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治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10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结果 108例中早产儿58例,近足月儿22例,足月儿28例;早发型败血症55例,晚发型败血症53例.以出生体重及胎龄评估,均以早产儿为主要发病人群.新生儿败血症中革兰阳性菌占45.4%,革兰阴性菌占54.6%,真菌3.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其中早发型败血症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27.3%)、表皮葡萄球菌(23.6%),晚发型败血症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8.3%).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利福平及万古霉素药物对葡萄球菌敏感度100%.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对革兰阴性菌敏感度较好,未发现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结论 早发型败血症与晚发型败血症发病率大致相同,病死率以早发型败血症为主.早发型败血症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而晚发型败血症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和真菌所致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住院费用.方法 对236 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G+ 菌败血症110 例,G-菌败血症68 例,真菌败血症58 例.结果 G+ 菌组足月儿占62%,G-菌组足月儿占38%,真菌组早产儿占86%,真菌组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小于G+ 菌组和G-菌组(P-菌组、真菌组中多胎所占比例高于G+ 菌组(P-菌组胎膜早破>18 h、羊水Ⅲ度污染、早发型败血症的比例均高于G+ 菌组和真菌组(P+ 菌组起病症状为体温异常、脐炎或疱疹的患儿比例高于G-菌组和真菌组(P+ 菌组和G-菌组(P+ 菌组和G-菌组(P+ 菌组和G-菌组(P+ 菌组和G-菌组(P结论 G+菌败血症以足月儿为主;G-菌败血症多见于早发型;真菌败血症多见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易发生呼吸暂停、血小板减少,且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高于细菌败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IE)致病菌的变迁及抗生素的应用。 方法  将 1972— 1986年确诊的IE患儿19例 (Ⅰ组 )与 1987— 2 0 0 1年的IE 5 6例 (Ⅱ组 )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 ,同时分析Ⅱ组患儿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  近 14年来IE的致病菌发生了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IE由Ⅰ组的 10 5 %增至Ⅱ组的 17 9%。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IE明显增多 ,占Ⅱ组的 46 4%。条件致病菌引起的IE有所增加。血培养阳性率近年来明显增高 ,Ⅱ组达到 87 5 %。药敏试验的开展为临床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 ,提供了参考 ,从而使IE患儿治愈率提高至 82 14 % ,死亡率降至 17 86%。 结论  对IE患儿及时合理进行细菌培养 ,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对提高IE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变迁及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致病菌的变迁及抗生素的应用。方法 将1972-1986年确诊的IE患儿19例(Ⅰ组)与1987-2001年的IE56例(Ⅱ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Ⅱ组患儿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近14年来IE的致病菌发生了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IE由Ⅰ组的10.5%增至Ⅱ组的17.9%。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IE明显增多,占Ⅱ组的46.4%。条件致病菌引起的IE有所增加。血培养阳性率近年来明显增高,Ⅱ组达到87.5%。药敏试验的开展为临床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了参考,从而使IE患儿治愈率提高至82.14%,死亡率降至17.86%。结论 对IE患儿及时合理进行细菌培养,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对提高IE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致病菌及药敏、血象特点、临床特征和病死率.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出生并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纳入研究.依据血培养阳性时间,将病例分为早发型( ≤生后7 d)和晚发型( >生后7 d)败血症.结果 66例新生儿共发生67次败血症,NICU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为1.36%(66/4 860).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极低体质量儿和早产儿(P < 0.05).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33.3%)和B族链球菌(GBS)(31.0%),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2.0%)和大肠埃希菌(28.0%).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21.4%)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4.2%).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GBS是造成早发型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产前对孕妇进行GBS筛查以及对所有GBS阳性孕妇产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能有助于预防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并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迟发型败血症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组和临床迟发型败血症组,回顾分析迟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临床表现、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特点。结果共226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迟发型败血症117例,发生率为51.8%。其中45例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占19.9%(45/226);72例为临床诊断迟发型败血症,占31.9%(72/226)。