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发惠  林松庆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222-225,F0003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但由于皮瓣旋转轴点较高,时常难以满足修复手部远侧创伤缺损的需要,还会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害。目的:观察前臂桡侧缘远端动脉穿支的解剖走行,为前臂桡侧缘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采用游标卡尺、直尺测量血管外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多头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多头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桡动脉的皮支6-11支.外径(0.7&;#177;0.3)mm;掌浅支的皮支2-6支,外径(0.5&;#177;0.3)mm;桡骨茎突返支的皮支1-2支,外径(0.5&;#177;0.1)mm;鼻烟壶支的皮支1-2支,外径(0.6&;#177;0.2)mm。在桡骨茎突上方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外径(1.1&;#177;0.2)mm,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头静脉和皮神经远端营养血管支,形成头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又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桡骨茎突返支(或鼻烟壶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所以了解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及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对临床上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尺侧缘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0侧成人上肢标本,以尺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重点观察:①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源。②动脉穿支与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贵要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①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尺动脉的皮支5~9支,外径(0.7±0.3)mm,尺动脉腕上皮支1~3支,外径(0.6±0.3)mm。在尺骨茎突上方6.0~16.0cm,骨间前动脉发骨皮穿支二三支,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1~3支,二者外径在0.4~1.2mm,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②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贵要静脉和皮神经营养血管支,形成贵要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贵要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部修复,但远端蒂血管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描述,临床应用还比较困难。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和旋转点下移的解剖学基础。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②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③头静脉浅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来源:该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穿皮支6~11支,外径(0.7±0.3)mm;掌浅支穿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穿皮支一二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穿皮支一二支,外径(0.6±0.2)mm。在距桡骨茎突上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起始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②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分布:前述穿皮支发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4.
张发惠  张志宏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226-228,F0003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所以了解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及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对临床上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目的:研究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尺侧缘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 设计:单一样本实验。 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 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将30侧成人上肢标本,以尺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 主要观察指标:重点观察:(1)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源。(2)动脉穿支与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3)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4)贵要静脉的浅深交通支。 结果;①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尺动脉的皮支5-9支,外径(0、7&;#177;0.3)mm,尺动脉腕上皮支1-3支,外径(0、6&;#177;0、3)mm。在尺骨茎突上方6.0-16、cm,骨间前动脉发骨皮穿支二三支,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1-3支.二者外径在0.4-1.2mm,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2)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贵要静脉和皮神经营养血管支,形成贵要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 结论: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贵要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背景: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背侧修复, 然而对于其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特点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观察, 探讨低旋转点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和复合瓣的解剖学特点。设计: 单一样本观察。单位: 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 实验于2004-10/12 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 30 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 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 将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解剖: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主要观察指标: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 近端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 2~6 支, 外径(0.6±0.3) mm; 远端来自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 3~5 支, 外径(0.8±0.2) mm; 其他来自骨间后动脉穿皮支 6~9 支, 外径(0.7±0.3) mm。骨间后动脉发外径 0.3~1.0 mm 的肌骨膜支 6~8 支, 分布尺骨骨膜; 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穿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支, 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营养血管同源, 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 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的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手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9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取90侧标本解剖观测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血供关系:①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桡骨、尺骨骨膜血供的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摸拟手术设计。结果:取90侧成人上肢标本进入结果分析。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为多源性供血,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穿皮支6~11支,掌浅支穿皮支2~6支,桡骨茎突返支穿皮支一两支,鼻烟壶穿皮支一两支。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②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两三支与1~3支,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③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2~6支,骨间后动脉尺侧骨穿皮支1~3支,桡侧骨穿皮支一两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3~5支。骨间后动脉发肌骨膜6~8支,分布尺骨中上段背侧骨膜。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5~0.8mm,发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前臂下1/3段的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3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部修复,但需要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研究的支持。目的:分析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3/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30侧成人上肢新鲜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经肱动脉内灌注入红色乳胶,直至指端的细小动脉染色,使之充分显示小血管的分支、分布和吻合。方法:以尺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吻合及其与尺骨骨膜血管的关系。②贵要静脉浅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②贵要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①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 ̄9支,外径(0.7±0.3)mm;尺动脉腕上支的升支、降支沿途发数皮支营养贵要静脉,外径(0.6±0.3)mm。在尺骨茎突上6.0 ̄16.0cm之间,骨间前动脉发骨皮穿支2 ̄3支,外径(0.7±0.2)mm;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1 ̄3支,外径(0.6±0.3)mm。二者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穿皮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支,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和贵要静脉旁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②尺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一粗一细伴行动脉两侧,动脉皮支的伴行静脉汇入。尺动脉腕上皮支的2条伴行静脉,一端汇入尺静脉的尺侧支,另一端与腕上皮支同穿深筋膜入皮下,直接汇入贵要静脉,汇入部位在尺骨茎突上(2.3±0.8)cm,外径(2.8±0.5)mm。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与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适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张发惠  郑和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79-82,T0004
