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巍  邵永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29-230
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中粪便轮状病毒(RV)检出状况。方法以107例秋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即金标免疫层析法,测定其大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粪便中轮状病毒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敏感的方法,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49例,阳性率为45.4%。将1~6月婴幼儿组、6月~1岁、1~2岁与2~4岁幼儿组作比较(χ2检验)P<0.05及P<0.01,表明1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一年龄组男女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小儿腹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以52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抗原的方法,测定其大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315例,阳性率为60.6%。将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6个月婴儿组、2~6岁幼儿组作比较(χ2检验)P<0.05及P<0.01,表明6个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一年龄组男女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较敏感的方法,对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儿急性腹泻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鹏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684-3685
目的:分析A群轮状病毒(RV)引起小儿急性腹泻的特征。方法: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分别在秋、冬、春季节,对212份有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RV检测。结果:在212份有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中检出67例RV阳性标本,阳性率31.60%;其中1~2月份检出35例RV阳性粪便,占52.24%(35/67);0.5~2岁年龄段RV阳性56例,占88.06%(59/67);检出男性RV阳性49例,阳性率为32.23%(49/152);女性RV阳性18例,阳性率为30.00%(18/42)。结论:我院由A群RV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的1~2月份,0.5~2岁的婴幼儿为A群RV感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235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中检测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682例,占28.92%,6个月~2岁患儿共检出412例,占阳性病例的60.41%。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6个月~2岁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发病高峰期为10~12月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庆市北部地区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00~2004年门诊和住院6岁以下腹泻患儿1311例的粪便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资料。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粪便中A组轮状病毒抗原。结果:1311例腹泻患儿中,检出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566份,阳性率43.2%,发病季节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为检出高峰,患儿年龄以2岁以下的婴儿为主。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以1~24月龄儿童为主;流行季节明显,以秋末至春初为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2011年本院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2469份标本共检出阳性标本488份,阳性率19.8%(488/2469);其中,男302份,阳性率19.4%(302/1556),女186份,阳性率20.4%(186/913).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中0~2岁婴幼儿感染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佛山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对腹泻患儿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记技术快速检测本院2080份婴幼儿粪便样品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1260例,阳性率为60.6%。将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6个月婴儿组、2~6岁幼儿三组作χ~2检验,P<0.05及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6个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一年龄组男女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较敏感的方法,对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梁友宝  朱穆喜 《淮海医药》2012,30(5):443-443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A群RV抗原,同时对粪便进行显微镜镜检。结果300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到RV抗原阳性112例,阳性率占37.33%,<6个月、6个月~2岁、2~5岁3个年龄段的RV检出率分别为21.43%、43.58%和16.67%,RV感染的高发年龄组为6个月~2岁,在112例RV阳性标本中,镜检脂肪球阳性和白细胞阳性分别为53例和12例,分别占RV阳性例数的47.32%和10.71%。结论 A群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A群RV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英德市1026例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在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选取1026例腹泻患儿为此次试验对象,且均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并了解此项病毒阳性率的分布情况。结果:分析本次试验结果,可发现178例(17.35%)男性患儿因A群轮状病毒引起,128例(12.48%)女性患儿因A群轮状病毒引起。而大部分A群轮状病毒分布在0~3岁人群中,同时0~1岁阳性率为14.23%;1~2岁阳性率为9.65%;2~3岁阳性率为4.39%,3岁阳性率为1.56%;组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第一季(1月-3月)度阳性率为44.78%;第二季度(4月-6月)阳性率为8.33%;第三季度(7月-9月)阳性率为7.86%;第四季度(10月-12月)阳性率为33.19%。结论:大部分婴幼儿出现腹泻的主要原因为A群轮状病毒,而其主要感染对象为0~3岁的婴幼儿,在对比性别上不存在差异性,可发生在四季,但以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310例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小红  林祥宏  徐元宏  童天骄  夏徇 《安徽医药》2010,14(12):1419-1420
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0月~200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腹泻患儿310例新鲜粪便标本和资料,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监测A群RV感染情况,以及分析腹泻婴幼儿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310例腹泻患儿以男性为主,男/女比值为2.75。98例检出RV抗原阳性,感染率为31.6%,不同性别患儿RV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6个月~2岁组腹泻患儿RV抗原检出率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RV检出例数以10月至次年1月为主,共检出64例(占65.3%),其中尤以11月份为最高(27例)。结论 RV感染是合肥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及时准确监测腹泻婴幼儿RV感染情况并进行合理治疗,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与心肌、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对321例住院腹泻患儿用胶体金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肝功检测。结果观察组(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与对照组(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阴性)心肌损害及肝损害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全部病例中,小年龄组较大年龄组心肌损害及肝功损害发生率高,同年龄段中观察组的肝损害和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全部病例中,随着脱水程度的增加,心肌酶和肝功能异常率有增高趋势,相同脱水程度情况下观察组的肝损害和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全部病例中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及肝损害,且年龄小者受损害的机率较大,随着脱水程度的增加,心肌酶和肝功能异常率有增高趋势。临床医生对腹泻患儿应注意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及心肌酶、肝功的检测,并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组轮状病毒与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致使婴幼儿肠道疾病的临床关系.方法 100例腹泻型肠道疾病婴幼儿,均进行细菌培养,然后对培养所得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分型和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检测患儿A组轮状病毒和各血清型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根据实验结果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单纯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感染,50例)及观...  相似文献   

