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耿晨  董海航  何俗非  王邈 《河南中医》2022,42(2):186-189
人迎气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多次提到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人迎和气口的具体位置,历代医家对《内经》人迎气口脉法诊脉位置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腕,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手太阴脉动点";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足,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趺阳脉动点";还有一种是人迎气口均在腕,人迎在左,气口在右,即"人迎、气口分别在左、右手太阴脉动点"。王叔和的《脉经》最早明确提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中,《脉法赞》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中"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定位更符合《内经》本意,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与气口的位置均在腕部,运用左人迎右气口脉法可以指导临床针灸及用药。  相似文献   

2.
《灵枢·四时气》载"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中"阴阳"对脏腑,通过探知人迎气口处脉气的盛衰相对关系及是否兼躁象可以判断脏腑虚实并对应十二经脉之所生病,形成以脏腑辨证为主的人迎气口脉诊法,并以人迎气口脉诊法指导针刺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气口的定位以及人迎气口脉法诊断六经病的规律。方法:文献分析法结合临床实际。结果:笔者认同《脉经》的观点,人迎气口脉法中的人迎脉应位于左关前一分,而气口脉位于右关前一分。并且人迎气口脉法可以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相结合,对《伤寒论》六经病主要条文进行重新解读有重要意义。结论:人迎气口脉法对于《伤寒论》六经病的诊断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独取寸口”渊源于《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瑶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63-364
寸口,亦称气口或脉口,是中医最常用的切脉部位。关于切脉的部位,中医历来有多种说法,主要有遍诊全身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有关动脉以分峰天、地、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诊法,以及独取寸口诊法。然而后世何以取“寸口”为诊脉之主要部位?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渊源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笔者通过系统整理《内经》中有关脉法的论述,发现《内经》论诊脉部位虽有三部九候,然独以“寸口”为重,其中明确论及寸口(气口、脉口)条文达SO多处,早已阐明了寸口脉对于诊病和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意义,由此认…  相似文献   

5.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论述最为详细的脉法,是指用人迎和气口二部的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脉方法,是古人基于遍诊法理论知识,通过不断临床实践验证而提出的一种对比诊脉方法。周文强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张永树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福建省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张老教授“养阳育阴”“经络辨证”等学术思想,认为针灸治病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可使人体阴阳归于平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及施治经验。周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中医经典理论总结,提出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处方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判断机体的阴阳盛衰关系,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准确把握患者病理状态、病变经络、针刺疗效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减少针刺的盲目性,可行可靠且简便易操作,不仅仅对咳嗽病有效果,对失眠、慢性痛症、肿瘤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文章探究人迎气口脉法指导针刺临床治病的理论依据,并通过病案说明该脉法在针刺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参考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脉诊法有3种,即寸口脉诊法、寸口人迎对比脉诊法及三部九候脉诊法。如今寸口脉诊法广泛应用于中医教学和临床中。其中三部九候脉诊法由于过于繁琐及许多部位的不方便(如鼠鼷部的触诊),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目前临床较少应用,而寸口人迎对比诊脉法虽然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却为从医者所忽略,临床应用也较少。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该法对众多疾病的的辨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8.
人是一个被节律所贯穿的系统──试论《内经》“诊法常以平旦”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230038)沈津湛关键词:诊法,平旦《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诊法何如?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相似文献   

9.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仲景继承了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亦非常重视趺阳脉诊,他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对于该诊法多次论及。笔者尝试将《金匮要略》中趺阳脉浮的条文作一探析,归纳出其脉浮主胃气,但分虚实两端。以期能抛砖引玉,倡导张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能够重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深度阅读《黄帝内经》《难经》的有关具体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并付诸临床,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以及结合《难经》等经典的临床应用。得出人迎气口的位置在左右手关脉之前,通过人迎气口脉法可以在临床中明确地确定病变经脉,以及根据脉象的浮沉、四时脉象的不同等方式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结合病案阐述人迎气口脉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