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师杰  钟定荣  崔全才  陈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25-328,i000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2例SPTP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观察并随访2~44个月。结果12例SPTP占同期胰腺肿瘤4.7%;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年龄29岁;仅6例有临床症状;其中6例大体呈囊实性,6例呈实性;7例有肉眼可见的完整包膜。镜下11例肿瘤见纤维性包膜;肿瘤由形态相对一致的中等大小细胞构成;部分细胞可见核沟;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片状、假乳头状,伴发囊性变,并可见灶性及成片的出血坏死,另见多种其他结构,包括嗜酸性小球、瘤细胞黄瘤样变、间质黏液样变、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的胆固醇性针样结晶,部分有浸润周围胰腺的现象。瘤细胞vimentin、AAT弥漫( ),部分病例Syn、CD56、CD10、AE1/AE3、PR局部( ),CgA均(-);嗜酸性小球PAS( ),且可抗淀粉酶消化;12例术后随访2~44个月,所有患者均术后无瘤生存,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于年轻女性,具有多种组织学结构、细胞形态及多向分化的免疫组化表型。该肿瘤发展缓慢,生存时间长,但少数可复发、转移,为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临床随访信息评价治疗与预后。结果11例中10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24.7岁(8~50岁)。肿瘤囊实性,镜下1例可见侵犯包膜及神经,1例侵及十二指肠,5例侵及周围胰腺组织。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呈实性巢片状和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11例SPTP中11例vimentin、ACT( ),10例CD10( )、NSE( ),9例Syn( )、AAT( ),8例AE1/AE3、CD56( ),8例S-100、EMA( ),4例ChrA( ),6例PR( ),ER均为(-)。结论SPTP为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少见肿瘤。组织学具有特征性的实性、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对其组织源性具有提示意义,并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组织起源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例SPT进行大体、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肿瘤体积较大,有包膜,囊实性相间。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性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2例Vim、AAT、AACT及PR阳性;EMA、Actin、S-100、ER阴性;1例Syn、NSE阳性;另1例Syn、NSE阴性。结论:SPT是胰腺少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学,组织起源有争议,可能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影像资料,分析术前超声影像,包括肿块的位置、肿瘤囊性和实性成分、边缘、形态、直径、主胰管扩张、包膜和钙化等情况,并评价超声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11例SPTP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4.5岁。肿瘤直径1.2~12cm;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6例,胰头2例,胰体2例,胰颈1例。6例呈囊实性,含纤维包膜,与周围正常胰腺分解清楚;5例呈实性,无包膜。4例显示钙化。多普勒显示4例含少量至中量血流。结论SPTP的超声表现反应其病理特征。青年女性胰腺囊实性肿瘤应考虑SPTP,但是较小的病变可能表现为实性,给诊断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女4例,男1例,平均年龄25.6岁)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对其大小、位置、声像图和临床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肿瘤平均直径65mm(范围40-125mm),超声表现为实性或并有囊性的肿块,边界清,有包膜,1例内部钙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瘤(SPTP)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结果 二维超声SPTP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团状回声,其中以囊性结构为主2例,实性结构为主1例,囊实结构比例相近者4例.结论 SPTP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和分析其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18例SPT标本。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12~65岁,平均32岁。1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均无复发,5例失访。肿瘤直径平均7cm,有包膜,16例为实性区与囊性区混合,2例无囊性区。组织学上肿瘤细胞有实性和假乳头2种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突起为特征,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化:β-联蛋白(β-Cat)核阳性13例,α1-抗胰蛋白酶(α1-AT)阳性18例,波形蛋白(Vim)阳性18例,CD10阳性14例,孕激素(PR)阳性12例,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5例,突触素(Syn)阳性3例,嗜铬素A(CgA)阳性4例。结论:①SPT与胰腺其他多种肿瘤具相似的组织学形态,需鉴别;②β-Cat在SPT瘤细胞胞核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结果:CT扫描发现胰腺体、尾部实性占位性病变,伴囊变坏死或内有出血灶或二者兼有,大部包膜完整,瘤体多位于胰腺边缘,增强扫描包膜强化明显瘤体轻度强化。结论:SPTP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少见,CT诊断上有一定的影像特征,需与黏液性囊腺瘤(癌)、胰腺假囊肿、胰腺癌囊性变等进行鉴别。结合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8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大体观察、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SPTP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1~76岁,平均年龄38.5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或无症状.肿块位于胰尾4例,胰头和胰体各2例.肿块大小3cm×3 cm×2.7 cm~12 cm×11 cm×10 cm.8例均有包膜,切面见囊实性区混合.组织学:肿瘤有实性区、囊性区及假乳头区.假乳头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排列,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假乳头结构.免疫组化:抗胰蛋白(α-1-AT)、抗糜蛋白(α-1-AA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阳性,胰酶等阴性.结论 SPTP好发于年青女性,有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α-1-AT、α-1-AACT、VIM阳性,胰酶(-)、Insulin阴性.掌握以上要点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MSCT表现.方法 分析19例SPTP患者的MSCT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SPTP为胰腺单发外突性生长肿瘤,12例呈分叶状,6例呈卵圆形,1例呈类圆形.10例最大径≥5.0 cm,17例见完整包膜,1例未见包膜,1例包膜破裂、不完整,4例见壁结节.