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治疗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并以脑神经元特有的细胞骨架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的变化评估脑组织损伤程度。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45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①氦氖激光治疗组和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氦氖激光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照射百会、大椎两穴,1次/d,30min/次,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隔3d。模型组未做治疗。②假手术组不造成脑缺血,未做治疗。用Y-型迷宫检测3组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记忆能力,以连续10次测试中有9次正确反应时所需的电击次数为评估标准。取3组大鼠组织切片,进行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用灰度值大小说明其在脑组织内表达的高低。结果:41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氦氖激光治疗组第1次和第2次连续10次测试中有9次正确反应时所需的电击次数少于模型组(7.71±1.59,4.71±1.94,18.50±1.68,15.58±2.64,P<0.01),接近假手术组(6.60±1.55,4.20±1.74)。②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反应灰度值:氦氖激光组明显高于模型组(0.69±0.03,0.45±0.07,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氦氖激光照射疗法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定向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并使微管蛋白2活性提高,从而保持神经元细胞骨架的完整,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马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06-107
目的:定量测定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同时观察海马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1/11在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取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组(n=28,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假手术组(n=28,仅麻醉,不做手术),和血管性痴呆组(n=44)。采用血管阻断的方法,复制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采用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定量测定其学习记忆成绩。每组剩余大鼠在缺血后24,48,72,96,120h及7d处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区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00只大鼠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96只。①水迷宫学习成绩: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游完全程的时间、进入盲端的次数及时间[(3.78&;#177;1.65)min,(5.21&;#177;1.56)次,(1.90&;#177;1.38)min]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0.68&;#177;0.12)min,(1.13&;#177;0.21)次,(0.21&;#177;0.08)min;(0.76&;#177;0.13)min,(0.98&;#177;0.32)次,(0.31&;#177;0.09)min]。②水迷宫记忆成绩: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游完全程的时间、进入盲端的次数及时间[(2.98&;#177;1.05)min,(5.62&;#177;2.11)次,(1.78&;#177;0.84)min]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0.24&;#177;0.16)min,(0.48&;#177;0.73)次,(0.04&;#177;0.02)min;(0.35&;#177;0.20)min,(0.52&;#177;0.80)次,(0.10&;#177;0.02)min]。③血管性痴呆组脑缺血后24h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为(82&;#177;12)个/视野,第3天时达高峰[(198&;#177;20)个/视野],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17&;#177;3),(20&;#177;3)个/视野]。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发生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脑区有大量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作为一种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可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谭兴林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6):94-96,i0002
目的:通过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实验于1999—09/2000-0l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10只。采用反复股动脉抽血/回输(25mL/kg)和双侧颈总动脉阻断(10min)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进行跳台试验时,让大鼠在箱内适应5min后再放到平台(安全区)上并通电,记录大鼠第1次步下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及5min内大鼠步下平台被电击的次数,即错误次数。24h和48h后重复上述试验,但一开始即将大鼠放到平台上并通电。然后进行穿梭箱试验,其参数设置为:蜂鸣(条件刺激)时间5s,电刺激(非条件刺激)时间20s,电流强度3mA,间隔30s,循环20次。即给予声刺激(蜂鸣)5s,期间如大鼠(主动)逃避到箱的另一端,蜂鸣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给予电击;电击期间如大鼠逃避到箱的另一端,电击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持续被电击20s;间隔30s后又给予声刺激,重复20次为1个循环。计算机自动控制并记录大鼠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被电击时间和主动逃避时间。每天1个循环(箱内适应5min后开始),连续5d。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甲酚紫/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30只,实验过程中死亡6只,进入结果分析24只。①跳台试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的错误次数明显增多[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3&;#177;1.0),(9.2&;#177;2.0),(12.9&;#177;2.3)次,P〈0.01],潜伏期显著缩短[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6&;#177;8.9),(20.3&;#177;8.2),(12.0&;#177;4.4)s,P〈0.01]。②程控穿梭箱试验结果:第5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5.5&;#177;1.2),(14.2&;#177;2.6),(17.7&;#177;2.6)次,P〈0.01],被电击时间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177;8.1),(129.2&;#177;23.4),(178.2&;#177;35.5)s,P〈0.01]主动逃避时间明显减少[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38.2&;#177;6.8),(11.2&;#177;5.0),(3.4&;#177;3.1)S,P〈0.011。③脑组织神经元改变结果:术后2周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29.8%,92.1%,24.4%,但无明显的肢体瘫痪;12周后大鼠学习和记忆障碍进一步加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35.8%,94.0%,30.2%,但脑损害无明显加重。