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大面积脑梗死按是否存在梗死后出血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组和非出性脑梗死组(NHI),比较2组之间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HI组中脑梗死尤其是房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HI组。结论房颤性脑梗死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也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出血性脑梗死发生越早,预后越差;进行病因干预和综合治疗将有助于减少HI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李凤芹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39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刚 《中外医疗》2010,29(24):94-94
目的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临床上HI并非少见,且病死率较高。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生时间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出血性脑梗死39例。结果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间多在1~2周;其预后取决于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出血量的多少。结论对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头颅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随着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广泛应用,HI已由尸检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其认识也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机制。方法将384例急性脑梗死(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面积、梗死类型、溶栓治疗、血糖值进行分组,并将各组不同的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面积脑梗死组HI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溶栓与非溶栓治疗HI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随血糖值升高HI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面积越大、血糖越高,溶栓治疗与HI发生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石家庆 《广西医学》2011,33(6):732-73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HI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36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出血性脑梗死52例,发生率为5.6%;脑梗死面积越大,HI的发生率越高(P〈0.05);溶栓治疗组H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HI发生时间愈早,预后愈差,非血肿型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血肿型(P〈0.05)。结论 HI的发生与梗死面积及是否抗血栓治疗密切相关,对于血肿型及HI发生时间较早的患者应更加重视,积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戴征  李晓娟 《医学综述》2014,20(17):3247-324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HI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HI患者组和同期随机抽取的4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进行血清CRP测定;健康对照组系4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对三组受试者血清CRP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非出血性脑梗死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33±1.87)mg/L vs(1.68±0.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CRP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组[(29.65±1.23)mg/L vs(21.02±1.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据此血清CRP可作为预测HI的发生指标,及时降低血清CRP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杨群峰  袁祥光  徐伟良 《海南医学》2007,18(6):79-79,13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3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4例)根据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并将各组不同的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大面积梗死组发生HI为37.29%,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I仅1.17%(P<0.01);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18.52%,轻型组发生HI仅2.14%(P<0.05).结论 梗死面积越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tormation 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回复血流灌注,导致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是影响溶栓治疗和安全性的主要并发症。根据头颅CT表现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和脑血肿形成(parenchymal hemorrhage PH)。HI又分为有血肿形成,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梗死(hemorlrhagic infarct,HI)是由于脑梗死供血区内动脉坏死后血液漏出继发出血。其发病率占脑梗死的3%-5%。现对我院从1996年1月-2003年10月间收治的HI32例做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洪有 《中外医疗》2009,28(14):171-171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对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认识逐步提高。本文阐述了出血性脑梗死的发展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脑梗死供血区内动脉血液漏出继发性脑出血。目前溶栓疗法成了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个热点,一些大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溶栓疗法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但是此法会增加包括出血性脑梗死在内的颅内出血的机会。因此,了解HI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至关重要,可为今后安全有效地应用溶栓疗法提供相关资料,也为更好地选择适合溶栓的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496例脑梗死患者中108例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HI组和非HI组患者的皮质型梗死、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糖、血压.结果:HI发生率为4.3%,多发生在脑梗死后2周内,影像学上多为非血肿型,血肿型少见,但血肿Ⅱ型预后差.H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的发病机制,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1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 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治疗时要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机理、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3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与治疗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宇航 《中外医疗》2009,28(30):6-6
目的探讨引起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同期住院165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8例HI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HI占同期住院脑梗死的2.9%,其中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72.9%),根据CT、MRI所见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其中以非血肿型最常见(79.2%)。结论HI最常见的病因是心源性脑栓塞,HI的形成与闭塞血管的再通、侧支循环的建立、脑梗死的面积大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19例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龙平  覃远生 《右江医学》2005,33(5):510-511
脑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近年来随着CT及MRI在临床的普遍应用,以及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HI呈现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脑梗死原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探讨HI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其进行防治,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未出血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1998年以来住院治疗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76例,其中38例经头颅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本文对38例HI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涂雪松 《甘肃医药》2011,(10):584-586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HI)是指短时间(数小时或几天)内在同一病灶内先后发生缺血和出血性改变的一种脑血管病。HI的脑出血按原因可分为两类,病情自然发展发生的和溶栓药物引发的。前一类的发生时间在脑梗塞后两周内,  相似文献   

19.
1951年,Fisher和Adams首先提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HI)”的概念,用以描述脑梗死灶内的继发性出血。20世纪80年代,由于CT的广泛应用和抗凝治疗的开展,为了区分抗凝、溶栓等引起的出血性脑梗死,神经病学家使用了“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一词。  相似文献   

20.
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来经CT或MRI证实的幕上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e Infarction,HI),旨在探讨H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