确诊败血症组患儿心率增快、体温异常的比例高于临床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62.7%),革兰阳性菌16株(31.4%),真菌3株(5.9%);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两种致病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及肤色等的突然变化,虽然无特异性,但有预警作用;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存在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做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 对我院NICU 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16例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2例非败血症患儿和33例其他病原体所致败血症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先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所有病例均属于医院获得性感染,全部发生在早产儿,81.2%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若同时合并其他致病菌感染预后差;肺炎克雷伯菌93%为产B内酰胺酶(ESBL)菌株,100%对亚胺培南类药物敏感,对常用头孢类药物不敏感.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NICU中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而且多为医院感染.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PICC、先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有关,耐药性强,碳青霉烯类是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并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迟发型败血症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组和临床迟发型败血症组,回顾分析迟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临床表现、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特点。结果共226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迟发型败血症117例,发生率为51.8%。其中45例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占19.9%(45/226);72例为临床诊断迟发型败血症,占31.9%(72/226)。确诊败血症组患儿心率增快、体温异常的比例高于临床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62.7%),革兰阳性菌16株(31.4%),真菌3株(5.9%);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两种致病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及肤色等的突然变化,虽然无特异性,但有预警作用;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存在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近十年本院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 068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前5年,568例)及观察组(后5年,500例),对两组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并发症、致病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两组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分别为568例及500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占同期住院患儿的3.8%及2.3%.(2)两组临床特征中发热、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分别为58例及76例,76例及1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菌种分别是18种和28种;两组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均居首位,分别为360例及238例,各占64.3%及47.6%,对照组依次为其他葡萄球菌41例(7.2%),溶血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35例(6.2%),大肠埃希菌22例(3.9%)居第4位;而观察组居第2位的是大肠埃希菌71例(14.2%),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44例(8.8%),肺炎克雷白杆菌25例(5.5%)居第3位.(4)两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菌株分别检出25例及34例(P<0.0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败血症及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例也明显增多;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应高度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臭鼻克雷伯氏菌系条件致病菌,致败血症、肺炎罕见。现报告1例为男孩,12月,因咳嗽3天伴喘1天拟哮喘性支气管炎入院。经多种抗生素及对症处理,病情迁延,体温不退,咳嗽加重,唇周紫绀,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复杂性尿路感染(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UTI)的常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住院治疗的181例尿培养阳性的cUTI致病菌的分布并对常见致病菌进行的药敏试验,以观察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革兰阴性杆菌是cUTI的主要致病菌,占63.5%,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占42.0%;革兰阳性球菌占32.1%,其中粪肠球菌占15.5%;真菌占4.4%。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89.4%,而添加了克拉维酸钾的羟氨苄西林耐药率明显降低;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均很高(>5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头孢类抗生素(P<0.01);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亦很低(<10%)。粪肠球菌对利福平耐药率高(78.3%),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烷耐药率低(<10%)。多重耐药菌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7.4%。结论:大肠埃希氏菌是儿童cUTI的主要致病菌,但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比例相对增高,这些致病菌耐药性高且大部分呈多重耐药,故应尽量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葡萄球菌(包括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我国目前小儿败血症的最常见致病菌,且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近年来更由于耐甲氧苯青霉素金葡菌(MRSA)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其治疗的难度。1990~1993年我科应用第2代头孢菌素——先锋美他醇(Cefmetazon,CMZ)治疗小儿葡萄球菌败血症共3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细菌病原学的变迁,条件致病菌所致的败血症日趋增多,现将我院1990~1994年收治不动杆菌败血症23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18例,女5例;<1岁10例,~3岁9例,>3岁4例;病程10~56天,平均3周。感染途径:皮肤感染8例(皮肤脓肿、脐炎各4例),呼吸道感染10例,肠道感染5例。