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冷习服对重度冻伤地鼠颊囊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冷习服地鼠颊囊冻伤前后微循环的变化 ,为探讨冷习服机理提供依据。方法 :在恒温观察舱内 ,通过电视摄录系统先观察冷习服及对照组地鼠颊囊微循环 ,然后分别冻结各组地鼠颊囊 ,再连续观察冻结融化后微循环的改变 2h。结果 :冻伤后各组地鼠颊囊微循环均出现明显障碍 ;冷习服组微循环恶化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冷习服地鼠微循环系统发生了适应性改变 ,这是增强机体抗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血液循环障碍是冻伤局部组织坏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对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及具体过程尚缺乏更深一步的研究,尤其缺少活体病理改变的观察报道。本实验通过地鼠颊囊活体微循环的观察,了解不同程度冻  相似文献   

3.
背景:冻伤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良好的冻伤模型对研究冻伤的机制及修复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大鼠不同程度皮肤冻伤模型,探讨建立理想冻伤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将一元钱硬币在液氮罐中冷冻至-196℃后紧贴SD大鼠皮肤3,5,10s,24h后分别切取冻伤组织标本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理结构改变。结果与结论:冻伤3s所造成的轻度冻伤只破坏了表皮浅层,基底层未发生改变;冻伤5s所造成的中度冻伤破坏了表皮全层(含基底层)及真皮浅层,但真皮深层及毛囊根部未受损伤;冻伤10s所造成的重度冻伤破坏了真皮深层及毛囊根部。说明冻伤3s所造成的轻度冻伤和冻伤5s所造成的中度冻伤可作为依据建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寒区家兔烧冻复合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烧冻复合伤实验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观察,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发生机制,为临床早期治疗微循环障碍,促进机体复苏,减少多脏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高寒地区野外制作烧冻复合伤实验家兔动物模型,分别于烧冻后4h,8h,16h,24h,3d,5d,7d,14d动态观察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烧冻伤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较单烧组及单冻组明显异常,表现为各指标的变化峰值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较难恢复,结论 烧冻复合伤为多因素致伤,并有互相加重作用,具有复合伤的典型特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与烧伤类同,但其异常程度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5.
临床观察发现,断肢后局部动脉灌注利多卡因能扩张微血管,提高断肢再植存活率。断肢地鼠颊囊微血管的活体测量结果证明动脉局部灌注或局部滴注利多卡因后微动脉明显扩张。本文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应用中西药配伍,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为主,防治冻伤的新型外用药—《梅宝》防冻肤脂。初步药理研究的结果。用兔造冻伤模型,分别作《梅宝》防冻健肤脂的预防组,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结果发现:空白对照组家兔在24~48小时有明显的红肿、大小水泡及渗出,72小时后出现冻伤结节  相似文献   

7.
烧伤微循环     
烧伤和许多疾病一样,不论从局部还是远部组织和器官,均存在有明显的微循环改变。学者们近年来通过对烧伤后微循环的深入研究,为烧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从三方面综述如下: 一、烧伤局部微循环的变化 烧伤深度不同,局部微循环变化不同已被大家所公认。Branemark及国内微循环工作者对动物(地鼠、兔)及人体烧伤后局部微循环进行了观察,总结出局部不同深度创面的微循环特点如下:Ⅰ度烧伤以充血为特征,细动脉和细静脉扩张,有时细动脉先有节段性收缩。毛细血管扩张。Ⅱ度烧伤,细动脉可见短暂收缩之后扩张充血,血流速度减慢。细静脉扩张,红细胞聚集,可见白细胞附壁,血流缓慢或血流停滞。Ⅲ度烧伤,细动脉、细静脉、毛细血管中均有广泛的血栓形成,血流停滞,微循环闭塞。赵克森等用兔耳开窗活体观察与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相结合。证实皮肤烫伤(65℃1分钟)后,局部微循环常出现血管收缩、血流缓慢,继而形成微血栓。在广泛血栓形成的部位,微循环中血流迅速停止,一周后病理切片常见全层皮肤坏死,证实为Ⅲ度烧伤。微循环未广泛栓塞的动物皮肤,一周后证实为部分皮肤层破坏,残留一部分皮脂腺、毛囊及深层组织,属于深Ⅱ度烧伤。从而提出了血栓成因是烧伤微循环中由于血流淤滞继续发展至完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激光多普勒流量计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双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的变化,探讨梗阻侧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健侧肾的代偿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仅将输尿管游离但不结扎离断,模型组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术。术后第7、14和21天随机选取并处死各组中的6只大鼠,观察双肾病理学改变,并检测双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结果: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双侧肾各时间点肾单位结构正常,间质无增宽;模型组大鼠梗阻侧肾术后7 d出现早期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并随梗阻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健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并随代偿时间延长逐渐增多。肾皮质微循环血流,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健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显著增加,梗阻侧肾皮质微循环灌注量先增加后进行性降低。结论:血液流变学改变、梗阻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性减少是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健侧肾皮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健侧肾的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9.
