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CT扫描研究200052上海解放军第85医院连平,贾连顺,孙荣华,尹志强,杨维权关键词腰骶部,神经病学,CT扫描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81.57目前腰骶神经根变异(LSNRA)不断增多,术前如何利用CT现代影像学技术识别出LSNRA的...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29岁。因右下腹部肿块就诊。体检:右下腹扪及肿块,质硬,触轻痛,局部皮作者单位:150036黑龙江省医院CT室(朴常福);黑龙江省逊克县人民医院CT室(宋迪)肤光滑,无红肿。患者无发热。CT检查:右髂骨骨质破坏,向前内见一12-0cm×11-6cm大小软组织密度肿块,类圆形,边缘光滑,CT值52HU,其内密度均匀,可见珊瑚状、环状、弧线状钙化。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右侧腰大肌向前内移位。病变侵及骶髂关节,并穿透骶髂关节。CT诊断:右髂骨软骨肉瘤(图1)。手术所见:右髂部一12-0c…  相似文献   

3.
红外热像仪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红外热象仪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红外热象仪检查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19例正常人腰骶及双下肢,对29例作了CT对照检查。结果:正常人热象图以腰骶菱形窝为中心,上下左右呈淡红色,周边呈绿色或淡绿色,分布符合正常解剖结构,皮温两侧无明显差异;腰椎间盘突出症热图、腰骶受损区呈红色或深红色,皮温较正常高出2~4度,29例患者行CT检查,28例与红外热象仪结果相符。结论:红外热象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影像特征,并比较X线平片、CT和MR影像在诊断骶髂关节炎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搜集24例AS患者,分别行X线平片、CT和MRI检查。增强前MR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和梯度回波的准T2WI(GRT2*WI)。增强后MR扫描序列参数与增强前SET1WI相同。另选9例志愿者,行MR平扫检查。结果:8例志愿者16个骶髂关节的T1WI和T2WI可直接显示正常骶髂关节软骨,表现为线形或点样的中等信号影。9例志愿者11个骶髂关节的骨髓内可见局灶性脂肪沉积。24例AS患者的42个骶髂关节可见软骨异常,表现为T1WI和T2WI上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代之以不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分析表明:在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方面,MR和CT明显优于X线平片(P<0.001)。结论:同X线片比较,虽CT和MRI均有助于AS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但MR影像可显示CT和X线所不能显示的软骨异常和骨髓内水肿改变;骨髓内脂肪沉积可属正常变异;扭曲样中等强度信号应视为软骨的异常征象。  相似文献   

5.
核素骨显像对骶髂关节、髋关节及 脊柱关节病的诊断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肖壮伟  李俊雄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0,20(5):211-212,I007
目的 建立国人骶髂关节/软组织、骶髂关节/骶骨、髋关节/软组织、髋关节/股骨放射性比值的正常参考值,探讨其在脊柱关节病(Sp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无腰腿症状、CT检查骶髂关节正常的不同年龄者130例260组关节分为4组:15~19岁、~24岁,~39岁,≥40岁,进行全身骨骼及骶髂关节、髋关节周围结构的SPECT显像,取得4组不同部位放射性比值,同时对临床诊断为SpA的45例患者进行骨显像,计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 ,5 6岁。腰腿痛 1年。CT检查 :腰5椎体上缘至骶1椎体中段水平椎体后缘一弧形软组织肿块 (图 1) ,后突出最大径 9mm ,CT值± 5 6HU ,压迫硬膜囊变形 (图 2 )。椎管内有效矢状径最小为 6mm ,在腰5~骶1椎间隙水平 ,该肿块与椎间盘分界不清 ,增强检查椎管内肿块轻度强化 ,CT值达 76HU。CT诊断 :腰5~骶1椎管内肿瘤。图 1 腰5 椎体后缘软组织肿块 图 2 椎管内肿块后缘压迫硬膜囊变形 图 3 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作者单位 :2 50 1 0 1济南 ,武警山东总队医院CT室 (刘禄明 ) ,病理科 (窦传明 ) ;铁道部第…  相似文献   