结论: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能高度模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是一种可靠、简易而实用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结构特点,探讨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和Y型电迷宫检验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透射电镜和形态计量法分析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GrayⅠ型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GrayⅠ型突触的体积密度、面积密度、比表面、面数密度、突触界面曲率、突触间隙宽度和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分别为[0.051&;#177;0.016,(0.298&;#177;0.130)μm^2/m^3,(5.884&;#177;1.203)μm^2/m^3,(3.285&;#177;1、113)个/85.05μm^2,1.048&;#177;0.060.(13.97&;#177;0.386)nm和(33.33&;#177;0.86)nm],比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为0.088&;#177;0.019,(0.712&;#177;0.815)μm^2/m^3,(9.020&;#177;1.915)μm^2/m^3,(6.330&;#177;1.258)个/85.05μm^2,1.103&;#177;0.268,(25.40&;#177;0.92)nm和(47.73&;#177;1.15)nm]减小,血管性痴呆大鼠与假手术对照组突触平均面积分别为(1.573&;#177;0.343)m^2和(1.202&;#177;0.145)m^2。结论: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使大鼠海马CA1区GrayⅠ型突触数量减少和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相关井穴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方法:参照Pulsinelli4血管闭塞法(4-VO)造模,结合行为学试验筛选VD模型。用跳台法评价大鼠不同时期的学习记忆能力,测定治疗后血清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电针治疗后VD大鼠行为学测试成绩明显提高(F=101.951,P&;lt;0.01);脑组织及血清中SOD活性升高(F=14.405和21.248,P&;lt;0.01),脑组织中丙二醛水平下降,假手术组、模型组、井穴组、西药组分别为(1.47&;#177;0.23),(2.12&;#177;0.41),(1.49&;#177;0.24)和(1.53&;#177;0.16)μmol/g)(F=35.653,P&;lt;0.01),血清丙二醛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相关井穴能显著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电针后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增强,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进入脑组织后,能否影响脑组织的形态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从而改善痴呆状态下的认知功能?观察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脑海马CAl区脑组织形态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完成。①实验动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20只,组。②实验方法:另取20只大鼠用于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时加入BrdU进行标记,制备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3x109L~。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造模后4周,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mL,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不进行尾静脉注射。③实验评估:细胞移植后4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CAl区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经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示踪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海马CAl区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组5只大鼠死亡,模型对照组3只大鼠死亡,假手术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l区锥体细胞形态变化: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CAl区锥体细胞较假手术组排列稀疏、紊乱,细胞肿胀、脱失,核固缩,但细胞移植组细胞排列较模型对照组规则,且细胞肿胀、脱失及核固缩较模型对照组减轻。②脑海马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示踪:细胞移植后4周,大鼠脑海马内可见被绿色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脑海马CAl区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及模型对照组脑海马CAl区锥体细胞层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产物的吸光度值均明显降低(P〈0.05);细胞移植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使血管性痴呆大鼠脑海马CAl区神经元损伤及脱失减轻,并使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黄蒲通窍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浆及脑组织环磷腺苷酸、环磷酸鸟苷和一氧化氮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验中心进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100只,分为空白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余下70只全部造模,随机选取造模成功大鼠45只,分成模型组、黄蒲通窍组、阿米三嗪3组各15只。空白组不干预,假手术组不阻断大脑中动脉,其他3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黄蒲通窍组和阿米三嗪组按照大鼠体质量以0.01mL/g的剂量灌胃给药,其他3组予以蒸馏水(0.01mL/g)灌胃,于造模结束第2天开始给药,1次/d,连续处理28d。观察各组大鼠血浆及脑组织环磷腺苷酸、环磷酸鸟苷和一氧化氮的变化。结果:5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环磷腺苷酸:模型组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的环磷腺苷酸浓度降低[(0.34&;#177;0.11),(17.07&;#177;2.81)nmol/L],黄蒲通窍组、阿米三嗪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0.96&;#177;0.11),(28.61&;#177;6.98),(1.08&;#177;0.13),(32.10&;#177;6.41)nmol/L]。②环磷酸鸟苷:模型组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的环磷酸鸟苷浓度升高[(0.26&;#177;0.05),(5.92&;#177;1.15)nmol/L],黄蒲通窍组、阿米三嗪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0.14&;#177;0.05),(4.08&;#177;0.30),(0.14&;#177;0.05),[3.74&;#177;0.25)nmol/L]。③模型组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lt;0.01),黄蒲通窍组与模型组相比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降低(P&;lt;0.01),与阿米三嗪组比较无差异。结论:黄蒲通窍胶囊具有下调脑组织和血浆中环磷腺苷酸水平、升高环磷酸鸟苷水平,降低脑组织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作用,并可能通过跨膜信号路径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起到改善痴呆模型大鼠记忆和认知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缺血时阿片受体发生变化并可导致痴呆,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脑缺血时阿片受体变化起调控作用,故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可能起预防作用。目的:研究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的防治作用,探讨防治作用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海马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在汕头大学医学院清洁级实验动物饲养中心,30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采用持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和防治组。干预:防治组于术后即连续7d腹腔注射纳洛酮,其他两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8周后用Morris水迷宫训练方法。主要观察指标: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与防治组大鼠的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平台次数,可见平台实验逃避潜伏期。