肿瘤呈多囊实性混杂病变,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延迟强化.2例伴出血,7例伴钙化,1例伴胰管扩张.18例镜下可见假乳头状结构以及出血坏死囊变,病理证实1例肠系膜区淋巴结转移,2例脉管浸润,3例胰腺周围正常组织受侵,1例十二指肠受侵.结论 SPT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与分型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鉴别诊断及声像图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二维声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及有关临床资料;部分病例与CT检查进行对照。结果 二维超声瘤体可表现为境界清楚、边缘规则的圆形实性、囊实混合性或囊性团块,其中实性1例,囊、实混合性7例,囊性1例;瘤体均具有包膜,其完整者7例,局部不连续和中断者各1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5例检出血流信号,其中血流信号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动脉血流峰值流速8.6~33.2cm/s,其中小于20cm/s 3例;阻力指数范围0.38~0.56,其中小于0.5者3例。依据该肿瘤的声像图特点结合有关文献,将其分为实性均质型、囊实混合型和类囊肿型三类。结论 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肿瘤二维声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超声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声像图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PTP患者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并与病理相对照,分析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等特征。结果24例SPTP多见于20-30岁女性,发生部位无特异性,声像图均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胰腺外生性肿瘤,75%为囊实性,25%为实性。3例恶性SPTP无特征性声像图表现。4例胰尾肿瘤误诊为其他脏器病变。结论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可对SPTP作出正确诊断,对于胰尾SPTP应予以重视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囊实性肿瘤(CST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4例CSTP常规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4例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较大,平均直径6.25cm,有包膜,由囊性与实性区混合组成。镜检: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排列成假乳头突起为其特征,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相罕见。免疫组化:4例AACT(+),3例AAT(+),3例NSE(+),2例Vimentin(+),2例PR(+),1例Keratin局灶(+),Des、ER、S-100蛋白、Syn均(-)。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较高的手术治愈率,应视为交界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与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其中女性13例、男性2例,年龄15~53岁,平均32.1岁),对病灶大小、位置、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和分型.结果 肿瘤平均最大径66 mm (30~160 mm),超声表现为实性或并有囊性的肿块,可分为实块型、实性为主混合型和囊性为主类囊型.所有肿瘤均可见清晰包膜,5例患者6枚肿瘤内部有强回声钙化斑块.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发病以年轻女性为主,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检查结合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例SPTP的超声和病理特点.结果 20例女性SPTP患者,肿瘤均为单发,直径1.5~25.0 cm,平均7.9 cm;肿瘤位于胰头10例,体尾部6例,尾部3例,占据胰腺大部分1例;15例肿瘤包膜完整,边界清晰,5例肿瘤边界不清晰;11例呈实性类圆形较均匀弱回声,9例呈囊实混合性回声,其中6例以实性结构为主,3例以囊性结构为主;不伴有胆管及胰管扩张.7例肿瘤为恶性,3例肿瘤发生侵袭性生长或肝转移.结论 总结SPTP超声特征和了解病理结构有助于提高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 (SPTP), also known as solid and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is a rare pancreatic exocrine tumor tha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before surgery. Pancreatic panniculitis is a rare type that occurs in less than 3% of all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diseases. We here report a 19-year-old woman who presented with persistent left upper quadrant pain without obvious cause for 1 d. The patient also developed subcutaneous nodules involving lower abdomen bilaterally and lower limbs, and subcutaneous nodules were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as pancreatic panniculitis. Plain 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a soft-tissue mass in the body and tail of the pancreas, which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astric wal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showed inhomogeneous echogenicity in the anterior pancreatic body, which had blurred parenchymal demarcation of the body and tail of the pancreas. Contrast-enhanced 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a mixed density mass with solid and cystic components in the body and tail of the pancreas, and the solid component was markedly enhanced. The lesion was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as SPTP after laparoscopic resection.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panniculitis and SPT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印戒细胞间质瘤(signet-ring stromal tumor,SRST)与Krukenberg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卵巢SRST和10例Krukenberg瘤进行病理学对比观察。结果:SRST为单侧发生,无复发和转移,组织学无上皮分化,PAS-D和CK阴性,Vim阳性。Krukenberg瘤双侧发生或伴有卵巢外肿瘤,平均生存期18.1个月。组织学有上皮分化,PAS-D和CK阳性,Vim阴性。结论:SRST易误诊为Krukenberg瘤,结合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疗过程,总结诊疗经验。结果本病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发病部位以胰头、尾部多见。影像学检查呈现囊实性改变特征,术前活检做出准确诊断,6例肿瘤均经手术成功切除。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和影像学均有特点,结合术前或术中活检可做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