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免疫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的48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患儿28例,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IVIG 400 mg/(kg·d),连用5 d;或IVIG 1g/(kg·d),连用2 d.对照组患儿20例,予更昔洛韦(GCV)5~10 mg/(kg·d)连用5 d.并予对症支持治疗.选择2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结果 健康儿童CD4(%)、CD8(%)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4.12±3.53)%、(26.22±4.43)%及(1.41±0.3);IVIG组分别为(24.2±4.3)%、(36.4±6.8)%及(0.72±0.12);GCV组(23.7±5.1)%、(37.3±7.8)%及(0.67±0.13),健康对照组与两组IM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IVIG组患儿治疗后CD4(%)升高、CD8(%)下降及CD4/CD8比值升高(P<0.05);而GCV组患儿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IVIG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较GCV治疗组消失快(P<0.05),IVIG组患儿治疗有效率88.7%,GCV组患儿治疗有效率59.2%(χ2=3.97,P<0.05);IVIG组患儿平均住院日为(9.2±4.3)d,较GCV组(13.8±5.1)d明显缩短(t=-4.24,P<0.05);结论IM患儿除了病毒感染导致的直接影响外,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IVIG免疫干预治疗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血清细胞因子IL4、IFN-7、TNF—α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5例确诊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并将其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和更昔洛韦治疗组,应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血清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的浓度,另选取本院产科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5例为正常对照组,用相同的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的浓度。结果相对于健康新生儿.CMV—IgM阳性患儿血清IFN-γ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及3.16.P〈0.05);而IL-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丙种球蛋白治疗组(IVIG)和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前IFN-γ、IL-4、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1.85、1.71及1.76.P〈0.05);IVIG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比较.IFN-γ及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及5.16,P〈0.01);而IL-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5)。更昔洛韦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比较,IFN-γ及TNF—α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及1.16.P〉0.05);而IL-4水平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肺炎新生儿Th1/Th2存在平衡失调,代表Thl细胞功能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水平明显增高,呈现低水平的Th1相对优势,表明感染后.免疫平衡遭到破坏.细胞因子分泌失衡,造成机体的免疫炎症损伤,IVIG治疗可以纠正这-平衡失调,提示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除单-抗病原治疗外,应重视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3.
王茜丽  韩华  田莹 《医学信息》2006,19(5):928-928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 将同期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80例及对照组(病毒唑)76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再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8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43例观察组与43例参照组,给予观察组患儿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参照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67%)比参照组(93.02%)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大力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对诊治的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17岁男性,因"咽痛发热10d,皮疹2d"收入院。经头孢美唑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头胞哌酮舒巴坦抗细菌及利巴韦林、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无效,经骨髓细胞学检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经COP化疗1疗程后体温正常。后经5疗程COP方案巩固治疗。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同时合并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极为罕见,经COP方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及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31例IM患儿和50例体检健康儿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131例IM患儿中有26例患儿收集到对应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后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在IM患儿IVIG治疗前后分布比例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M患儿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均P<0.000 1),CD4~+T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明显降低(均P<0.000 1)。IM患儿急性期CD4~+、CD8~+T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及降低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百分率呈现正相关趋势。与IVIG治疗前相比,IM患儿IVIG治疗后外周血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有所减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CD4~+T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增高,但其中治疗后CD4~+T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综上所述,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评估、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和APAAP法检测了36例生长发育正常的IM患儿血清Ig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IgG、IgA、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gM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为临床IM患儿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0例(94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40例(48眼)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其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其余40例(44眼)作为观察组,给予其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患者采用阿西洛韦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79.5%,两组患者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给予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苦参碱注射液对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42例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随机分为苦参碱治疗组(n=22)与更昔洛韦对照组(n=20)。