13.
罗四维  周帅锋  周秦 《中国医药》2011,6(8):983-985
目的 了解肠道腺病毒(EAdv)在湖南省永州市腹泻患儿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永州市收集的324例5岁以下腹泻患儿标本进行EAdv核酸检测.结果 在324例腹泻患儿中检出腺病毒阳性标本16例,阳性率4.9%,腹泻的发病出现春季(4月)和秋季(10月)两个季节性升高现象,与非流行季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儿以24月龄内小儿多见,占患儿总数的95.4%(309/324).EAdv感染均在24月龄以内,其中12~17月龄EAdv阳性率最高为7.6%(7/92);男女性别比例为1.67∶1,EAdv发病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dv感染是导致永州市腹泻患儿的重要病原之一,EAdV主要威胁的人群为24月龄以下婴幼儿,尤其12~17月龄的婴幼儿.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ormation of enteric adenovirus(Eadv) infection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viral diarrhea in Yongzhou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olog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adv in the stoo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diarreha under 5 years old from 2008 to 2010 in th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Yongzhou. Results Sixteen of 324 cases were found positive for adenovirus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4.9% . These cases were observed in every month with more cases occurred in autumn for Eadv infections. The adenovirous infection mainly included the cases under 2 years old for Eadv diarrhea, especially in children between 12-17 months old. The sex ratio (male:female) was 1.67:1, 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gender(P>0.05). Conclusions Adenovirus is one of the major etiological agents of viral diarrhea among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Yongzhou. The susceptible infected group is under 2 years old, especially between 12-17 months.  相似文献   

14.
赵杰  赵瑞玲 《中国药事》2020,34(6):731-736
目的: 探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出院诊断为感染性腹泻的2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和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结果: 本次调查中,感染性腹泻患儿1岁以下占比为44.93%,1~2岁占比为36.32%,3~5岁占比为6.73%,6~14岁占比为12.56%,其中1岁以下患儿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占比51.12%,显著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发病人数占比为28.25%,秋季为7.62%,冬季为13.00%。223份病例中,查到明确病原的为110例,阳性检出率为49.33%。其中轮状病毒感染占18.39%,沙门菌感染率与轮状病毒相同,也为18.39%,大肠埃希菌感染占4.0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3.14%;柠檬酸杆菌感染占2.24%;腺病毒感染占2.24%,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1.35%;奇异变形杆菌感染占0.89%;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占0.45%。细菌耐药结果显示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等的耐药率普遍较高,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较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敏感。结论: 通过分析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儿感染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周玲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1,15(1):91-92
目的 观察百贝宁(抗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370名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采用金标法)的腹泻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被分为常规治疗组(即对照组,201例)和百贝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贝宁口服,169例),比较二者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 2 d治愈率分别为7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南海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状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门诊、住院腹泻患儿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粪便轮状病毒的资料结果。结果 三年中803例腹泻患儿检出轮状病毒457例,阳性率先56.9%,其中2002年113例,阳性率63.5%(113/178),2003年240例,阳性率63.2%(240/380),2004年104例,阳性率42.5%(104/245),发病季节以每年10、11、12月及来年1月为主。结论 南海区婴幼儿腹泻病病原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流行期在10月、11月.12月及来年1月的秋冬季节,发病高峰期在11、12两个月。  相似文献   

17.
1982和1983年秋冬季,我们采取太原,阳泉、长治等8个市,县住院腹泻惠几的粪便标本496份,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轮状病毒,结果检出288份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8.1%,其中阳性率1982年为46.4%,1983年为59.6%,阳性检出率与国内外比较,基本一致,属中上强度。2岁以下秋冬腹泻惠儿,其性别、年龄与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关系。城市较农村阳性检出率为高。本文报告ELISA检测轮状病毒结果为我省防治小儿流行性秋冬季腹泻提供了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波  周方  李小芹 《抗感染药学》2021,18(1):107-110
目的:分析医院病毒性腹泻患儿病原体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80例临床资料,统计其患儿粪便标本中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与诺如病毒的阳性检出情况;分析其病毒性腹泻患儿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季节的病原体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干预措施。结果:680例腹泻患儿中,检出肠道病毒呈阳性者280例,其阳性检出率为41.18%;其中轮状病毒检出率(21.32%)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P<0.05);而这4种病毒的检出率均主要分布在1~2岁的患儿中,其秋、冬两季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春、夏两季(P<0.05)。结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为轮状病毒,1~2岁儿童是病毒性腹泻的高发群体,而秋、冬两季则为高发季节,故临床应加强对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力度,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