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对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进行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由福尔马林固定的5例完整的成人尸体(共10侧),模拟临床下胫腓关节损伤并进行暴力试验,解剖观察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稳定复合体。 结果 下胫腓的稳定复合体由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前韧带、后韧带和胫腓骨间韧带构成;Cotton试验中最先撕裂的是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随之接连受损的是骨间膜与下胫腓骨间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与后韧带均保存较为完整。 结论 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发生损伤时,下胫腓关节会发生分离,应及早进行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的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施加压力与位移变化的关系,探索最佳复位力度。 方法 选取10例新鲜冻融尸体小腿标本,解剖下胫腓联合复合体,依次切断下胫腓联合前方结构(下胫腓前韧带)、后方结构(下胫腓后韧带和下胫腓横韧带),以及下胫腓联合上方10 cm的骨间膜,在同一标本上建立不同程度的下胫腓损伤模型,每个模型分别接受CT扫描,通过Mimics软件测量外踝嵴(A)和内踝表面中心(B)在不同模型中的距离。循AB连线方向复位,记录位移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结果 分别切断下胫腓前联合、前后联合、前后联合及上方10 cm骨间膜后,AB平均距离均有增大,与下胫腓联合完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每组损伤模型间AB距离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生物力学压力测试仪测出下胫腓解剖复位所需压力为40~70 N。下胫腓前后联合断裂复位所用压力与单纯下胫腓前联合断裂复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前后联合及上方10 cm 骨间膜断裂复位所用压力与下胫腓前后联合断裂复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复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后,下胫腓之间分离的距离较完整时存在显著性差异,需用不同大小的力量进行复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鲜标本下胫腓联合韧带的解剖学特点,为下胫腓联合韧带相关损伤及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 据。方法: 选取新鲜胫腓下联合标本,剥离新鲜标本的下胫腓联合的肌、血管及筋膜组织,对下胫腓联合前、后、 横韧带进行解剖学测量,包括胫腓下联合前、后、横韧带的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平均宽度、与水平面的夹角、 冠状面的夹角等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 下胫腓联合前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8.51±0.70)mm、(19.03±1.35) mm,平均宽度(15.98±1.17) mm,与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42.27±3.43)°、(20.50±4.69)° ;下胫腓联 合后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9.32±0.62)mm、(16.92±1.76)mm,平均宽度(14.36±0.88)mm,与水平 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40.96±3.16)°、(13.10±1.99)°;下胫腓联合横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18.46±2.48) mm、(21.87±2.52)mm,平均宽度(4.56±0.17)mm,与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30.60±3.65)°、(13.48±1.60)°。 对左右、男女的下胫腓联合前、后、横韧带的解剖学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了解下胫腓联 合韧带各解剖结构及其特点,有助于指导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修复和重建,帮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改善 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的关系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在踝关节何种体位上更容易损伤。 方法 8只(左、右各4只)新鲜成人小腿,完全暴露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后自踝关节上方20 cm横断,上端用牙托粉包埋模拟上胫腓关节。足底自跟骨前方横断,保留距下、距舟、跟骰关节,同样用牙托粉平行足底板包埋置于生物材料实验系统上。固定踝关节于中立、背伸(15°)、跖屈(20°)、内翻(15°)、外翻(20°)、内旋(10°)、外旋(5°)7个体位,逐步缓慢轴向加载500N和外旋方向5N.m扭矩后测出各韧带相对于中立位未受力时的长度变化,计算出各韧带的应变。 结果 下胫腓前韧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1294±0.0030)、(0.1150±0.0018);下胫腓骨间韧带也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1331±0.0030)、(0.1138±0.0053);下胫腓后韧带(包括深层的下胫腓横韧带)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0427± 0.0016),(0.0285±0.0015),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下胫腓前韧带在内翻位或内翻、跖屈复合体位(即旋后位)时应变最大因此受力最大更易损伤,同理下胫腓骨间韧带、后韧带也均在内翻位或旋后位时更易损伤。  相似文献   

5.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单独对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建立一个包括下胫腓联合韧带、胫腓骨远端及距骨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的仿真模型,研究下胫腓联合韧带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计算机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防腐标本胫腓连结的解剖特点,探讨胫腓连结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的51份胫腓连结防腐标本,通过对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其结构解剖特点,并测量胫腓连结相关几何数据。结果 分别测量胫腓前、后、下横韧带的几何数据,用均值±标准差描述,包括:胫腓前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8.53±0.69、19.06±1.34、15.99±1.44)mm;胫腓后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9.34±0.63、16.92±1.76、14.36±0.89)mm;胫腓横韧带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宽度分别为(18.42±2.48、21.93±2.59、4.56±0.17)mm;胫腓前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20.49±4.86、42.20±3.42)°;胫腓后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3.2±2.06、40.92±3.13)°;胫腓横韧带与冠状面夹角、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13.45±1.57、32.73±3.70)°;数据分析显示,胫腓前、后、横韧带在男女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左右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腓连结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其解剖结构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螺钉内固定与带线铆钉缝合下胫腓韧带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以来手术治疗的26例下胫腓联分离患者,于下胫腓联合上2 cm平行于胫距关节面固定胫腓联合,术中解剖下胫腓前韧带,以带线铆钉缝合。随访2~5个月,平均3个月。结果踝关节功能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8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6.2%。结论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术中以可吸收骨螺钉内固定,带线铆钉缝合下胫腓前韧带,受诸韧带愈合或瘢痕粘连形成影响,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 选用6例成年新鲜正常踝关节,建立3组模型:A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下胫腓联合不固定。B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C组:模拟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内侧韧带损伤不修复。 6例踝关节按A 、B、C顺序分别入组,分别在背伸10°等5种状态下加载压力,记录和比较各组标本的峰值压力。 