7.
腰椎小关节病的临床与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50例腰椎小关节病的CT和临床表现,CT扫描的表现为:关节面不对称;腰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突骨赘形成;关节软骨下骨硬化、糜烂、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真空现象、关节周围及关节囊钙化。讨论了腰椎小关节病的发病机理和它的临床意义及治疗问题,并指出CT对腰惟小关节病的诊断明显优于传统x线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同时行后路骶髂关节切开复位和腰椎管减压,而后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腰椎和骶髂关节。结果9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X线片复查示骶髂关节脱位复位满意,骶髂关节均获融合,无1例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此种方法对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为单纯骶髂关节脱位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要获得一张满意的腰骶关节侧位片甚难,因为每个病人腰骶关节平面都有其独特的角度,所以摄片时必须予以矫正。常用的投照技术是投照者必须确定病人的脊椎是否平行于台面。其方法是触摸病人每个腰椎的棘突并在其间画一假想线,如果该线平行于台面,则脊椎是平直的。反之,投照者必须用可透过射线的物体垫平脊椎;或者倾斜中心线以矫正腰骶关节间隙的角度。多数病人需要矫正。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肩部和髋部的宽度是不等的,致使脊椎向下弯曲有些病人不需调整中心线,有些则需向尾侧倾斜3~25°,还有的需向头侧倾斜25°左右。摄好每一张腰骶关节侧位片的关键在于确定腰骶关节的角度。如有需要,曝光前调整球管的方向和角度则是必须的。作者提出下面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非椎间盘性神经根压迫症的诊断及其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非椎间盘性腰骶神经根压迫症52例及其手术治疗。其致压因素有椎体后缘骨赘;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退变增生的关节突关节和黄韧带等。手术方法的选择依局部病变和解剖特点而定,如脊椎滑脱和节段性不稳,于减压术同时应用植骨融合术。本组随访优良为45例,占86.5%。讨论了腰骶神经根压迫的病理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赵景臣  高儒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57-258,T039
本文分析了经手术证实的31例腰骶关节椎间盘突出症,发现在腰椎椎管造影中腰骶关节节段蛛网膜前间隙较宽,其主要原因为下腰段硬膜外脂肪较丰富。笔者测量了50例碘柱前缘与腰骶关节椎体后缘的间距,结果最大径为12mm,平均值3.6mm。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髓核不能直接影响蛛网膜下腔内造影剂:使椎管造影的X 线表现往往不典型或出现假阴性,而使诊断出现一定误差,文中对X 线诊断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的相关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者对84例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改变,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评估。采用K(卡帕)检验,其中23例行0~12个月的纵向敏感试验。经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骶髂关节CT上的侵蚀及硬化与强直呈负相关(r=-0.57~-0.43;P<0.05),CT上的强直与腰椎和骶髂关节平片的分数呈正相关(r=0.59~0.70;P<0.01)。AS活动期,临床下背疼痛,关节僵硬及睡眠障碍三者之间密切相关(r=0.61~0.72;P<0.01),且与骶髂关节CT上的侵蚀及硬化呈正相关(r=0.40~0.68;P<0.05),与关节强直呈负相关(r=-0.70~-0.41;P<0.01)。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临床下背疼痛、关节僵硬及睡眠障碍呈正相关(r=0.38~0.54;P<0.05)。因此,作者认为,骶髂关节影像学上的侵蚀和硬化及血沉和CRP升高可预示AS活动期,而血清粘蛋白升高及影像学上的强直增加则为稳定期表现。  相似文献   

