的HCC患者 (P <0 .0 5 )。正常肝组织iNOS阴性 ,LC有 2 5例 (6 2 .5 % )阳性 ,CH 36例 (90 % )阳性 ,HCC 46例 (95 8% )阳性 ;且CH (P <0 .0 2 5 )及HCC(P <0 .0 0 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C。提示HCC患者有NO分泌的增加 ,NO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血清铁、铁蛋白和脂肪肝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血清铁、血清铁蛋白与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采用 1秒钟快速肝穿刺 ,对 97例脂肪肝患者取肝组织标本 ,行HE和铁染色 ,分别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结果 中重度酒精性脂肪肝 (AFL)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测定值 [(2 0 .9± 9.3) μmol/L ,(2 17.6± 71.8)ng/ml;(2 9.1± 6 .5 ) μmol/L ,(2 84 .7± 77.9)ng/ml]与对照组 [(10 .5± 5 .7) μmol/L ,(14 3.3± 71.9)ng/ml]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1)。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的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 [(2 1.5± 11.1) μmol/L ,(199.3±72 .1)ng/ml]和对照组 [(10 .5± 5 .7) μmol/L ,(14 3.3± 71.9)ng/ml]比较亦显著升高 (P <0 .0 1) ,而且AFL多出现肝细胞灶性坏死 (6 7% )和肝铁过载(87% )。结论 重度NAFL及中重度AFL多出现血清铁和铁蛋白增高 ,AFL多合并肝铁过载 ,血清铁、铁蛋白可以作为肝铁过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卡维地洛对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中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本文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一支或二支以上≥ 70 %狭窄需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患者 5 1例 ,随机分成卡维地洛组2 8例和常规治疗组 2 3例 ,测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后及用药前后外周血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含量。结果发现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中内皮素 (卡维地洛组为 84 .9± 14 .7μg/L、常规治疗组为 85 .6± 15 .4 μg/L)较术前 (卡维地洛组为 70 .6± 12 .8μg/L、常规治疗组为 71.5± 13.3μg/L)增高 ;一氧化氮 (卡维地洛组为 5 0 .3± 13.4μmol/L、常规治疗组为 5 0 .9± 12 .6 μmol/L)较术前 (卡维地洛组为 6 2 .9± 14 .2 μmol/L、常规治疗组为 6 3.5± 13.1μmol/L)降低 (P <0 .0 5 ) ;卡维地洛组内皮素为 74 .6± 15 .6 μg/L ,较用药前 (84 .4± 14 .9μg/L)降低 ;一氧化氮为 6 2 .7± 12 .8μmol/L ,较用药前 (5 1.6± 12 .5 μmol/L)增高 (P <0 .0 5 ) ,常规治疗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观察两周均无显著变化 (P >0 .0 5 )。提示卡维地洛具有改善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危险分层中的变化。方法 将 162例入选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分成高危组 ( n=3 4)、中危组 ( n=5 8)及低危组 ( n=70 ) ,同时测定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心脏肌钙蛋白 T( c Tn T)浓度。结果 三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显著性差异 ,随危险分层的增高 ,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增加的趋势 [( 3 98.3 6± 12 6.3 2 ) m g/ dl( 42 5 .75± 14 3 .5 2 ) m g/ dl及 ( 473 .15± 160 .61) mg/ dl,P<0 .0 1]。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助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 ;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高 ,有较强的血栓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12.
