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前路Z-Plate钢板内固定术治疗4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结果 本组41例患者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恢复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法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8例,D级10例,E级14例.术后CT复查椎管内无后移骨折块,容积扩大明显.术后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到0°~8°,平均4°,未见后凸加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使骨折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钉 -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总结 1994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经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5 4例 ,从伤椎高度恢复、椎管矢状径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评价其疗效。结果 :伤椎高度由术前 5 8 2 %至术后 92 1% ,COBB角由术前 2 7°恢复至 6 0° ,椎管矢状径从 8 9mm恢复到12 4mm ,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切开复位减压 ,钉棒系统固定具有手术相对简单 ,创伤小 ,固定可靠 ,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主要危害是原发和/或继发性损伤所造成的脊髓神经损伤,有报道经后路器械复位内固定对爆裂骨折的复位和对椎管的间接减压是有效的.目的探讨经前路减压后应用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截瘫患者,改善术后椎管狭窄及脊柱力线的效果.设计病例报告.单位一所市级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1-09/2002-02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脊髓功能障碍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7~34岁.方法对5例患者进行前路彻底减压,取髂骨或/和肋骨行椎间植骨,应用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于术后1,3,5,9个月拍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椎管狭窄面积及后凸角改善效果;随访时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功能(A级为差,E级为优).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②后凸成角情况及椎管狭窄面积.结果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8个月.①椎间植骨全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②Frankel分级除1例患者达2级以上改善外,其余患者均获得行走功能,Frankel分级达E级.③椎管狭窄面积术前平均为68.9%,术后椎管无狭窄.④术前脊柱后凸成角15°~30°,术后为0°~6°,术后脊柱后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前路减压直接彻底,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环境.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截瘫患者可以有效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且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具有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背景: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主要危害是原发和/或继发性损伤所造成的脊髓神经损伤,有报道经后路器械复位内固定对爆裂骨折的复位和对椎管的间接减压是有效的。目的:探讨经前路减压后应用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截瘫患者,改善术后椎管狭窄及脊柱力线的效果。设计:病例报告。单位:一所市级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1-09/2002-02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脊髓功能障碍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7~34岁。方法:对5例患者进行前路彻底减压,取髂骨或/和肋骨行椎间植骨,应用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于术后1,3,5,9个月拍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椎管狭窄面积及后凸角改善效果;随访时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功能(A级为差,E级为优)。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②后凸成角情况及椎管狭窄面积。结果: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8个月。①椎间植骨全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②Frankel分级除1例患者达2级以上改善外,其余患者均获得行走功能,Frankel分级达E级。③椎管狭窄面积术前平均为68.9%,术后椎管无狭窄。④术前脊柱后凸成角15&;#176;~30&;#176;,术后为0&;#176;~6&;#176;,术后脊柱后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前路减压直接彻底,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环境。史塞克胸腰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并截瘫患者可以有效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且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具有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总结技术要点。方法对39例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及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7—41月,平均(14.22±7.41)月。椎体前缘高度与原高度比由术前平均(48.42±5.38)%恢复到术后平均(92.23±2.49)%;椎体后缘高度与原高度比由术前平均(74.31±3.56)%恢复到术后平均(97.76±1.06)%;Cobb角由术前平均(19.47±3.94)。矫正到术后平均(3.96±1.87)°.手术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8.62、39.40、22.24,P均〈0.05)。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较术前有0~3级的恢复。其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植骨全部融合,术后39例CT复查显示椎管矢状径得到有效扩大.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骨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RF钉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对椎管的间接减压作用。方法:采用RF钉治疗62例胸腰椎(T12~L3)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50例使用CT作术前及随访时骨折椎椎管前后经测量,计算间接减压的百分比。结果:术前平均椎管入侵41.6%,随访时为16.3%,平均间接减压为25.3%。62例中无迟发性脊髓神经受压发生。结论:后路间接减压效果与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早晚、RF型号及手术医师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2006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42例,采用Frankel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原先高度的94%,Cobb角矫正至7°。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后路减压、GSS系统内固定治疗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充分,复位良好,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减压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手术治疗的8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椎管前后径与邻近椎管前后径之比是否≥90% 分为减压良好组(57例)、减压不良组(2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原因、损伤节段、AO分型、ASIA分型(A~E级...  相似文献   

9.
