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用于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结果,将其与病理活检的诊断标准相比较,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活检病理诊断(P<0.05),术后病理诊断诊断不足率及诊断过度率均低于活检病理诊断(P<0.05),术后病理诊断在异型增生(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早期浸润性癌变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活检病理诊断率(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用于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提高诊断符合率,分型诊断检出率较高,可为临床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至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食管癌前病变术前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收集65例胃镜活检为食管癌前病变并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术前胃镜活检与ESD术后病理诊断整体一致性为67.7%,术后病理升级占26.2%,术前病理较术后病理高估占6.2%。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升级占52.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升级占11.9%。结论:食管癌前病变术前胃镜活检标本与ESD标本病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需注意术前胃镜活检在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低估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标本病理诊断的临床比较。方法:择取2018年2月~2019年9月期间在某院进行治疗的56例胃癌患者为实验对象,本组患者术前均开展胃镜活检,术后均进行标本病理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胃癌确诊率以及胃癌病理诊断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胃癌确诊率相比术前胃镜活检确诊率更高,差异显著,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术前胃镜活检对粘液腺癌以及乳头腺癌诊出率相比术后标本病理检查更高,而对管状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检出率相比术后病理标本检查更低,差异显著,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癌诊断中,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之间有差异,其中术前胃镜活检对患者早期治疗有重要作用,可结合两种诊断方法提升患者确诊率,以便对临床工作作出更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经常规胃镜检查明确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观察病灶浸润深度,对符合行EMR治疗指征的患者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及EMR治疗组,术后病理病灶浸润深度与EUS检查比较;对外科治疗组与EMR治疗组两组之间病人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EUS对食管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85.7%,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MR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相比,术后并发症、病灶完全切除率、术后生存率、术后病灶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EMR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EUS在判断食管癌浸润深度中准确率高,EMR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治疗价值优于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入院治疗的2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25例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病变直径介于6~13mm,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基底及切缘均未见病变残留;患者在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后进行1~7个月的随访,内镜复查平均次数为2.12次,在首次内镜复查过程中均发现创面愈合、瘢痕形成,经过碘染色后观察没有发现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微创优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窄带成像技术(NBI)和碘染色方法对食管病变进行观察,比较2种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精度差异。方法经内镜和病理(包括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78例患者,共116处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大小、数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然后再用2.5%碘液行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病变的大小、范围、数量,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所有NBI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对照。结果普通模式下发现病灶87个(69.0%),NBI模式下发现病变103个(81.7%),碘染色发现病变116个(100%)。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模式(P<0.05),而低于碘染色(P<0.01),但NBI模式对高级别黏膜内癌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差别在于NBI模式对低级别黏膜内癌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P<0.01)。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的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明显优于普通内镜,与碘染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中应用CT诊断,分析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病理确诊为结肠癌患者,患者例数60例,选择时间: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对术前、术后结肠癌患者均行CT诊断,并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做对比,分析CT诊断的检查意义。结果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CT诊断(100.00%)结果经SPSS21.0系统软件测得无差异性,P> 0.05;60例结肠癌患者经过手术后,半年内经CT检查的复发率为36.67%(22/60),且22例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发现复发患者的CT诊断准确率为95.45%(21/22),经SPSS21.0系统软件测得CT诊断复发患者的数据结果与病理检查数据结果之间无差异性,P> 0.05。结论在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患者中应用CT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实施胃镜活检(对照组),术后行病理检查(观察组),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1)观察组病理诊断准确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对乳头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以及管状腺癌病理类型诊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两组疾病分化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胃癌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但临床中仍需将两者相互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方法 本研究从2015年1月开始,至2016年1月结束,一共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组,各组45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剂量为1日10 mg.观察组介入治疗术前给予40mg瑞舒伐他汀口服,术后服用瑞舒伐他汀,1日口服10m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变化、临床有效率、术前术后的TIMI和TMPG分级.结果 ①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更低,P <0.05.②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明显更高,P <0.05.③在TIMI分级对比方面,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组内对比无差异,P>0.05.在TMPG分级对比方面,和术前对比,两组患者术后TMPG明显更高,P<0.05;和术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术后TMPG明显更高.