目的:探讨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手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9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取90侧标本解剖观测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血供关系:①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桡骨、尺骨骨膜血供的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摸拟手术设计。 结果:取90侧成人上肢标本进入结果分析。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为多源性供血,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穿皮支6~11支,掌浅支穿皮支2~6支,桡骨茎突返支穿皮支一两支,鼻烟壶穿皮支一两支。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②前臂内侧皮神经一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两三支与1~3支,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③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2~6支,骨间后动脉尺侧骨穿皮支1~3支,桡侧骨穿皮支一两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3~5支。骨间后动脉发肌骨膜6~8支,分布尺骨中上段背侧骨膜。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5~0.8mm,发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 结论:前臂下1/3段的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3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臂后皮肤很适合手背侧修复,但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远端蒂动脉穿支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临床实际应用起来还较为困难。目的:研究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合理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3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3侧经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前臂后皮神经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以指总伸肌为中心,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主要循其两侧的肌间隙和腱间隙穿出,构成远端外侧与内侧2条纵向的吻合筋膜血管丛:即前臂背外侧血管丛,以外侧肌间隙为轴线,由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外侧终支、桡侧骨皮穿支、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皮穿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及其穿支组成;前臂背内侧血管丛:以内侧肌间隙为轴线,由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内侧终支、尺侧骨皮穿支、骨间后动脉的尺侧骨皮穿支和尺动脉腕背支及其穿支组成。②上述动脉穿支发皮支、筋膜支和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分布尺骨骨膜,其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是构成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前臂背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明显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可以设计3种不同供血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或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腿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6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6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内踝最凸出点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胫骨、腓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供血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摹拟手术。结果: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隐动脉(3~5支)穿皮支、膝下内动脉穿皮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骨皮穿支(1~2)支、踝前内侧穿皮支、踝上穿皮支和踝管筋膜穿皮支(4~5支)。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腓动脉肌间隔穿支4~8支,最远的跟外侧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③腓肠肌内、外侧头动脉沿途发2~6支的肌皮穿支营养皮神经浅静脉。④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营养胫骨、比目鱼肌内侧半。⑤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营养腓骨、比目鱼肌外侧半。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3~1.6mm,发出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小腿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4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用于足部和小腿下段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为踝足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成功率高的修复方法,但其旋转轴点高,对远端蒂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描述,临床实际应用起来还较为困难。目的:研究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合理设计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4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4侧经成人下肢标本,以内踝最凸出点为标志点,在小腿内侧远段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重点观察:①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②隐神经-大隐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有9个来源: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胫前动脉踝上支、腓动脉或胫后动脉骨皮穿支、内踝前动脉内踝支、胫后动脉踝管支、足底内侧动脉内踝支、足底外侧动脉内踝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支和跗内侧动脉内踝支。②上述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营养血管,形成深筋膜上下血管网、浅筋膜、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和骨膜血管网。动脉穿支构成了小腿内侧远端前、中、后3条纵向的吻合筋膜血管丛: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丛,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丛,踝管动脉穿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的后纵向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明显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是构成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内踝前动脉穿支和以踝管区动脉穿支血管蒂的3种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或复合瓣,旋转轴点在内踝平面,适宜小腿远段、踝足部及其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血管分布规律,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骨科.对象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血管来源和小隐静脉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远端蒂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②远端蒂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远端蒂小隐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远端蒂部的营养血管有2~5支来自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外径分别为(0.6±0.2),(0.8±0.2)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1.0±1.3),(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分别为(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5.3±2.1),(6.8±2.8)和(7.0±4.0)cm.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有两种类型,①神经-静脉营养血管;②静脉-神经营养血管.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汇入腓静脉.结论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发出深筋膜支、皮支、神经及静脉营养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血管链,深、浅筋膜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汇入腓静脉.  相似文献   

13.
