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而两者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仍缺乏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集有关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检索年限为2000至2019年。2人独立完成阅读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3项研究,共711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高位截骨组膝关节活动范围(MD=-5.47,95%CI:-9.53至-1.41,P=0.008)显著优于单髁置换组,单髁置换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MD=0.84,95%CI:0.29-1.39,P=0.003)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术后胫股角等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可获得与单髁置换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及术后胫股角,但是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单髁置换,而单髁置换后可以使膝关节获得较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单髁假体置换:为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置换范围局限在单侧髁的置换。膝单髁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几乎同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单髁关节置换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的关节结构,以期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目前临床上单髁假体有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种单髁假体。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把胫骨平台分为0、1、2、C、3、4、5几个区域,观察股骨头中心—踝关节中心连线经过胫骨平台的区域。KENNEDY和WHITE的研究发现,单髁置换后下肢机械轴经过2、C区的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背景:单髁置换假体主要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2种类型,由于两种平台假体的设计理念和手术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对于两种平台假体的选择还有一定分歧和争议。 目的: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154例,男54例,女100例,年龄56-81岁,其中100例接受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活动平台组),54例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固定平台组)。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复查X射线片(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矫正情况。研究符合佛山市中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fsz20130642)。结果与结论:①154例患者术后获得60-72个月的随访;②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末次随访的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与髋-膝-踝角度的矫正值大于固定平台组(P < 0.05),两组间胫骨后倾角矫正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活动平台组出现1例假体松动,2例衬垫脱位;⑤结果表明,两种平台单髁置换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随访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下肢力线矫正角度较固定平台大,对于恢复下肢解剖轴线更有优势;2种单髁假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中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固定平台,活动平台中期并发症主要是假体松动、衬垫脱位。ORCID: 0000-0001-9062-8026(刘少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单髁置换因其创伤小、失血少、并发症少、康复快、膝关节功能优、假体生存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报道多集中于其临床疗效,而单髁置换后患者体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罕见报道。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单髁置换后的疗效及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因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术后胫骨近端内侧角、股胫角、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30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级愈合,术后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假体衬垫脱位等并发症;②术后1个月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股胫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术后1,3,6个月测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呈逐渐好转趋势(P<0.05);④术后3,6个月测量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术前逐渐下降(P<0.05),术后各时间点呈逐渐下降趋势;⑤提示单髁置换可有效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内翻畸形及下肢力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关节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单髁置换:指对仅存在单间室病变膝关节的一种置换手术方式,用以替代膝关节胫股关节破坏的软骨表面,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例如创伤小、恢复快、截骨少、费用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单髁置换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较好,且膝关节功能接近生理状态。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一种较为成熟的假体,术中保留了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且不进行髁间窝截骨,比较符合膝关节的解剖特性,手术难度虽然较大,但保留了较多的膝关节正常生理结构,有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的松动率亦较低。背景:针对仅存在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的患者,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居住于山区的中老年人的近期疗效需进一步探索。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置换治疗承德地区中老年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内侧间室膝关节炎中老年患者67例,其中A组31例行单髁置换,B组36例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置换。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情况、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1,3 d红细胞容积、C-反应蛋白,术后第1,3,6个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A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均低于B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第1,3天2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A组术后第1,3,6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④2组术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⑤综上,单髁置换在治疗仅存在内侧间室病变膝关节炎的山区中老年患者时,具有术中出血少、输血率低、关节遗忘程度高等优点。 ORCID: 0000-0002-8983-8293(韩梦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内侧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术中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探讨不同假体翻修率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3例(133膝)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假体不同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中1例活动平台组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半月板衬垫移位脱出,1例活动平台组、1例固定平台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红肿破溃。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关节内感染以及假体松动移位等。活动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8.45±9.17)分,术后为(84.54±8.44)分;固定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9.88±12.02)分,术后为(86.40±7.1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术后的短期随访中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短期内两种平台假体的翻修率低,但导致翻修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背景:既往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对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然而对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短期疗效的影响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对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因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行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的120例患者(122膝)为研究对象,分别由2名医师基于术后X射线片测量单髁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内外翻角、胫骨假体内外翻角、股骨假体屈伸角以及胫骨假体后倾角。排除其余3个角度的影响后,将胫骨假体内外翻角测量结果分为<-2°、-2°-2°、> 2°3组,分别记为第1,2,3组。