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2017-2018年安排调查人员2次暗访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并对暗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017-2018年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30.3%和29.5%,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要明显高于其他岗位。结论 2次暗访调查的手卫生依从率均较低,尤其是门急诊科室。因此,需继续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制定确实可行持续改进干预措施,落实院科两级手卫生管理制定,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为院感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师和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和手卫生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影响手卫生依从性因素的相关调查,采用现场观察的方法观察在不同洗手指征下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知识的平均认知率为60.23%,对手卫生依从性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因素是工作太忙、个人习惯意识不强、缺乏手卫生氛围。现场观察的结果显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师和护士对手卫生的平均依从率为93.16%,医师的直接接触操作前的手卫生依从率显著高于护士(P0.05)。结论: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师和护士对于医院感染和手卫生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应当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干预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120名相关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为对照组,2016年11月开始加强手卫生护理干预,并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120名相关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卫生依从性、洗手行为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培养出细菌70株,观察组11株;观察组接触患者前后、护理操作前后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卫生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手卫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强化洗手行为,进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施手卫生管理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根据2009年WHO颁布的手卫生指南中“5个手卫生时机”,2017年2月-2017年7月为干预前,采用院感专职人员暗访的形式进行手卫生监测,作为干预前的基线水平;2017年8月-2018 年1月采取强化干预结合视频监测的方法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管理,作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NICU手卫生依从率及医院感染率。结果 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23.50%提高到干预后的71.32%,同时医院感染率也显著下降,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医生、护士、医技、保洁的手卫生依从率经干预后均显著提高(均P<0.05),其中护士提高幅度最大,由28.23%提高至82.11%。医技和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干预后分别为44.44%和48.57%,其中戴手套进行手消毒是主要问题。结论 强化干预结合视频监测可以显著提高NICU手卫生依从性,良好的手卫生策略是降低NICU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对提高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 G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我院从2013年开始,GICU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即GICU医护人员加强集束化手卫生干预,提高他们对手卫生的认知、态度,以及依从行为。将2013年1~12月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时GICU科室的4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组,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未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时该科室的40名医护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主要采取依从率来统计,具体计算为医护人员(实际手卫生次数/应手卫生次数)×100.00%,并且对医护人员不同岗位、年龄、工龄、学历等因素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医护人员在实际手卫生次数、应手卫生次数上明显多于对照组,同时手卫生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进一步对相关因素分析可知,医生岗位、年龄较低、工龄较低、学历较低及职称较低等医护人员其手卫生依从性也更低( 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策略在GICU医护人员中的应用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方式,能明显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但是该依从性还与年龄、工龄、职称等有关,因此要加强低学历、低职称及低工资、短工龄等医护人员的培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慎独思想,从而更好地做好手卫生,提高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干预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NICU医务人员24名、新生儿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时间分为干预前(2016年1—12月) 72例、干预后(2017年1—12月) 78例。干预前采用医院院感督导、全员培训等常规措施,干预后联合应用基于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医务人员手卫生知信行水平、关键时间节点手卫生依从性、患儿医院感染率。结果 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 0. 05);直接接触患儿前、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直接接触患儿后、接触患儿分泌物后、接触患儿周围环境及物品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高于干预前(P 0. 05);患儿皮肤感染、脐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均P 0. 05)。结论实施基于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的干预措施,有助于促进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知信行能力的养成,增强其关键时间节点手卫生依从行为,降低NICU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方法采用强化培训和强制干预措施,以本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为对象,用前瞻性方法对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干预措施前的2007年,本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率为42.7%;干预措施后的2008年,医院感染率为27.36%,同比下降15.36%。干预措施后,医院感染致病菌分离率有所下降,以革兰阳性菌下降明显。结论加强手卫生管理,强制实施手卫生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其对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加强手卫生干预措施,改善手卫生设施、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结果经过1年手卫生干预措施,本医院ICU医院感染率由2007年的42.70%下降到2008年的27.36%。采取干预措施之后,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明显加强,各种手卫生指征执行率明显提高。干预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59.0%提高到80.8%,所有手卫生指征执行率都有明显提高。结论有效手卫生控制,可明降低医院ICU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护理人员执行手卫生情况及手部微生物污染状况的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现状和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提高洗手依从性和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功效,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法,应用《护士手卫生观察记录表》和《护士手卫生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177名临床注册护士进行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观察集中在8:00~12:00 am,2:00~6:00 pm,每位研究对象持续观察20 min.为避免相互影响,完成同一科室护士手卫生执行情况的观察后,再统一发放《护士手卫生调查表》,并当场检查回收调查表.结果 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工作中,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较低.在进行不同的操作时,护士手卫生依从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对与自身安全相关操作的手卫生依从率高于对与病人安全相关操作的手卫生依从率.不同性质病房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有显著的差异.其中,急重症病房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高于内科性和外科性病房的护士.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多以洗手为其主要的手卫生执行方式,说明其对含酒精擦手剂存在不足的认识,提示医院感染管理者要加大对含酒精擦手剂的宣传力度,以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效果。方法 于2015-2016年采用WHO颁布的手卫生直接观察法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法,对R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手卫生项目满意率进行调查,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综合干预前后R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74.29%和82.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不同手卫生指征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其余均较干预前提升(P<0.05);除加强手卫生督导外其余手卫生意识、手卫生知识、手卫生奖惩落实、医院负担手卫生成本、手卫生设施改善、流动人员手卫生项目满意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持续干预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增强RICU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增加手卫生知识,进而改变手卫生行为,提高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11.
12.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though quality of life is enhanced and life expectancy is prolonged, ag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health problems are unavoidable. More and more people, therefor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ealth and place high demands on medical care. As modern medicine cannot meet all such demands, other medical care systems emerge. Trends in the seeking of medical care show that people are inclined towards natural approaches, so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once again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well a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nder the patient-oriented concept, medical personnel have to recognize means of health care while thinking of the individualized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refore is to provide medical personnel with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 knowledge and research with regard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well a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