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遴选2018-04~ 2019-11本院收治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均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以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率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比对照组患者显著更低(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相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相比对照组患者显著更低(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相比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更明确,接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水平更好,且并发症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2例常规内镜下行碘染色及病理活检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52例,其中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9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23例,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结果:术中创面出血4例,术后出血3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2、6、12个月随访,内镜复查,治疗成功率为92.5%,4例分别在术后6、7、9个月复发,再行APC治疗.结论:APC是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食管癌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护理措施。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行食管癌切除术的60例患者予以分组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静脉营养补充,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营养,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术后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切除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加快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提高营养指标,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值得临床全面应用与推广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像学早期诊断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以及外院术后在本院复查的78例肝癌术后复发患者,根据患者均术前检查手段分为超声组(26例)、增强CT组(26例)、MRI组(26例)。两组患者术前甲胎蛋白(AFP)复查均显示阴性,三组患者均在术前完成影像学检查,记录三组患者影像学诊断结果,统计检出复发转移灶个数,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统计三组术后复发检出率,对比超声、增强CT和MRI与手术病理检出复发转移灶个数。结果:增强CT组复发转移灶检出率最高(88.46%),显著高于超声组(73.08%)、MRI组(76.9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超声组和MRI组复发转移灶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增强CT组(28个)、超声组(25个)、MRI组(28个)复发转移灶检出个数均显著少于手术病理结果(36个、38个、39个),差异显著(P0.05),但增强CT组与病理诊断差异最小(X=4.829,p=0.022),超声组(X=4.289,p=0.024)和MRI组(X=4.154,p=0.025)与病理诊断比较相对较大。结论:增强CT对肝癌术后复发诊断准确性较高,较超声和MRI优势性更明显,可作为肝癌术后复发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及食管癌前病变诊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胃及食管可疑病变的患者32例,静脉注射丙泊酚进行麻醉后用1.5%复方碘溶液染色,根据黏膜切除后碘染色检查以及标本的病理检查评价患者病灶切除的成功率、手术前后标本异型增生病理结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术前病理检查发现轻度异型增生比例为16.3%,术后为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5)。443处切除的病灶中,39处(90.7%)病变达到完全切除,因病灶较大未完全切除的病例,在行二次手术后均被完全切除,手术成功率100.0%。手术前后病理结果相符合的有35例,占总数的81.4%。术中有11例有出血情况,采取措施后均止血成功,未发生延迟性出血、穿孔或止血并发症,术后3 d内,约18例患者感到上腹部轻微疼痛,其余未有明显不适。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切除后未复发。结论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及食管癌前病变方法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是对术前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为异型增生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在食管癌T分期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内镜活检确诊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48例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进行T分期评价,并将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后病理相比较。结果40例食管癌患者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后进行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T1100%、他76.9%、T380%;8例癌前病变患者分期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对判断食管癌T分期和癌前病变准确率较高,可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用1.2%碘液10 mL对射洪县仁和镇2 046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视染色情况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通过染色确定行食管活检147例。经病理检查证实,7例为食管正常黏膜,95例为食管黏膜慢性炎症,14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4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6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为黏膜内癌,1例为黏膜下癌,8例为浸润癌。结论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简便易行,推动了食管癌的防治进程,是高发区筛查人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及术后证实为,原位癌6例,癌侵及黏膜固有层14例,黏膜下癌20例,15例有家族病史,1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5%.2例经胃镜行黏膜病变切除,38例癌肿根治术,5年生存率为95%,38例现均建在,2例死亡(1例因吻合口瘘术后死亡,1例因复发死亡).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是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主要选择治疗方法,只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才能早期治疗,才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紫杉醇复合顺铂联合胸腔镜手术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5-01~2017-01收治的130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试验组65例.两组均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试验组术前行紫杉醇复合顺铂治疗,对照组术前行依托泊苷复合顺铂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围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且患者均已完成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其生存周期.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紫杉醇复合顺铂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食管切除术与开放食管切除术用于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60例,85例行微创食管切除术作为微创组,75例行开放食管切除术作为开放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状态、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微创食管切除术与开放食管切除术对食管癌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微创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更为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碘染色结合超声内镜(EUS)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可疑食管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NBI及碘染色检查,并对病灶进行活检,统计NBI及碘液染色法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联合检出率。对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内镜下微创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将切除的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超声内镜判断的浸润深度的符合率。结果单独采用NBI与单独使用碘染色法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结合碘染色方法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显著优于单独应用NBI或碘染色法(P<0.05)。EUS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结合碘染色法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超声内镜可以对病变的浸润深度做出准确判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