我们研究于脑损伤后大鼠急性肺水肿的肺微循环改变.用显微观察方法(H.E、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出现急性肺水肿的肺微循环改变情况.其结果为光镜下肺泡腔有富含蛋白的液体,并有局灶性的出血区,可见透明膜、白细胞及其他组织碎片.电镜下见Ⅰ型肺泡上皮明显肿胀,线粒体肿胀、嵴消失,内质网扩张,Ⅱ型细胞的板层体消失;基底膜肿胀;在出血区多数毛细血管肺泡呼吸膜严重破坏,有严重的不可逆性细胞损伤;肺毛细血管壁松散、断裂、出血及大量血浆蛋白颗粒渗出.结论为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神经原性肺水肿与脑损伤后肺微循环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32例确诊冠心病病人 ,用灯盏花注射液 2 5 0ml每日一次静滴 ,疗程 14~ 16天 ,分别于用药前后观察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指标。结果 :用药后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有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灯盏花注射液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及血粘度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意皮瓣循环的观察多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仪来完成,但未曾有过对随意皮瓣甲襞微循环进行过观察研究,而甲襞微循环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周循环检测方法。 目的:通过对随意皮瓣的手指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来了解皮瓣末梢微循环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手部有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随意皮瓣修复而并未进行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共有23例按照皮瓣移植后受伤肢体及健康肢体指端的甲襞微循环分为皮瓣组和对照组,观察皮瓣移植后即刻、7,15 d共3个时相的微循环形态、流态及襻周。 结果与结论:皮瓣组移植后即刻微循环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渗出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发生微循环障碍。移植后7 d,两组红细胞聚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清晰度、血流速度及渗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5 d,两组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渗出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指端微循环的观测,能够了解皮瓣血运建立情况,给临床皮瓣断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changes seen in frozen thawed epithelium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changes occurring under other circumstances. The intact cell membranes, invaginated cells, and varying densities of cell cytoplasm are all compatible with osmotic changes occurring after alteration in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s is the development of bullae under these conditions. It is suggested, therefore, that this constitutes the major mechanism of cryosurgical attack at these temperatures. The finding that ultrastructural damage was evident very shortly after thawing, implicates changes directly due to freezing and thawing but does not necessarily rule out later additional cell damage occurring in an ischaemic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活体心脏微循环的观测方法 ,研究猪体外循环围术期冠状微循环的变化规律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小型猪 12头建立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 45min ,再灌注 12 0min。以右心耳的心外膜作为微循环观测窗。分别于体外循环转流前、心脏停跳前、主动脉开放后 5、3 0、60和 12 0min六个时间点 ,用接触式显微镜连接在电视监测器屏幕上观测冠状微血管形态和微血流的动态变化 ;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测定心肌微区灌流量。结果 :猪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后 5~60min ,冠状微动脉口径较缺血前显著缩小 (P <0 .0 1) ,微血管中出现搏动性颗粒状血流 ,并有血浆与血细胞分离现象 ,提示有明显的红细胞聚集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再灌注 5~ 3 0min ,心肌微区灌流量亦较缺血前下降 (P <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心肌缺血 再灌注后出现了冠状微血管痉挛、微血流瘀滞和心肌微区灌流量的下降 ,冠状微循环障碍与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不全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注射液改善冠心病微循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改善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 ,使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15d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管襻形态、襻周状态及血液流态等指标。结果经葛根素治疗两周后 ,微血管动脉扩张 ,血流加快 ,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值明显降低 ,襻周形态明显改变 ,总积分值下降。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有一定疗效 ,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微循环、器官血流量和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川芎嗪、当归注射液对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颈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复制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采用肠系膜微循环观察、器官微区血流和血液流变学测定方法,对18只大鼠进行研究。观察川芎嗪、当归注射液对急性微循环障碍转归时器官微区血流量、血小板功能的干预作用。结果:大鼠静脉注射Dextran后,出现了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微血管收缩、微血流变慢和微血栓形成,川芎嗪、当归注射液治疗后,微血流流态积分、微血栓积分、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明显低于NS治疗组(p<0.05);川芎嗪、当归和NS组均能改善胃、肠、肝的微区血流量,但前者效果优于NS组(p<0.05)。结论: 川芎嗪、当归注射液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器官血流量,干预Dextran所致急性微循环障碍的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毛细血管微循环障碍对脑出血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引入多孔介质代替毛细血管的负载效应。建立由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 LSA)经毛细血管到静脉的微循环模型。参考人体各种生理情况,对模型设置适当的力学边界条件,进行数值模拟,观察并记录各种情况下血压和血管壁应力变化。结果正常情况下,LSA整体血压相对较低,起始端与末端的血压压差比较明显,血管壁各部分的应力处于同一水平。发生微循环障碍的情况下,LSA整体血压上升,起始端与末端血压压差明显减小。各部分血管壁应力均有上升,且末端应力上升最为显著。结论微循环障碍对LS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尤为显著,是导致LSA破裂出血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认识在微循环障碍情况下大脑血管的破裂机制以及预防脑出血的发生都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血液流变性、肌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在兔大腿上止血带制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前后兔左趾长伸肌腱系膜表面微循环状况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均高于缺血前;微循环出现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白细胞附壁、白色微栓形成,且无复流现象严重。结论: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白色微栓形成及无复流现象等微循环障碍是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Semen from stallions with equal fertility at natural services, but yielding semen with either satisfactory or poor fertilizing capability after freezing and thawing, was processed fo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before and after freezing and thawing. In all fresh semen samples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 of acrosomal defect were noticed: (1) minor fenestrations of the plasma membrane (PM) and outer acrosomal membrane (OAM), (2) complete vesiculation and loss of PM and OAM and (3) lack of a large circular part of PM and OAM. The frequency of these defects ranged from 15% to 27%. All frozen and thawed samples displayed defects of categories 1–3 at similar frequencies as the fresh ones. However, additional defects categorized as: (4) major fenestrations of PM and OAM and (5) complete vesiculation of PM and OAM without loss of the vesicles were noted upon freezing and thawing. The total frequency of defects categorized as 4 and 5 ranged from 8% to 21%, and they seemed to be more frequent in stallions with poor fertility after freezing and thawing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Moreover, a particular defect categorized as (6) loosening of the whole acrosomal cap was found exclusively in stallions yielding semen with poor freez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