两组均予以常规保肝降酶治疗为基础。苦参碱治疗组用苦参碱注射液20-25mg/d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间隔7-10天后20-25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天,共2-3个疗程。更昔洛韦对照组用更昔洛韦5mg/kg.d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天;间隔7-10天后5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天,共2-3个疗程。观察两组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苦参碱注射液对血TNF-α、TBIL、ALT的变化。(P〈0.01)。结论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可能与抑制TNF-α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4月于我院住院58例婴儿CMV肝炎更昔洛韦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r-谷氨酰转肽酶(r-GT)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后血清TBIL、ALT水平下降,肝脾回缩,所有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更昔洛韦治疗组中出现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的比例分别为40%、30%。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为一较理想药物,但要注意该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被动免疫治疗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LIT)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被动免疫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临床确诊为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12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仅接受IVIG,B组接受LIT及IVIG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临床妊娠率,患者血清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CD4 +/CD8+比率及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和NK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 免疫治疗后,A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45例(72.58%)、B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58例(93.5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688,P<0.05);两组成功妊娠率为A组妊娠39例(62.90%),B组妊娠51例(82.2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835,P<0.05).接受免疫治疗后B组与A组比较,CD3+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5);CD4+细胞百分比降低(t=4.514,P<0.05);CD8+细胞百分比升高(t=21.697,P<0.05);CD4+/CD8+比率降低(t=2.146,P<0.05),IFN-γ水平降低(t=4.514,P<0.05),IL-10则升高(t=21.697,P<0.05);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下降(t=2.146,P<0.05),B组变化幅度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能改善体内细胞免疫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LIT联合IVIG治疗较单独应用IVIG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中促性腺激素(Gn)用药前最佳降调节天数。方法将2006年3月~2008年8月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46例,按照Gn用药前垂体降调节天数的不同分为3组:A组≤10d,B组11~14d,C组≥15d。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垂体降调节天数对获卵数、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OHSS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年龄、基础内分泌水平(E2、FSH、LH、P)、hCG注射日E2、LH、P水平及内膜厚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C组Gn用药天数、剂量明显高于A组、B组,(P〈0.05);3组获卵数、OHSS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受精率、优质胚胎率、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B组与A组差异明显(P〈0.05)。临床妊娠率B组高于C组,C组高于A组但三者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n用药前垂体降调节天数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影响,降调节天数≥15d时需增大Gn用量及天数,降调节天数11~14d时可得到较高的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微泡联合脂质体介导双自杀基因(CD/TK)对MCF-7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MCF-7细胞分为5组:裸质粒组、脂质体组、超声辐照微泡组、超声辐照脂质体组、超声辐照微泡联合脂质体组。转染DEGFP-KDRp-CD/TK质粒于MCF-7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转染后,再分为空白对照组、未转染组、转染组;未转染组和转染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给予前药丙氧鸟苷(GCV)、5-氟胞嘧啶(5-Fc)、GCV+5-Fc。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双自杀基因对MCF-7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超声辐照微泡联合脂质体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最多、最强。超声辐照微泡联合脂质体组转染率(39.59%±1.19%)最高(P〈0.05)。MTr检测细胞抑制率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未转染组(P〈0.01),转染组中联合用药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90.77%±2.68%vs64.75%±2.27%、67.81%±2.43%:P〈0.05)。转染组各前药组细胞抑制率均显著高于超声辐照微泡联合脂质体对MCF-7细胞的转染率(P〈0.05)。结论超声辐照微泡联合脂质体能明显提高基因转染效率,是较理想的乳腺癌基因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阴道超声结合尿LH试纸预测排卵在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阴道超声(TVB)结合尿LH(黄体生成素)试纸预测不孕妇女的卵泡发育、排卵时间及促/超排卵时机掌握的临床意义。方法 阴道超声结合尿LH试纸测定108个自然月经周期(A组),75个CC周期(B组)、42个HMG周期(C组)的卵泡生长、尿LH峰、排卵、子宫内膜情况。比较3组卵泡生长速度、优势卵泡数、排卵时间、过早LH峰和LUF(黄素化未破裂卵泡)发生率、尿LH试纸预测排卵的准确性。结果 比较3组卵泡生长速度,B组与C组明显快于A组(P〈0.01)。优势卵泡数:B组与C组的优势卵泡数均高于A组(P〈0.01)。尿LH试纸测定阳性结果的排卵率91.26%(188/206)。C组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高于A组和B组(P〈0.001)。C组LUF周期发生率16、67%,高于A组和B组(P〈0.01)。B组与C组周期过早LH峰发生率12.8%。尿LH峰后100%在48h内排卵。结论 阴道超声联合尿LH试纸测定对监测卵泡生长及预测排卵是一个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的方法。连续的尿LH试纸测定更能动态的反映卵泡生长并准确预测排卵时间。  相似文献   

15.
