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甄权     
甄权,唐代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县)人。生于梁大同七年(541年),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享年102岁。甄权年轻时因母病久治不愈,而与其弟立言一起发愤习医。他悉心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脉经》等医学典籍,遂成一代名医,尤精于针术与脉理。隋代开皇初年(581年),他曾做过秘书省正字,后来托病辞归,以行医为业。  相似文献   

2.
针灸三阴交治疗失眠1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灸三阴交治疗失眠168例临床观察王全仁,王朝社,齐翠兰,晋梅,王小玲(河南省扶沟县人民医院,461300;扶沟县公疗医院;扶沟县汴岗医院)主题词失眠/穴位疗法,针灸并用我院针灸科自1981年以来,在门诊应用针灸三阴交治疗失眠168例,经疗效观察,效...  相似文献   

3.
甄权(公元540~643年),是我国唐代初期著名医学家,针灸学家。根据史册著录,甄权曾经撰著有《针经抄》三卷,《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针经抄》系就古代《针经》所作的改编或节录,旨在阐明针灸的理论;《针方》和《明堂人形图》则是关于针灸经穴方面的著作。可惜的是,甄权的这些书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由于甄权对我国针灸学的  相似文献   

4.
甄权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史书和唐宋时期医籍中的文献记载,论述了甄权的生平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庆慧  宋红湘 《中国针灸》1997,17(9):565-566
本文通过史书和唐宋时期医籍中的文献记载,论述了甄权的生平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元代针灸古籍《窦太师针经》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极高。《窦太师针经》(补注本),腧穴专书,编者未详,其穴法、刺法与金元针灸大家窦汉卿针术如出一辙。是自初唐《甄权针经》之后的又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对针灸腧穴的系统总结。其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都很高,但对其版本及传本源流的研究不多。理清《窦太师针经》一书的版本和传本源流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利用该书、更好地理解该书在针灸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它对我们今天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此书的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牛蒡子善利气通络037905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张芙蓉037006山西省大同市基建职工医院周益新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胃二经。唐·甄权言牛蒡子“除诸风气,去丹石毒,利腰脚。又食前熟三枚吞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金·李果也认为其能“利凝滞腰膝...  相似文献   

8.
甄权是初唐时期著名的针灸医家,对他精湛的针术,医书、史书均有记载。如《千金翼方》云:“安康公李袭兴(按:《新唐书》作“李袭誉”)称武德中出镇潞州……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状告余,余屈权救之,针其手次指之端(相当于“商阳”穴,而《铜人经》于“少商”穴下引录此文,后世针灸书咸从之,误也,考证从略)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噉如故”。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甄权编撰的针灸著作有:《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  相似文献   

9.
略论苏颂对中医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苏颂对中医学的贡献金东明王彩霞(长春中医学院长春130021)关键词苏颂成才机制贡献苏颂,字子容,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生地泉州同安(今属福建省),葬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仁宗皇三年(1049年)...  相似文献   

10.
《中医研究》2012,(10):47-47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及研究方向(任选)。例:李大山(1968-),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博士,1994年赴北京中医药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研究、教学及临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中药》2004,6(7):43-43
《中药研究与信息》杂志编辑部现正邮购2003年合订本(精装),120元册(含邮费)。另,尚有部分过期合订本(精装),2000年(50元/册),2001年(80元/册),2002年(90元/册)。  相似文献   

12.
王燕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9):544-544
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自拟五味振脾汤,治疗因脾虚产生痰湿,因痰湿所致的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五味振脾汤由党参15~30g,黄芪20~30g,炒白术、当归各10g,炙甘草6g组成。方中重用党参、黄芪大补脾气为君,脾能健运则湿不生,湿不生则痰自消;白术燥湿化痰,又能补脾,辅佐参、芪,用以为臣;当归芳香,借以醒脾,《名医别录》谓“补五脏”,甄权也说“补诸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中医研究》2012,(9):34-34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及研究方向(任选)。例:李大山(1968-),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博士,1994年赴北京中医药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研究、教学及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国内中医药治疗眩晕领域的研究热点、现状与趋势,为科研及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CNKI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源,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内的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722篇。机构发文量处于前5位的有广东省中医院(2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14篇)、北京中医药大学(13篇)、广州中医药大学(13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篇)等。除去无意义的关键词后,频次排名前10位且中介中心性 ≥ 0.1的关键词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1,0.26)、刺法(42,0.51)、椎动脉型颈椎病(34,0.49)、推拿(23,0.38)、高血压(20,0.15)。近5年突现的关键词有:后循环缺血(2010年-2015年)、临床疗效(2013年-2019年)、刺法(2013年-2019年)、数据挖掘(2014年-2017年)、随机对照试验(2014年-2019年)、椎动脉型颈椎病(2015年-2019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2016年-2019年)。结论 眩晕领域当前研究热点是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其次是高血压。高血压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从2016年开始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出现下降趋势,后循环缺血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孟诜和《食疗本草》河南浙川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张志,李艳青(474470)河南中医学院陈金秀(450003)孟诜生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汝州梁(今河南临汝县)人。为进土,垂拱初(685年),任凤阁舍人。曾于凤阁侍郎刘伟之家...  相似文献   

16.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予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卒于唐武德九年(626年),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寅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年)授散骑侍郎。  相似文献   

17.
敬告读者     
《中国现代中药》2004,6(4):29-29
《中药研究与信息》杂志编辑部现正邮购2003年合订本(精装),120元/册(含邮费)。另,尚有部分过刊合订本(精装),2000年(50元/册),ZOOI年(80元/册),2002年(90元/册)。欢迎订购,电话:010-63317208. 63317196;传真:010-63317204。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本草学传入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考证,应神天皇16年(公元285年)王仁携(论语)、(千字文)去日本时,随行的医家就带去了中国的本草典籍[1]。齐陶弘景(公元452-536年)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在七世纪初传到日本。尔后,唐代苏敬在陶氏集注的基础上增修(新修本草)(亦称(唐本草》,公元713年(天平3年)日本就有了此书的抄本,这是由当时的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日本的。可以说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以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典籍通过各种途径几乎都传到了日本[2]。中国本草典籍的传入与流布促进了日本…  相似文献   

19.
乌梢蛇古代名乌蛇,最早见于唐·甄权《药性论》,现存文献始载宋《开宝本草》,以后历代本草有收载。《本草纲目》释名为乌梢蛇。药用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I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在药材商品经营中分为:有皮乌梢蛇、去皮乌梢蛇  相似文献   

20.
丘处机     
白珊 《气功》1996,(11)
丘处机白珊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山东栖霞县)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在宁海昆嵛山(今山东牟平东南)拜王重阳为师,甚得重阳欢心,与语终夕,玄机契合。大定十四年(1174年)重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