三组钙离子荧光像素值。结果:假手术组和防治组与模型组的实验大鼠相比,其Morris水迷宫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假手术组为(7.80&;#177;4.70)s,防治组为(8.10&;#177;2.93)s,模型组为(21.26&;#177;17.41)s,F=15.028,P&;lt;0.01],前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假手术组为(8.45&;#177;1.19)次/min,防治组为(8.00&;#177;1.17)次/min,模型组为(4.44&;#177;1.74)次/min,F=23.257,P&;lt;0.01].前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可见平台实验逃避潜伏期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荧光像素值平均值,假手术组、防治组为135.05&;#177;29.14,139.39&;#177;30.74;模型组为484.05&;#177;298.72,较另两组明显升高(P&;lt;0.01)。结论: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有明显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防止神经细胞内钙离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移植神经干细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移植神经干细胞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研究移植后大鼠的行为学疗效。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①利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从新生大鼠脊髓分离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群并连续传代培养,获得大量克隆细胞。②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型。结扎后饲养30d,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③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将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人VD大鼠海马内,饲养8周后以Morris水迷宫来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后8周。假手术组平均逃避潜伏期为(25.61&;#177;3.21)s,痴呆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为(53.42&;#177;8.26)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82,P&;lt;0.01),移植组平均逃避潜伏期(36.93&;#177;6.24)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8.23,P&;lt;0.01)。移植组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5.77,P&;gt;0.05)。痴呆组、移植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在平台象限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21&;#177;2.90),(11.82&;#177;3.08),(13.48&;#177;3.35)s。痴呆组、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76,P&;lt;0.01),痴呆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21,P&;lt;0.01)。假手术组、移植组比较无显著差异(F=5.79。P&;gt;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至海马,能够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比较补肾、活血、化痰三种方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毒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复方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清洁级Wistar雄性健康大鼠53只,采用大鼠脑组织反复缺血再灌注结合腹腔注射硝普钠的方法复制的大鼠拟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前将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n=8)、模型组(n=9)、阳性药(尼莫地平)组(n=9)、活血药组(n=9)、补肾药组(n=9)、化痰药组(n=9)。活血药组方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各15g。补肾药组方为熟地、山萸肉、枸杞、肉苁蓉、制首乌、菟丝子各15g。化痰药组方为半夏、陈皮、菖蒲、胆南星、枳实、竹茹,各15g。造模前3d开始喂药,造模当天提前2h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kg,其余各组分别给予活血药液、补肾药液、化痰药液、尼莫地平液灌胃。每天1次,直至造模7d。造模时将大鼠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后,分离双侧颈总动脉。模型组、阳性药组及各中草药组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之前。腹腔注射硝普钠,随即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后,再通10min,再夹闭10min。再通后缝合伤口,放回笼中保温饲养。假手术组的麻醉及手术过程与模型组相同,但不阻断颈总动脉、不注射硝普钠。第8天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 结果:实验大鼠有5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降低。而用药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假手术组(7.20&;#177;0.64)NU/mg。模型组(5.17&;#177;0.39)NU/mg,活血药组(6.36&;#177;0.55)NU/mg,补肾药组(6.13&;#177;0.43)NU/mg,化痰药组(5.99&;#177;0.21)NU/mg,P〈0.01].②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大鼠一氧化氮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而用药组大鼠一氧化氯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假手术组(5.32&;#177;0.76)μmol/g,模型组(9.05&;#177;0.68)μmol/g,活血药组(6.47&;#177;0.25)μmol/g,补肾药组(6.61&;#177;0.32)μmol/g,化痰药组(6.85&;#177;0.52)μmol/g,P〈0.01]。(3)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均有活血药组优于补肾药组的趋势,补肾药组优于化痰药组的趋势,但活血药组、补肾药组、化痰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补肾、活血、化痰三种方法均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一氧化氮含量的作用,而且呈现出活血法优于补肾法。补肾法优于化痰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护士长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病房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12 5名护士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用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与护士工作压力呈负相关。结论 :病房管理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才能相应地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李晓玉  祃红原 《华西医学》2010,(11):2025-2027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胆碱酯酶水平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6月,将89例脓毒血症患者设定为脓毒血症组,进行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及APACHEⅡ评分;另择82例健康人为正常组,测定血清胆碱酯酶值,比较两者之间差异;89例脓毒症患者按病况再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者之间血清胆碱酯酶及APACHEⅡ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脓毒血症组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血症组APACHEⅡ评分与血清胆碱酯酶呈负相关;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而血清胆碱酶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胆碱酯酶同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能明显反映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