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方法采用单纯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CT检查示椎管占位率均>50%,但无明显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及社会功能来综合评估疗效。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降低17.9°,椎体高度平均接近正常的90.4%,椎管占位平均<10.9%。平均随访25(12~31)月,骨折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绝大多数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结论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无明显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无需减压即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Cobb′s角和椎管容积,是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压缩及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后4d内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急诊患者53例(男性34例,女性19例),经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椎管间接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术。对患者术前、术后伤椎高度、后突角、椎管矢状径变化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病例获得2周内随访,其中47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伤椎平均高度由术前的42.28%恢复到93.46%;平均后突角由术前的26.44°恢复到17.73°;平均椎管矢状径由63.14%恢复到78.55%。术后各随访期除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无恢复外,其余脊髓、马尾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获得Frankel分级1级以上恢复。随访患者中无1例出现晚发性脊髓损伤及腰背痛;3例出现部分螺钉松动或断裂,但均无特殊不适,亦无椎体高度丢失。结论对胸腰椎压缩、爆裂骨折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急诊经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间接复位、减压及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且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保守治疗的可行性、临床疗效、适应证及禁忌症。方法选择 2 0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 ,经轴向牵引、充气复位、背伸锻炼、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 ,用影像学和 Mumford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结果脊柱后突角经 Cobb氏法测定 ,复位前平均为 18.5°,复位后平均为 8°,椎体前缘高度复位前平均为 5 0 .6 8% ,复位后平均为 87.18% ,复位前后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 12例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 ,治疗前平均占位 2 7% ,治疗后椎管面积完全恢复 2例 ,占位面积缩小 9例 ,无变化 1例 ,占位面积平均缩小 16 % ,治疗前后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经平均2 .5年随访 ,14例无畸形 ,无腰背痛 ;5例间歇性轻度腰背痛 ,功能不受限 ,恢复原工作 ;1例 3个月后出现严重腰痛及右下肢疼痛 ,影响日常活动 ,施前路减压融合 Kaneda内固定术。结论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前路Z-Plate钢板内固定术治疗4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结果本组41例患者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恢复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法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8例,D级10例,E级14例。术后CT复查椎管内无后移骨折块,容积扩大明显。术后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到0°~8°,平均4°,未见后凸加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使骨折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报告9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应用AF系统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对9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依据骨折类型、椎管狭窄程度、碎骨块状态进行椎管减压 AF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完成98例,随访1~4年,平均2年。98例均减压充分,椎体高度均恢复90%以上,神经恢复好转率占86%。结论作者认为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采用AF系统内固定,同时根据骨折类型、椎管狭窄程度选择椎管减压方式,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并椎管狭窄患者57例,随访观察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椎管狭窄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椎体高度得到有效恢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P〈0.05);CT测量椎管狭窄恢复至平均6.8%,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末次随访时1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至E级.[结论]新型脊椎外固定器能有效的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并椎管狭窄,可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2月-2010年6月经GSS手术治疗的5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Fmnkel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后凸畸形角(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椎管减压范围、植骨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神经功能按Fm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原先高度的92%,Cobb角矫正至7°。结论: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6.
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  王瑞平  俞家华 《临床医学》2010,30(10):17-18
目的探讨经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单纯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CT检查示椎管占位率均〉50%,但无明显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及社会功能来综合评估疗效。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降低17.9°,椎体平均高度接近正常的90.4%,椎管占位平均〈10.9%。平均随访25(12~31)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绝大多数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结论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无明显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无需减压即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Cobb’s角和椎管容积,是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前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术式选择及其特点。方法我科2003年3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47例,分别行三种术式治疗,并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畸形矫正及Cobb氏角矫正及丢失,评估术式选择的合理性。结果47例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未出现椎弓钉断裂及深部感染。术前25例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1级或1级以上,术前完全神经损伤的4例患者功能无明显恢复,后路手术Cobb氏角矫正14.6,°术后6个月丢失6.8,°前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均未发生并发症,减压彻底,融合良好,均未发生假关节形成。结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根据骨质压缩程度、伤椎椎管内容积、Cobb氏角、损伤时间、椎间盘损伤程度等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8.
牛通 《护理与康复》2013,36(6):415-416,419
目的探讨利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撑开复位联合伤椎新型可灌注骨水泥螺钉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采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撑开复位联合伤椎新型可灌注骨水泥螺钉灌注骨水泥治疗的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平均随访(11.0±1.5)个月;评估手术前后椎体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Cobb角、视觉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等指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0±1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0±10)ml。与术前相比,术后椎体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Cobb角度、视觉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中各项指标无显著性改变,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复查无螺钉松动、内固定物断裂发生。结论椎弓根螺钉短节段撑开复位联合伤椎新型可灌注骨水泥螺钉灌注骨水泥能够有效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  相似文献   

19.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1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按ASIA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8例,D级11例,E级12例。36例行横突间及小关节植骨,33例行椎管减压。结果:4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诊,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植骨未融合,其余植骨均融合,伤椎获得骨性愈合,椎体前高、后高分别由术前平均压缩剩余高度的46.4%和93.1%,恢复到术后的94.6%和98.5%,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3°恢复至术后平均3.5°。1例ASIAA级及25例ASIAB级以下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术后均有1~2级以上恢复。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及开窗减压适应证,按需要行后外侧充分植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大多数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加Z-plate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3年36例前路减压、植骨加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术后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除2例有轻度脊柱侧弯外,其余均见脊柱序列和椎管矢径恢复正常。36例患者33例获3~2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7、6个月),平均融合时间3.5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随访时后凸矫正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加Z-plate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具有良好的减压、复位及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