记录各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及人工关节遗忘指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20例患者(122膝),根据术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大小进行分组,第1组37例,第2组60例,第3组23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侧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患者...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膝关节单侧间室骨关节炎:指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仅限于单侧间室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以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常见,大约占到所有膝骨关节炎患者的25%。针对此类膝骨关节炎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还有较大争议。 膝关节平衡功能:在人体中,平衡功能的保持需要神经、肌肉等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感觉信号的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信号的整合、控制运动等方面来完成。膝关节周围的本体感受器包括有关节的位置觉及运动觉,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关节周围的感觉信号经处理后最终能够对关节的稳定极平衡功能发挥维持和稳定作用。 背景:单纯的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临床上既可选择全膝关节置换,也可选择部分膝关节置换。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差异很大,几乎没有可靠的循证证据来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并探究2种治疗方式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将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单髁置换组22例23膝,全膝关节置换组30例30膝。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评价早期疗效,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测试系统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Berg平衡量表评价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与全膝关节置换组相比,单髁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P < 0.001);②术后3个月,2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结果、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3个月Tecnobody本体感觉综合评分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提示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近期疗效均满意,但单髁置换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平衡功能恢复上优于全膝关节置换。 ORCID: 0000-0001-7262-9850(谭彪);0000-0001-5443-6422(左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单髁置换(UKA)术后患者早期的功能康复情况,并与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对照研究,探讨单髁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特点,为单髁置换术后标准化的康复流程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采用 Oxford 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其中1例为双膝单髁置换),平均(67.7±6.1)岁,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平均(69.1±5.3)岁;两组患者术前负重位片显示内侧胫股关节间室呈骨对骨的状态,并术中明确外侧间室及髌股关节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为I-II级。术后采用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90度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120度时间,首次自主下地行走时间,术后4周及12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相应时间段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进行患者膝关节术后初期功能康复的评估。结果 康复指导及随访时间为术后12周。对上述术后评估指标进行患者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分析,单髁置换术组的各组康复数据均早于或优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组。结论 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比较,单髁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时间明显加快,并且功能更加良好,说明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存在影响,这对我们制定单髁置换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流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 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多数膝关节单侧间室病变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翻畸形,若下肢力线矫正过度,容易增加外侧间室应力,造成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若矫正不足,因受力不均将会导致假体松动.目的:观察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后下肢力线矫正对患者早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行单髁置换治疗患者13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ONK)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采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膝)SONK患者,其中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4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8例。术中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屈膝90°取髌骨旁内侧至胫骨结节内侧入路,彻底清除股骨内髁病变坏死病变组织,根据病灶周围硬化骨完整度和强度选择截骨深度。小缺损以骨水泥填塞,较大缺损建议采用已清除的骨赘块制作细小碎骨柱填塞。安装单柱/双柱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假体。再次检查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彻底止血,充分冲洗切口,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混合剂,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术后24 h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术后常规给予抗凝、镇痛等对症治疗,麻醉结束后主动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和踝泵练习。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3、6、12、24、36个月患膝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收集并比较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情况[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及胫骨平台角];比较2种假体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及下肢力线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5.0~70.0 min,平均手术时间(45.5±6.9) min;住院时间5.0~8.0 d,平均6.5 d。32例患者中,1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半月板垫片脱位,予以翻修后好转;1例行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后,于术后24个月出现下肢力线改变和假体松动,翻修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好转。其他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感染、假体松动、半月板垫片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HSS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5.6±4.4)分、(88.4±5.2)分、(10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66.8±5.2)分、(61.3±9.8)分、(97.5±7.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1、13.81、5.71,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174.4±5.6)°、(84.6±3.6)°,均显著低于术前[(179.5±3.8)°、(88.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4.80,P<0.05);膝关节胫骨内髁后倾角末次随访时为(82.8±3.4)°,较术前[(84.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1)。末次随访时,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HSS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84.8±4.2)分、(89.2±6.0)分、(107.6±9.0)°、(175.8±6.0)°、(82.0±4.1)°、(83.8±3.2)°,与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86.3±4.6)分、(87.8±4.5)分、(109.8±7.9)°、(173.4±5.4)°、(83.5±3.6)°、(85.3±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在SONK患者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并发症发生少,能明显改善患膝功能和部分纠正下肢力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0.01)。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应用Oxford phase3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的中短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07年4月~2014年12月,采用Oxford phase3单髁假体系统,应用微创小切口技术,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251例(293膝),平均年龄61岁(44~82岁)。以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6~92),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16例失访。采用KSS评分系统进行术前和术后评分,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影像学评估采用牛津标准。结果 KSS评分:膝关节平均评分,术前61(47~82),术后95(88~100);功能平均评分,术前56.2(42~80),术后91.1(72~100),0.05。