背景: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新一代带穿支游离皮瓣移植在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目的:观察头面部和四肢肿瘤切除术后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方法及其修复效果。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4-04/2006-04在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及多伦多大学多伦多总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6例需要皮瓣移植的患者,所有患者软组织缺损不能直接缝合导致肌腱、血管、神经、骨质外露。男13例,女3例,年龄26~72岁。因头面肿瘤切除后造成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修复9例,平均50岁;因四肢肿瘤切除术后造成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修复7例,平均为39岁,所有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医生分两组同时或先后进行手术。肿瘤切除由头颈外科或骨外科医生承担,肿瘤切除后由整形外科医生承担修复任务,整形外科医生先确定受区血管床,并游离,准备好受区血管。其中有2例游离出神经断端做神经修复。根据创口情形切取穿支皮瓣:于髂前上棘及髌骨前外上缘连线作为皮瓣的纵轴线,确定中点,并在中点区域设计所需要的皮瓣。皮瓣最大面积达28cm×15cm,在皮瓣范围内用超声多普勒仪确定主要穿支浅出点(即超声回音最强点)一二个。沿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在放大镜下逐步切开分离皮下组织与深筋膜。遇到主要穿支后,确保一二支主要穿支不受损伤;并沿着穿支血管追踪分离深筋膜、肌肉或肌间隔,及至所需要的血管蒂的长度和所需要的血管管径的大小。必要时保留股前外侧皮神经,本组修复皮神经两例。供瓣区创面直接闭合,放负压引流。在显微镜下用9-0尼龙线吻合血管,用10-0尼龙线吻合神经,间断缝合皮瓣与受区创缘,同时放负压引流于瓣下。头部创口缝线术后9~11d拆除,四肢创口的缝线术后12~15d拆除,供瓣区缝线术后15d以后拆除,引流管在术后3d拔除。观察所有患者术后愈合情况(Ⅰ期愈合:术后伤口按期愈合;Ⅱ期愈合:术后伤口未按期愈合),同时观察皮瓣是否坏死、伤口是否裂开等。主要观察指标:所有患者皮瓣移植后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和受区的外形及功能。结果:纳入需要皮瓣移植的患者1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5例患者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大部分成活,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伤口Ⅰ期愈合14例,Ⅱ期愈合2例(1例皮瓣远端约2.5cm宽的皮瓣缺血坏死,清除坏死组织后直接缝合愈合,另1例面部上端与皮远瓣区伤口有约3cm长裂开,经换药、再缝合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后外形满意,均未见明显疤痕,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对供区损伤小,对受区修复效果好,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头面和四肢肿瘤清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hands and forearms are frequent sites of burn injury, and due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superficial tendons, bones, and joints, flaps are frequently needed to cover defects in these areas. We present a patient who suffered remote electrical injury to the right forearm which later developed into an open wound with exposed tendon. Successful coverage of this defect was accomplished with an islanded fasciocutaneous flap based on perforating arterial branches of the radial artery, which was harvested from an area of burn injury. Surgical treatment of hand and forearm wounds with axial pedicled flaps from areas of burn injury have been reported, but to our knowledge no reports describe the use of perforator flap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研究前臂内侧尺动脉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前臂内侧尺动脉穿支皮瓣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对8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尺动脉穿支血管(管径≥0.5 mm)数目、管径、起点位置、走行位置、穿深筋膜位置、峰值流速进行检测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0侧尺动脉共检测到穿支动脉345支,平均2.15支(1~3支),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10.3%);Ⅱ型,肌间隙皮穿支(87%);Ⅲ型,直接皮穿支(2.7%).最粗大穿支分布于前臂内侧上1/3近段、中1/3近段和远段、下1/3近段,峰值流速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5).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近消失,呈低速高阻单向频谱.结论 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前臂内侧尺动脉穿支血管走行分布,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对前臂内侧尺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