Han YL  Su QF  Li Y  Kang J  Yan CH  Wang SL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35-638
目的探讨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冠心病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和两联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组于术后第1天起加服西洛他唑。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服用西洛他唑前及第5天测定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和CD_(62)p,同时测定5μmol/L及2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及CD_(62)p、PAC-1和MPAR基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计算各指标第二次测定值与基线值的差值,两组ΔMP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联组和两联组ΔCD_(62)p和ΔPAC-1分别为[(5.12±11.25)%比(1.08±4.97)%,P<0.05]和[(12.12±12.30)%比(2.22±15.15)%,P<0.0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三联组ΔMPAR(5μmol/L)[(8.68±10.35)%比(2.92±13.06)%,P=0.018]、ΔMPAR(20μmol/L)[(11.05±11.14)%比(5.16±13.27)%,P=0.019]、ΔCD_(62)p[(5.57±12.08)%比(1.35±4.42)%,P=0.028】和ΔPAC-1[(11.62±12.73)%比(1.29±15.73)%,P= 0.001]均显著高于两联组。3个月临床随访显示三联组与两联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和3.3%(2/60),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60)和3.3%(2/60),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常规两联治疗相比能更有效地抑制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但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仪测定 2 1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89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 (tHcy)水平 ,分析患者组血浆tHcy水平与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结果  (1)患者组血浆t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16 .0± 6 .3) μmol/Lvs (11.7± 2 .2 ) μmol/L ,P <0 .0 1];患者组中35 %存在高Hcy血症 (tHcy >16 .2 μmol/L) ,而正常对照组仅 7% (P <0 .0 1)。 (2 )患者组中的高Hcy组 [n =75 ,tHcy为 (2 3.7± 7.4 ) μmol/L]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6 7% ,而正常Hcy组 [n =14 1,tHcy为 (11.6± 2 .5 ) μmol/L]为 4 0 % (P <0 .0 1)。高Hcy组中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及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Hcy组 ,其中以冠心病发生率差异尤为显著 (43%vs 2 3% ,P <0 .0 0 1) ,而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 (3)相关分析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与年龄、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 (r =0 .36 ,P =0 .0 0 0 9;r =0 .2 7,P =0 .0 184 ) ,与肌酐清除率、血叶酸水平呈负相关 (r =- 0 .5 3,P =0 .0 0 0 3;r =- 0 .2 5 ,P =0 .0 137)。 结论 高Hcy血症与 2型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及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采用电子压力传感器式全自动血液流变学仪和血小板聚集仪检测152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和148例非高血压病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高血压组高切变、中切变及低切变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聚集率在男性ADP2.0μmol/L和Adr 5.56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提示可能为其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内皮素 (ET)及纤维蛋白肽A(F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UAP患者 (37例 )、正常人 (31例 )血中Hcy、ET及FPA值。结果 :UAP患者Hcy、ET及FP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12 .4 9± 5 .4 7)∶(4 .38± 1.14 ) μmol/L]、[(12 9.37± 2 6 .6 2 )∶(6 5 .0 6±13.76 )ng/L]及 [(8.87± 2 .11)∶(3.4 5± 0 .6 0 ) μg/L],均 P <0 .0 5 ,Hcy与ET呈正相关 (r =0 .4 5 ,P <0 .0 5 )。结论 :Hcy、ET及FPA的改变可能参与了UAP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冠心病 (CHD)的内在联系。方法 随机选择 31例无OSAS、无心血管疾病的老年单纯鼾症者为对照组 ,4 5例老年中、重度OSAS患者为OSAS组 ,OSAS组内又分为有CHD(16例 )和无CHD(2 9例 )两个亚组。测定和比较组间的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及其比值的动态变化及OSAS组内CHD有无的区别。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OSAS组患者的NO水平明显降低〔(2 7.6 9± 9.17)vs(6 1.90± 13.4 7) μmol/L〕 ,ET水平明显增高〔(5 8.0 8± 14 .2 1)vs (34.77± 8.2 3)ng/L〕 ,NO/ET比值明显下降〔(0 .4 7± 0 .18)vs (1.72± 0 .97) ,均P <0 .0 1)〕。CHD的发生率在OSAS组达 35 .6 %。与对照组相比 ,OSAS组中不伴CHD者降低的NO水平 (35 .5 3± 9.39) μmol/L、升高的ET水平 (47.78± 11.13)ng/L和下降的NO/ET比值 (0 .75± 0 .13)已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伴有CHD者的NO水平 (2 2 .17± 8.76 )μmol/L、ET水平 (6 9.14± 12 .17)ng/L和NO/ET比值 (0 .32± 0 .14 )较对照组相差更为明显 (P <0 .0 1)。