13.
王奎  潘玉霞 《人民军医》2001,44(2):111-111
骶髂三角区软组织劳损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是成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既往按摩、针灸、脉冲中频电、封闭等单一治疗方法 ,效果多不理想。 1998年以来 ,我们采用按摩手法、脉冲中频电、水针注射综合治疗骶髂三角区软组织劳损 57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2 8例 ,女 2 9例 ;年龄 2 372岁 ,平均 4 7岁。从事体力劳动 38例 ,脑力劳动 15例 ,其他 4例 ;单侧 55例 ,双侧 2例 ;病程 1个月 3年。X线检查 :腰骶及骶髂关节正常 4 6例 ,腰骶椎及骶髂关节锯齿样改变、骨质破坏、间隙模糊、部分韧带钙化 4例 ,腰骶椎及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自发性骨关节炎中腰骶移行椎的发生率与程度,评估腰骶移行椎与下腰部及臀部疼痛的联系,评估腰骶移行椎分级的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研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4636例自发性骨性关节炎病人(男1992例,女2804例,年龄45~80岁)进行常规立位骨盆平片检查,包括L5双侧横突,并按照Castellvi标准进行分级。评价腰骶移行椎的发病率及其与下腰和臀部疼痛的相关性。结果腰骶移行椎的发病率为18.1%(841/4636),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分别为28.1%和11.1%,P<0.001)。在841例腰骶移行椎中,41.72%属Ⅰ型(发育不良的宽大横突),41.4%属Ⅱ型(假关节型),11.5%属Ⅲ型(融合型),5.2%属Ⅳ型(一侧横突融合一侧假关节型)。无腰骶移行椎的受试者中,53.9%存在下腰部疼痛;而在Ⅰ、Ⅱ、Ⅲ和Ⅳ型腰骶移行椎者中下腰疼的发病率分别为46%、73%、40%和66%(χ2检验,P<0.05)。Ⅱ和Ⅳ型病人下腰及臀部疼痛的发病率较高,程度更重(P<0.001)。结论Ⅱ和Ⅳ型腰骶移行椎与下腰及臀部疼痛的发病率和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20岁。车祸致腰骶部,颈部疼痛,活动受限2小时。查体:智力、身材发育正常,皮肤未见豆疹,瘢痕疙瘩等改变,关节未有酸痛史,血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骶髂关节和附丽病为其特征[1]。有关其CT表现报道较少,我们将资料完整经各种检查证实的14例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本组14例患者中,男12例,女2例;年龄17-49岁,平均23.7岁。14例患者均因腰痛、腿痛或腰痛腿痛就医,而笔者结合临床疑诊和/或CT椎间盘扫描疑诊本病者,加扫骶髂关节。骶髂关节扫描层厚及其间距均为5mm。 结果 10例示双侧骶髂关节面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虫蚀样骨质破坏糜烂,边缘不整,均不同程度的在破坏区周围有骨质硬化(图1…  相似文献   

17.
外伤后胸锁关节真空现象(附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CT诊断中 ,退变的腰椎体及小关节内积气 (即真空现象 )已为大家所习见[1 ] ,退变的胸锁关节内亦可见真空现象 ,但外伤后的胸锁关节内积气少见报道 ,我们遇见 4例报告如下。复习本院因外伤致胸锁关节损伤进行CT检查的CT片 3 1份。患者年龄 19~ 5 5岁 ,平均 3 6岁 ,其中  相似文献   

18.
病人,女,45岁。10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及抽痛,逐日加重,近1~2年左下肢亦感无力、抽痛,半年来站立不稳。曾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无效。查体:腰2~骶部扣击痛(+),腰椎活动受限,会阴部、骶尾部及双小腿外侧感觉迟钝。X线检查:腰5~骶1隐性脊柱裂:脊髓造影见造影剂于腰1,2间隙完全梗阻,造影剂头端向内轻度凹入,呈“浅杯口状”改变(图1);CT表现:腰3~骶1脊柱裂,腰4~骶1椎管及硬膜囊向下异常增大,硬膜囊形态逐渐变为不规则,呈类椭圆形分叶状改变;硬膜囊最大横、纵径为3.4cm×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 9例同时行后路骶髂关节切开复位和腰椎管减压,而后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腰椎和骶髂关节.结果 9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X线片复查示骶髂关节脱位复位满意,骶髂关节均获融合,无1例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 此种方法对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为单纯骶髂关节脱位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 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35例骶髂关节病变者,男22例,女1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7例,化脓性骶髂关节炎2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髂骨致密性骨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果 CT表现: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壮举剖,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半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结论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