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脊柱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并均于术后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总成功率97.50%,一次试穿成功率90.00%,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A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5.2±2.3)d,无导管相关性感染,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5±1.5)d,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10.00%)。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低于(P=0.04),而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B组(P=0.00)存在明显区别。结论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和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和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和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CVC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景华 《职业与健康》2008,24(2):189-190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恶性肿瘤病人中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将67例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PICC组,89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设为CVC组。分别记录插管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留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4%,CVC置管组为80%,P〈0.05;PICC置管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5.20±4.34)min,CVC置管组为(27.71±4.01)min。P〈0、01:PICC置管组平均留管时间为72d,CVC置管组为36d,P〈0.01;PICC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CVC置管组为33%,P〉0.05。结论PICC组较CV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但并发症发生率,中途拔管率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式成本效益的差异显示,需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中,PICC并不能替代CVC。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及周围静脉留置针在重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老年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分成中心静脉导管组及周围静脉留置针组,通过观察两者在并发症发生、穿刺次数以及留置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组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穿刺次数及留置导管时间明显优于周围静脉置管组。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减少老年患者应用周围静脉穿刺带来的副作用,在重症老年患者中可作为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66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PICC置管组),对照组33例(前臂静脉留置针组),观察并记录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疼痛率6%,导管并发症率9%,留置时间30~320d,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45%,疼痛率36%,留置针并发症率39%,留置时间1~8d,日常生活需人照顾。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与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 方法 :按照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将病人分成两组 ,即NICC组 (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组 )和PICC组 (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比较第一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病人不适度、穿刺并发症及导管感染发生率。 结果 :PICC组与NICC组相比 ,穿刺成功率高 ,所需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高 ,穿刺部位局部刺激症状较重。 结论 :①PICC法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②PICC法易合并导管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管、加强导管口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③PICC法置管时 ,可导致表浅静脉炎及静脉闭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肺癌患者中比较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股静脉置管的效果,探讨肺癌患者治疗的最佳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3年4月275例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外静脉置管3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6例、PICC 106例和股静脉置管35例,比较4种不同置管方式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导管平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4组深静脉一次置管成功、二次置管成功和总置管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5);平均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PICC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颈外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P =0.004,P=0.003,P=0.006),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其余3组(P=0.001,P=0.000,P=0.002).置管过程和导管留置过程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患者舒适度与4种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有相关性(r=0.318,P=0.000).结论 4种深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均很高,为成熟的操作技术.可针对肺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深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肥胖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40例和解剖定位组40例,超声定位组在terason 2000+彩色超声引导系统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解剖定位组按照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发生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定位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8%,明显高于解剖定位组的73%(P〈0.05),超声定位组穿刺置管时间为(9.7±2.6)min,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的(15.4±3.1)min(P〈0.05);超声定位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的15%(P〈0.05)。结论:超声定位应用于肥胖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LVPA)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宫颈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置管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5例宫颈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家庭经济情况及患者、患者家属的意愿,分为IVPA组(305例)和PICC组(420例).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置管舒适度及置管的费用等.结果 IVPA与PICC相比,置管成功率显著增高(χ2=4.508,P<0.05)、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增加(t=52.745,P<0.05)、导管维护操作时间显著减少(t=13.110,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χ2=26.36,P<0.05)、患者带管期间的置管舒适度显著增加(t=21.399,P<0.05)及置管费用显著减少(t=66.868,P<0.05).结论 对于宫颈癌化疗患者,推荐使用IVPA法,该方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护士工作量及工作强度,提高患者的置管舒适度,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导航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超声显像颈内静脉管腔、走形及与其它血管的毗邻关系,精确定位皮肤穿刺落点,测量进针深度。分两组进行比较研究,超声导航置管组(Ⅰ组)42例,盲穿置管组(Ⅱ组)46例,分析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首针成功率,两针成功率,失败率,和操作全程所用时间长短比较。结果Ⅰ组首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Ⅰ组两针穿刺成功率高于Ⅱ组,且置管完成时间明显短于Ⅱ组。结论超声导航技术在穿刺颈内静脉方面具有精准定位,实时引导及预防术中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穿刺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陈晓容 《医疗装备》2020,(6):149-150
