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方位护理管理对儿科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30名儿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设为对照组,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职业倦怠情况、工作压力及总体幸福感。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RPA、GWB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EE、DP、工作压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人员中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和总体幸福感,缓解其工作压力,改善职业倦怠感,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雪雅 《妇幼护理》2022,2(2):475-477
目的 探讨医疗风险评估表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儿 科住院治疗的患儿 150 例,依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治疗的 75 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 以常规儿科护理。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入院的 75 例患儿为观察组,实施以医疗风险评估表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0.67 %)高于观察组(2.67 %)(P<0.05)。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90.67 %)低于观察组(100.00 %)(P<0.05)。对照组健康教育、病房护理、心理护理、风险护理等评分 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医疗风险评估表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可以提高儿科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 生。  相似文献   

3.
王华  虞月娣  胡云霞 《当代护士》2023,(10):154-158
目的 探究以安全文化理念为基础的柔性管理对夜班值班护士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照内科、外科分层抽样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90名夜班值班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5月—11月45名护士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12月—2021年5月45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管理,观察组实施以安全文化理念为基础的柔性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夜班值班护士的护理质量、职业倦怠感及应对方式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护士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的应对方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夜班值班护士实施以安全文化理念为基础的柔性管理,可有效提升夜班值班护士的临床护理质量,一定程度上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改善其应对方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陆文娟  阚晓蕊 《妇幼护理》2023,3(24):5932-5934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管理理念干预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的临 床资料。将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未实施目标管理理念干预作为对照组,将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实施基于目标管 理理念的干预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给药安全、标本采集安全、预防跌倒、预防管路滑脱落实率均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基于目标管理理念干预可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倪慧 《妇幼护理》2022,2(14):3260-3262
目的 探讨小儿急诊分诊工作中开展走动式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我院小儿急诊分 诊患儿 98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作对照组(2021 年 1 月至 6 月,49 例)与观察组(2021 年 7 月至 12 月,49 例)。 对照组分诊管理模式为常规分诊管理,观察组分诊管理模式为急诊走动式管理。比较两组的分诊时间及等候时间、护理质量和 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分诊及等候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各分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急诊分诊管理工作开展走动式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分诊效率,缩短分诊 用时,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戴文静  胡素芳 《妇幼护理》2022,2(21):4991-4993
目的 探究基于质量控制理论小组管理策略对儿科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控制及总体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 附属儿童医院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12 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 72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单单双号将患儿分为对照组 36 例和观察组 36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基于质量控制理论小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不同管理模式对儿科 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控制、总体护理质量以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儿科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 19.44%(7/36)低于 对照组 2.8%(1/36)(P<0.05)。观察组总体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 97.22%高于对 照组 80.55%(P<0.05)。结论 儿科手术室护理实施基于质量控制理论小组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手术过程中相关不良事件 发生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时小娜  张甜甜 《妇幼护理》2023,3(5):1118-1120
目的 探讨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的效果。方法 我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患儿 80 例患儿, 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在团队协作下的风险防范式护理。比较 两组护理综合质量、风险防范质量,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部检查评分与护士长检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50%)低于对 照组(22.5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50%)高于对照组(72.50%)(P<0.05)。结论 儿科护理中采用团队协作联合 风险防范式护理,能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与风险防范质量,减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互联网+分阶段联动教学模式在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 2019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本院的 100 名护理实习生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3 月 50 名学生为对照组,实习生按 照护理部制定的传统教学计划轮科实习。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 50 名学生为观察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分阶 段联动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均 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联网+分阶段联动教学模式在护理实习生带教 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实习生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及教学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杨柳  陈劲光  李素明  王静 《妇幼护理》2022,2(11):2605-2608
目的 探讨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儿科重症监护室工作的 23 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将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期间按照传统的 PICU 儿科重症 监护室流程进行交接的护士纳入对照组,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实施采用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 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进行交接的护士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儿科重症监护室交接班书写记录时间和床旁交接班时间、交接 班质量、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护士对交接班方式的认可度以及患者对护士交接班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士床边 交接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书面交接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对交接班方式认可度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交接班质量、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以及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能有效降低护士交接工作量,提高交床旁 护理交接质量,协助责任护士更好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并获得了护士及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孙科 《妇幼护理》2022,2(4):927-929
目的 探究项目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20 年 8 月至 2021 年 8 月儿科护理实习生作为本 次研究对象。40 例儿科护理实习生按照电脑随机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 例)实施传统教学法,观察组(20 例)实 施项目化教学法。比较和分析两组教学满意度、教学成绩得分和综合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得分均 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综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项目 化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能够改善学生的教学成绩和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武春鸿 《妇幼护理》2022,2(2):349-351