结果 各状态下应力比较:B组<C组<A组;B组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在背伸、外翻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其他位置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当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时,内、外侧韧带同时完好(或修复),并且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方式能使踝关节应力减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解剖胫腓连接并获得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比较和归纳韧带的特点。方法 选取30具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小腿标本,死亡年龄为46~75岁,平均61岁。采用层次解剖法,测量以下数据: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胫腓横韧带及骨间韧带的平均长度、宽度、厚度;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与水平面夹角,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结果 胫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18.18±2.64)mm,宽度为(13.28±1.82)mm,厚度(1.98±0.24)mm,与水平面夹角为38°±4°,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33°±3°。胫腓后韧带平均长度为(16.12±2.40)mm,宽度为(11.58±1.98)mm,厚度(2.52±0.32)mm,与水平夹角为31°±5°,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29°±4°。胫腓横韧带平均长度为(24.42±4.54)mm,宽度为(4.96±0.92)mm,厚度为(3.12±0.42)mm;骨间韧带平均长度为(22.24±3.92)mm,宽度为(16.42±2.32)mm,厚度为(1.42±0.44)mm。 结论 揭示了胫腓连接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几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观察组1)以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观察组2),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骨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踝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较好,而且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运用Endoh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重建下胫腓联合体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15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2-3岁。采用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重建下胫腓联合复合体。通过随访及标准的足踝功能评分.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随访14.2个月。术后X射线片均见踝穴正常。依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0例.良4例。未发现有下胫腓联合固定失效现象。结论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恢复了下胫腓联合的正常运动功能.作用确切.减少了恢复工作的时间,避免了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如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目前对于双股带线锚钉系统能否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尚无明确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双股锚钉线固定下胫腓联合,对照组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术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踝关节术前肿胀程度,拍摄踝关节三维CT以及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术后1d及1.5,3,6,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评估术后3,6,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感染、骨不连、锚钉松动等并发症;②术后3,6,12个月时,2组之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③术后1年内,试验组有5例(3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对照组有2例(1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④结果表明,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患者术后发生下胫腓联合再分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 Suture-Button固定:为缝合纽扣钢丝线缆系统固定,该固定方式强度不仅跟螺钉一样,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允许一定程度下胫腓联合生理微动,无须二次手术取出,不存在植入物疲劳。 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并且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如螺钉内固定的取出、螺钉置入等。 背景:在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中,Suture-Button固定技术可取得与螺钉相似甚至比螺钉更好的疗效,但其并不能完全恢复损伤前的解剖复位和活动度,所以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EMBASE、Cochrane 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至 2019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相关资料,利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了12篇研究,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总共56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进行Suture-Button固定,对照组进行螺钉固定;②Meta 分析显示:试验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WMD=-1.50,95%CI(-2.08,-0.92),P < 0.05],术后3,6,12,24个月的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WMD=6.50,95%CI(3.41,9.58),P < 0.05;WMD=2.87,95%CI(0.75,4.98),P < 0.05;WMD=2.67,95%CI(0.09,5.24),P < 0.05;WMD=5.79,95%CI(1.41,10.18),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下胫腓重叠距离、末次随访下胫腓间隙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与螺钉固定相比,Suture-Button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完全负重时间更早,且不用考虑螺钉断裂在手术的风险,其是除了螺钉技术之外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另一种有效方式。ORCID: 0000-0003-2787-0498(田晨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是人体中最为复杂且负重最大的关节,其损伤发生率高、机制复杂、并发症多,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后踝骨折、外踝骨折、旋后内收型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和Pilon骨折治疗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地论述。临床医生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处理踝关节损伤时,争取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和最低的诊疗成本,为患者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柱理论指导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5月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21~58岁,平均36.7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出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受伤机制,将踝关节按形态分为三柱;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时,三柱均累及,其中外侧柱损伤54处,中间柱韧带损伤26处,中间柱撕脱骨折28处,内侧柱韧带损伤31处,内侧柱骨折23处。54例患者根据损伤的不同柱别选择入路行内固定治疗,其中固定两柱26例,固定三柱28例。术后6个月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后综合评价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估标准。结果 5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13.6周),疼痛VAS评分为0~6分(平均1.4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AOFAS踝-后足评分: 82~100分,平均96分。综合疗效评定 :优52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踝关节骨折三柱分型是一种既简单又全面的分型理论,三柱损伤后固定两柱可以达到稳定下胫腓联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