易旭  周华东 《解剖与临床》2010,15(5):307-310
目的:观察椎动脉硬化形态学变化特点,以及椎动脉形态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415例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椎动脉的形态变化(迂曲延长和狭窄)进行分析.结果:415例中,造影显示椎动脉迂曲延长和狭窄311例(74.9%),其中迂曲延长者176例(56.6%)、动脉狭窄者135例(43.4%);在动脉迂曲延长中,"C"型、"S"型和"O"型迂曲分别为54.5%(96/176)、32.4%(57/176)和13.1%(23/176)."C"型迂曲表现为头昏者占54.2%(52/96),高于"S"型的28.1%(16/57)和"O"型的17.4%(4/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塞发生率"C"型与另两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硬化形态学变化越明显,临床表现越严重.椎动脉硬化形态变化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308例作为A组;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26例为B组;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68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发症、术中前房稳定性、复发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第1天,C组视力恢复至0.5以上多占比例为78.8%,显著高于A组(64.3%)和B组(69.9%)(P〈0.05)。术后1周c组患者84.2%视力恢复至0.5以上,均显著高于A组或B组(P〈0.05)。C组术后角膜水肿、虹膜脱出、后囊膜破裂、前房虹膜反应、后囊膜浑浊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或B组。术中前房稳定性相比,C组显著高于B组和A组(P〈0.05)。C组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减少,可保持术中前房稳定性,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孕哺期铅暴露及补充铁和钙对子代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细胞中生长抑素(SS)表达的影响。方法母鼠从孕期第1天至仔鼠出生第30天哺乳期间给以下干预:对照组(A):饮用去离子水;染铅组(B):饮用浓度为0.1%醋酸铅去离子水;铁+铅组(C):饮用浓度为0.1%醋酸铅的去离子水同时每天灌胃3.0mg/kg铁;铁+钙+铅组(D):饮用浓度为0.1%醋酸铅的去离子水同时每天灌胃3.0mg/kg铁和250mg/kg钙。Y-迷宫试验用于检测仔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仔鼠海马细胞中生长抑素(SS)阳性神经元。结果B组与A组比较,仔鼠Y-迷宫试验的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0.05),海马CA1、CA3区SS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D组Y-迷宫试验的错误次数比B组明显减少(P〈0.05),海马CAI区SS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则未表现上述变化。结论孕哺期母体铅暴露会损害仔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补充钙剂可有所改善,而补充铁则没有明显改变,并能从海马组织中SS表达的改变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滴丸治疗冠心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疗效以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我院及外院行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住院患者74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上加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观察组),疗程2w,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表现、体征、心电图的改善程度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75.68%(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IDI—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在用药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杏酮酯滴丸能显著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症状,调整血脂,减轻炎症反应,是辅助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在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时,两种通气方法对动脉血气值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老年肺癌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45例,年龄60~79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肺通气时术侧肺行高频喷射通气(HFJV);C组:术侧肺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APA)。分别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结束,恢复双肺通气30min。测动脉血测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单肺通气30min及单肺通气结束时,B、C两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降低(P〈0.05)。但B、C两组间各时点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时,术侧肺实施CPAP及HFJV均可明显提高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