目的 探讨助产护理中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选取本院诊治的 110 例产妇 作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奇数)和观察组(偶数)。对照组(55 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5 例)在 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分娩方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 SAS 评分和 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 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助产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 高护理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增加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马玉婷  黎军 《妇幼护理》2024,4(4):848-850
目的 分析在儿科门诊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间在我 院儿科门诊就诊的 12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 方案,观察组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案。分析对比两组的护理能力,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的 操作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文书记录、风险识别及处理各项护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 差错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 够提高护理能力,减少护理差错事件,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张燕  时玉娟 《妇幼护理》2023,3(7):1568-1570
目的 探讨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阶段性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120 例慢性盆 腔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阶段性护理。比较两 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疾病认知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疾病认知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 照组(P<0.05)。结论 慢性盆腔炎患者予以阶段性护理,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疾病的知度,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杨文琼 《妇幼护理》2022,2(5):1205-1207
目的 探究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采取反思日记模式对学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 60 名护理实习生。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 30 名护理实习生纳入对照组,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期间 30 名护理实习生纳入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方式,实验组实施反思日记教学模式。观察和对比两组的学生考核 成绩和教学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教师对实习生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实习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采取反思日记模式,能够提高 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提高教学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王洋 《妇幼护理》2023,3(6):1312-1315
目的 分析研究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方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 10 月到 2021 年 9 月我院妇产科收治 的患者 9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5 例。对照组施行常规临床护理管理,研究组实施柔性 管理。分析对比两组的心理状态、护理质量、差错的情况和护理投诉率、职业幸福感和职业倦怠感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 理前,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负面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 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职业幸福感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差错率、投诉率、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得 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方式, 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差错情况和护理投诉率,提升职业幸福感,降低职业倦怠感,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谢素珍 《妇幼护理》2023,3(21):5210-5211
目的 分析 PDCA 循环用于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对清洗灭菌合格率及手术器械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 至 6 月期间,未采取 PDCA 循环的 16 名护理人员为对照组;选取 2022 年 7 月至 12 月期间,采取 PDCA 循环的 16 名护理人员 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本院管理标准与流程进行日常管理和护理工作;观察组采取 PDCA 循环模式进行管理。分析对比两组的 质量把控、器械消毒合格率和工作质量。结果 观察组在清洗效果、包装情况、器械拆装、消毒效果和环境管理等 5 个方面的 质量把控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器械气管内套管、氧气湿化瓶、麻醉喉镜的消毒合格率均显著高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解决问题、服务质量、沟通能力等 3 个方面的工作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 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的过程中采取 PDCA 循环方式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手术器械的消毒合格率, 提高质量把控。  相似文献   

17.
刘桂云  郭玉燕  程学静 《妇幼护理》2023,3(18):4413-4415
目的 研究儿科护理管理中采用层级式责任制管理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儿科 30 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组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2 月开展层级式责任制模式,参照组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2 月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质 量、护理患儿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护士在病区管理、护理文书、护理质量、重症基础护理, 综合能力、教学能力上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患儿家属满意度和患儿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层级式责任制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高整体护理的服务质量,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徐丽 《妇幼护理》2023,3(15):3685-3686
目的 探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服务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2 月我院 诊治的 146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护理流程实施时间分组。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3 月的 73 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 急诊护理。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的 73 例为观察组,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 预检分诊时间、采集标本时间、心电图报告时间、CT 报告时间及 DNT 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溶栓 1d 后、出院 时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患者实施优化 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可缩短 DNT,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张则  延丽霞 《妇幼护理》2022,2(6):1285-1287
目的 探究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在产科门诊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在我 院产科门诊就诊的患者 14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70 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管理体 系,观察组给予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护理纠纷率和差错率。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 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纠纷率为 0.00%、护 理差错率为 1.4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0.00%和 11.43%(P<0.05)。结论 采用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对产科门诊患者进行护理质 量管理,可以减少护理纠纷率和护理差错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激励化护理管理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2名儿科护士根据工号单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名,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儿科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施行激励化护理管理模式,12个月后比较两组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感和生活质量。[结果]护理管理12个月后观察组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士职业倦怠感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倾向评分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护士生活质量躯体感觉、工作能力、睡眠状态、生活满足感、社会参与能力及健康感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激励化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