1例术后迟发性感染;2例术后活动平台聚乙烯衬垫脱位;2例股骨髁假体松动;2例术后出现绞索和弹响影响日常活动,1例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部分撕脱;3例术后关节活动度少于90°;7例术后出现持续疼痛。以上并发症均出现于术后1年之内。术后影像学评估无外侧间室进行性退变病例。随访终期假体在位率97.2%。结论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中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分析手术疗效和学习曲线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2012年12月我科应用第三代牛津单髁关节假体(Oxford phaseⅢ)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114例患者资料(129膝)。对患者术前、术后HSS评分、关节屈曲角度以及VAS评分进行评估,计算假体中期生存率。将114例患者分为学习曲线组(47例)和成熟组(67例),分析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分、HSS评分及假体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14例患者随访时间24~92个月,平均(37±13)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疼痛明显缓解,假体中期生存率为88.2%。成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影像学评分及术后HSS评分均较学习曲线组更高。学习曲线组假体生存率为86.9%,成熟组为98.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行再次翻修4例(5膝):活动半月板脱位2例、伴股骨假体松动1例,术后膝外翻畸形1例(2膝)。结论应用Oxford phaseⅢ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满意。Oxford phaseⅢ单髁置换手术学习曲线需要25例以上经验积累后手术技能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5.
背景: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主要影响股骨内侧髁,是膝关节单髁置换的良好适应证,但对于单髁置换后的治疗效果仍有争议。目的:探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随访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关节科诊断为膝关节内侧间室自发性骨坏死并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64例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骨坏死部位、Koshino分期和坏死体积等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膝关节最大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术前和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术前和随访时均通过双下肢全长X射线片评估下肢力线情况,同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①62例患者为股骨内髁骨坏死,2例患者胫骨内侧平台骨坏死;Koshino分期Ⅲ期40例,Ⅳ期24例;病变体积5.62-32.52cm^3,小体积坏死45例,中体积坏死14例,大体积坏死5例;②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0-72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聚乙烯衬垫脱位,再次手术使用加厚垫片后功能良好;2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假体松动,翻修成全膝关节置换;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脑血管意外、创伤后精神障碍等并发症发生;③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髋膝踝角、胫股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下肢力线得到纠正;⑤提示采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具有创伤小、骨量保留多、术后恢复快、下肢力线改善明显、术后关节功能良好的优点,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膝关节内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目前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胫股角及膝关节活动度的1年以上随访结果。 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对31例(35膝)膝内翻畸形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前后拍X射线片测量胫股角,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96个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复查随访。胫股角由置换前平均内翻17.69°(5°-30°)纠正至置换后的5.66°(2°-8°),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74.29°(60°-95°)提高到置换后119.46° (105°-130°);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6.60分(14-42分)提高到置换后89.03分(82-95分),优28膝,良7膝;WOMAC评分由42.83分(28-54分)提高到置换后90.17分(85-95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所有病例置换后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及WOMAC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改善(P < 0.01)。置换后X射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髌骨骨折。提示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1年以上随访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明显改善,修复效果满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膝关节双侧同期单髁置换与单侧单髁置换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31例(273膝),其中双侧同期手术(Singlestage,SS组)42例(84膝),单侧手术(Unilateral replacement,UR组)189例(189膝)。记录引流量、术前术后血色素、麻醉时间、止血带时间、并发症率和死亡率。结果所有患者无死亡、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肺栓塞或假体感染严重并发症。术后有5例浅表感染,2例术后手术侧肢体皮下瘀斑,4例静脉血栓。SS组平均麻醉时间(119.3分 VS 77.3分,t=21.60,P0.05)和平均止血带时间(98.5分 VS 55.2分,t=19.87,P0.05)要长于UR组,术后血色素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1.54,P=0.124),无需输血病例。结论双侧同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相对单侧单髁置换术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KOA)的重要手术方法。近年来,随着单髁置换术的广泛应用,活动平台(MB)和固定平台(FB)假体的差异比较成为了目前争论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植入物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设计、手术操作、临床结果与功能评分及假体生存率的表现差异,旨在为膝内侧间室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寻求一种更可靠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UKA)在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适应证选择、临床疗效及假体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应用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共500例患者的随访结果。其中,男176例,女324例;年龄43~91岁,平均61.12岁。根据年龄分组:中龄组133例,老龄组295例,高龄组72例。根据Iwano髌股关节影像学分级分组:0-1级组104例,2级组179例,3级组182例,4级组35例。通过膝关节活动度(ROM)、KSS评分与OK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单髁关节假体生存率、不同年龄与髌股关节退变程度对假体生存率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5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18年11月,共随访1.59~11.60年,平均5.27年。膝关节ROM:术前111°,术后117°(=-2.334,0.05); KSS评分:术前59分,术后93分(=-2.586,0.05); OKS评分:术前24分,术后45分(=-2.056,0.05)500例患者中共有2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人工单髁关节10年假体生存率为96.0%。年龄分组:中龄组10年假体生存率为89.8%,老龄组为99.0%,高龄组为97.2%,三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7,=0.02);对于术后KSS及OKS评分而言,不同年龄组在整体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老龄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高于高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2)。Iwano影像学分级分组:0-1级组假体生存率为98.9%,2级组为92.7%,3级组为97.8%,4级组为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62,=0.244); Iwano各期患者术后ROM及KSS评分均未发现显著不同,4级组对术后OKS评分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27,=0.00)。结论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传统单髁置换手术适应证可能已不再适应现代单髁置换手术,可通过准确的适应证选择以及精确的手术操作,以保证UKA获得良好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肌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肌肉功能。 方法:应用TELEMYO 2400R G2表面肌电图遥测仪对25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在平常自然步态下进行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表面肌电信号测试。在肌电图测试前,对患者双膝关节功能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置换侧平均分91.44,其优良率达100%;未置换侧平均分54.52。置换侧在疼痛、关节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肌电振幅、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肌电振幅值及肌电积分值显著大于未置换侧(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平均频率、中位频率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的下肢肌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水平,因此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要特别重视患者的肌肉锻炼。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