结论 OSAS老年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尤以CHD者为甚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可能是OSAS患者并发CHD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谷胱甘肽转移酶 μ(GSTμ)基因缺失及血中一氧化氮 (NO)、脂质过氧化物 (L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和谷胱甘肽 (GSH)含量 ,分析其与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PCR法检测 87例SLE患者和 40名健康对照组的GSTμ基因 ,用化学分析法测上述 5项指标。 结果 SLE患者GSTμ基因缺失率达 6 9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7 5 %。SLE活动期NO(79± 18) μmol/L、LPO (10 4± 2 0 ) μmol/L明显高于稳定期和对照组的水平。SLE活动期SOD (12 86± 2 5 2 ) μU/L、GSH Px (78± 14)U/mg、GSH (0 37±0 0 5 )mg/ g明显低于稳定期及对照组水平。在SLE稳定期GSH (1 0 0± 0 14)mg/ g ,仍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清NO水平与LPO呈显著直线正相关 ,与SOD、GSH Px、GSH呈显著直线负相关。抗dsDNA与NO、LPO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在SLE活动期 ,GSTμ基因缺失者LPO (11 4± 2 2 ) μmol/L明显高于GSTμ基因携带者的水平 ,SOD (1111± 2 18) μU/L、GSH Px (6 7± 14)U/mg、GSH (0 2 4±0 0 4)mg/g明显低于GSTμ基因携带者的水平。在SLE稳定期GSTμ基因缺失者的SOD和GSH水平仍低于GSTμ基因携带者。 结论 GSTμ基因缺失可能是SLE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 ,SL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冠心病 (CHD)及健康者男女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 Hae (β Hae )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差异。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CHD患者 94例 (男 82例 ,女 12例 ) ,健康对照组 6 8例(男 31例 ,女 37例 ) ,采用酚 /氯仿抽提方法从白细胞中提取人基因组 DNA,经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加 Hae 内切酶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片段 ;Follin酚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在 CHD患者和健康者中 ,男女性别间 βHae 多态性分布频率明显不同 ,女性 H1H2杂合基因型比例高于男性 (男比女 :CHD组为 0 .31比 0 .5 0 ,对照组为0 .13比 0 .32 ,P <0 .0 5 ) ,男性表现为 H2 H2纯合基因型 (CHD组比对照组为 0 .0 5比 0 .0 3) ,女性未发现 H2 H2基因型 (P <0 .0 5 )。男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较女性高 ,CHD组分别为 (5 .4± 0 .9) g/ L ,(4.7± 1.1) g/ L ,P <0 .0 5 ;对照组为 (4.5± 0 .9) g/ L ,(4.4± 0 .8) g/ L ,P >0 .0 5。结论 :无论是 CHD患者还是健康人群 ,男女性别间βHae 多态性分布频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I(cTnI)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危险分层的判断价值。 方法 对 6 8例老年UAP患者、17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患者及 11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清cTnI测定 ,并观察住院 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UAP组血清cTnI值为 (1 94± 0 6 3)μg/L ,明显高于SAP组的 (0 6 1± 0 11) μg/L及对照组的 (0 47± 0 0 8) μg/L(均为P <0 0 1)。UAP组内 ,随着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 ,Ⅰ~Ⅲ级血清cTnI值相应增高〔分别为 (1 35± 0 2 8)、(2 0 4± 0 31)及(3 17± 0 74) μg/L〕(P <0 0 5 )。对照组、SAP组及BraunwaldⅠ级UAP患者无 1例发生心脏事件 ;BraunwaldⅡ级 1例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 ;BraunwaldⅢ级患者中 ,血清cTnI≥ 1 5 μg/L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42 1% ,高于血清cTnI <1 5 μg/L者的 13 3% (P <0 0 5 ) ,比数比 (OR) 3 15 ,95 %可信限为1 0 1~ 9 81。血清cTnI≥ 1 5 μg/L时判断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为 42 1% ,阴性预测值为 86 7%。 结论 血清cTnI检测对老年UAP患者危险分层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可溶性E-选择素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在冠心病 (CHD)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对心脏缺血性胸痛与非心脏缺血性胸痛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了 7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的胸痛患者血清sE selectin水平 ,并以 1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CAG阳性组sE selectin水平〔(6 8.4± 17.8) μg/L〕较CAG阴性组〔(5 4 .6± 19.6 ) μg/L〕及对照组〔(5 2 .8± 17.4 ) μg/L〕均明显增高 (P <0 .0 5 ) ,尤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增高更为显著〔(74 .3± 18.6 ) μg/L〕。以≥ 6 0 μg/L为低限 ,其诊断CHD的敏感性为 74 % ,特异性为 83%。 结论 :CHD患者血清sE selectin水平增高 ,并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可作为可疑胸痛患者的辅助鉴别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