原有疾病:Ⅰ~Ⅱ°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致病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和致病菌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市儿童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 断的173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并按发病年龄分为4组,第1组为生后5~28 d的新生儿48例(27.8%),第2组为>28 d~12月龄婴儿73例(42.2%),第 3组为>1~5岁幼儿22例(12.7%),第4组为>5岁儿童30例(17.3%),比较4组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菌差异。结果 第1组66.7%患儿表现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症 状体征不典型。第2组抽搐、前囟膨隆、更改经验治疗、合并症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 <0.01)。第3组临床特点介于婴儿期和儿童期之间。第4组脑膜刺激征、头 疼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均为93.3%(P <0.01),且第4组伴发身体解剖结构的缺陷所致脑脊液漏或外科手术后患者多达27.3%。63例脑脊液致病菌培养阳性,总 阳性率36.4%,各组第1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结论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各有 特点,致病菌谱也存在一定差异。临床诊治应根据发病年龄区别对待,提高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思密达佐治新生儿败血症致高胆红素血症50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常见病,我们应用思密达辅佐治疗50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发的高胆红紊血症,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我院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足月新生儿病例中,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2例,均除外其它合并症。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就诊时日龄7天~23天(平均15.4天);体重3.5kg~4.8kg(平均4.3kg);感染菌:表皮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原菌分布、合并其他感染部位、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住院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儿,药敏结果提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45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中有8例患儿持续发热,37例患儿发热天数为1~27 d,平均(6.1±5.2)d。45例患儿中26例感染发生于中性粒细胞缺乏阶段,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2~79 d,平均(15.2±16.2) d。中性粒细缺乏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7.5±5.8)d,不伴中性粒细缺乏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3.7±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45例患儿中有23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感染,感染灶以肺部、消化道、口腔及肛周为主。全部患儿送检血培养标本总量711份,其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共162株,耐药菌标本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45例中3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9例抗感染治疗无效(死亡及放弃)。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中性粒细胞缺乏是影响抗感染治疗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口饲益生菌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口咽、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使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分为益生菌组(n=82)和对照组(n=83)。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饲益生菌,观察两组定植于口咽、下呼吸道的致病菌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菌株数,并观察致病菌定植时间及VAP发生的时间。结果:益生菌组口咽部致病菌的菌株定植率低于对照组(35% vs 51%,P<0.05);益生菌组口咽部、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时间及VAP发生时间均较对照组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未见益生菌的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可以减少口咽部致病菌定植,并延迟口咽部、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及VAP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8.
大肠埃希菌是社区和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合并症多 ,病死率高 ,但临床报告者少。现将我院自 1996年 1月—2 0 0 1年 6月收治的经血培养证实的 13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3例中男 5例 ,女 8例。 8~14d 12例 ,~ 2 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合并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相关临床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合并DIC 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临床回顾研究方法对我院NICU 2012~2013 年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00 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ISTH 显性DIC 评分系统将患儿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非显性DIC 组(早期DIC 组)及显性DIC 组(晚期DIC 组),对各组临床表现及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 例败血症患儿中合并早期DIC 者44 例(44%);3 组患儿硬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6,P<0.05);窒息、出血及G- 菌感染是败血症合并早期DIC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临床有窒息、出血及G- 菌感染的新生儿应积极监测凝血功能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预防患儿由早期DIC 进展为晚期DIC,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探讨腹泻儿童肠道致病菌L型的分离、菌型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89例腹泻标本和132例健康儿童标本经常规法和过滤返祖法(FRC-L)处理,逐日观察至第31天,取可疑L型菌常规返祖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89例腹泻标本中分离出L型菌56株,26株(46.4%)经返祖鉴定为致病菌株并具耐药性;FRC-L病原菌分离率(29.2%)优于常规法(10.1%)。尤其在2例准备出院的儿童体内检出2株致病菌L型。健康组儿童体内未检出致病性L型。结论FRC-L有利于从腹泻标本中分离致病菌L型和致病菌,与腹泻病程、好发年龄组和流行菌株相关,且分离率优于常规法。部分肠道致病菌能转为L型并残留在儿童体内。上述研究有助于扩大对腹泻病原菌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