目的比较置入式输液港(IVPA)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接受IVPA置管,对照组接受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率、并发症情况及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度评分、并发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癌患者给予IVPA的舒适性更高,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常规体位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方法130例急诊危重症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8.5%(经锁骨下静脉)和95%(经股静脉);误穿动脉出现比率、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或打折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均以经股静脉穿刺置管为高,分别为8.3%、8.3%和10%。结论在非常规体位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股静脉;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作为建立深静脉通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在外科病人中长期应用的方便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至1998年期间,对60例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与60例外科病人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单腔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置管位置、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CVC)进行相应比较。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60例置管/63例穿刺)。PICC与CVC置管时间平均为13天(6~98天)与14天(7~104天)。PICC组中,53例病人(88.3%)于治疗结束时拨除导管;3Fr导管(20G穿刺针)阻塞率(4/20,20%)高于4Fr导管(18G穿刺针)阻塞率(2/20,10%)和SFr导管(16G穿刺针)阻塞率(1/20,5%);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3/60),PICC导管接头破裂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5%(3/60)。CVC组中仅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两组均无置管所致的导管感染、气胸及血气胸发生。结论PICC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需要中-长期接受各种输液、肠外营养液、化疗以及抗菌素治疗的病人。这种新方法不但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结合塞丁格(MST)技术在改进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08例采用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及10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PICC的患者,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盲穿组的72.22%(P=0.002);一次置管成功率82.41%高于盲穿组的57.41%(P=0.000);穿刺失败率0.09%低于盲穿组的7.4%(P=0.017);导管颈内异位2例(P=0.003)、穿刺点渗血2例(P=0.017)、静脉炎3例(P=0.001)、导管堵塞1例(P=0.010)分别低于盲穿组的13、10、18、9例;两组置管所需时间超声组〈15min15例,15~25min72例,〉25min21例;盲穿组〈15min12例,15~25min70例,〉25min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结论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PICC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叶莉  陈泽玲  龚衍 《医疗装备》2022,(1):155-157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于医院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留置IVAP,对照组留置PICC,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意外拔管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  相似文献   

16.
两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 :将 1 3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分为两组 ,A组 (n =6 3)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B组 (n =71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观察 4周 ,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及病人的偏爱情况。 结果 :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和血气胸 ,两组均无统计意义 (P <0 .0 5 )。病人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 (P <0 .0 5 )。 结论 :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二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 ,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病人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ICU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76±3.68)min,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成功率为86.15%,导管留置时间为(58.34±6.78)d,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6.15%;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34±3.17)min,一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5.38%,导管留置时间为(59.07±5.97)d,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为0.77%,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莹 《药物与人》2014,(1S):135-135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的静脉管理特点。方法:随机将我院接诊的恶性肿瘤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VP(普通静脉留置针)组、CVC(经颈内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组、PICC(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组,各自80例,对比分析三组置管方式下的患者满意度、费用情况及使用价值。结果:三种置管方式下患者满意度、费用情况及使用价值各有特点,其中PICC组满意度最高,VP组化疗总费用与平均留置时间及置管所需时间皆最低,V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采用PICC可以为临床化疗提供最佳的穿刺通路,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长时间输注化疗药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行PICC的肿瘤患者85例纳入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在PICC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95.25±20.38)d,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10例。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112.54±25.63)d,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2例。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经χ2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长时间输注化疗药中应用PICC技术可减轻患者痛苦,置管期间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T)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06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4周血流通畅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颈内静脉留置2 033例,股静脉留置173例.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40.6±32.7)d,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22.4± 16.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留置导管4周血流通畅率96.4%(1 959/2 033),明显高于股静脉的83.2%(144/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1.0%(19/173),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的3.6%(73/2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VT行血液透析便捷可靠,感染率低,并发症较少,操作技术水平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