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蒙艳琼 《疾病监测》2010,25(12):984-985,993
目的了解1996-2008年云南省西畴县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甲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6-2008年西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甲肝病例报告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6-2008年西畴县共报告甲肝779例。1999年发病率最高,为101.03/10万,2006年发病率最低,为4.39/10万,年均发病率为31.42/10万。1996年、1999年西畴县甲肝发病出现以县城为中心的点状暴发,从2000年起呈总体下降趋势,但有小幅波动。13年间地区发病最高为1999年的西洒镇,发病率达485.98/10万,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学生、农民、幼托及散居儿童,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25岁,占总病例数的60.00%。男女甲肝发病比为1.42∶1。结论自2000年以后,西畴县加大了甲肝疫苗的接种力度,县城进行饮用水改造及消毒,甲肝发病呈总体下降趋势,发病率由2000年的31.92/10万下降到2005年的6.41/10万。应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年龄组和易感人群的保护,进一步提高甲肝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宁波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1999-2008年甲肝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8年甲肝发病率波动在20.53/10万~4.1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9.90/10万,1999年最高,以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宁波市所辖11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个别县(区)发病率较高,县(区)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肝发病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8.87%;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构成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0.58%。结论近年来宁波市甲肝发病率逐年下降,维持在较低水平,甲肝防控工作效果明显,但仍需加强控制工作,保护易感人群,尤其是青壮年和农民,并需加强食品和水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1996-2005年天津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天津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6-2005年天津市甲肝疫情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天津市甲肝发病率从1996年的10.94/10万下降到2005年的0.83/10万,静海县年均发病率最高(9.86/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存在春、秋季两个高峰;发病数前三位的职业是学生、农民和工人;男性年均发病率为5.09/10万,女性为2.84/10万,各年龄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近10年1~14岁组发病率下降90%以上,平均发病年龄推迟约15岁.结论 天津市近10年甲肝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今后在进一步提高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的同时,要做好其他重点人群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河南省1997~2002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1997~2002年甲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2年甲型病毒性肝炎年平均发病率9.87/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地区分布以信阳市为最高(20.01/10万);甲肝发病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38.04%),职业以农民为主,甲肝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76:1;15岁以下发病较多。结论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为:在适龄儿童和高危人群中接种甲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和食品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5.
吴登科  黄会  吴戈  黄生权  陈敏 《疾病监测》2010,25(4):261-262,266
目的分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1990-2008年湘西州甲肝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0-2008年湘西州甲肝报告发病率波动在5.76/10万~76.99/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3.06/10万,流行高峰年是1990、1998、2006年,发病率分别为76.99/10万、25.01/10万、25.66/10万。甲肝在病毒性肝炎中构成比从1991年的55.56%下降到2008年的11.01%。1990-2008年,甲肝先后在吉首、永顺、龙山、凤凰等地局部流行,4县市人口数所占全州总人口数分别为8.93%、18.63%、20.11%、14.01%,甲肝流行年报告病例数分别占同期全州病例总数的33.49%、34.01%、47.90%、46.07%。病例职业以学生为主,占病例总数的31.52%。年龄分布:0~4岁儿童发病率逐年下降,5~14岁儿童和学生是该病高发人群。结论 湘西州甲肝发病呈周期性波动,间隙8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今后工作重点要把学生作为甲肝疫苗的首选接种对象。发生甲肝流行时,学龄前儿童必须接种甲肝疫苗。落实保护易感人群和切断传播途径等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鼓楼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毅勤 《疾病监测》2005,20(11):571-574
目的分析南京市鼓楼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0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近15年来鼓楼区病毒性肝炎年平均发病率为81.09/10万,发病率最高为1993年(194.78/10万),最低为2003年(19.58/10万)。分型监测显示甲型肝炎所占比重下降,乙型肝炎所占比重上升,戊肝所占比重超过甲肝。结论病毒性肝炎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构成。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分析,在做好常规免疫工作的同时,开展成人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杭州市西湖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西湖区2005-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杭州市西湖区病毒性肝炎疫情总体均呈平稳流行态势,以散发为主,年平均发病率为29.02/10万;病毒性肝炎病例男性多于女性,街道高于乡镇,主要为工人、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20~49岁年龄组占70.77%;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发病率最低,年均发病率为1.75/10万;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发病率由2005年的19.40/10万下降到2011年的12.85/10万;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发病总体呈上升态势,年发病率由2005年的3.95/10万上升到2011年的10.49/10万。 结论 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成效明显,但应调整和优化甲、乙肝免疫策略,加大戊肝疫苗的研发和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安义县1993~2004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义县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安义县1993~2004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 46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8.65/10万.其中乙肝患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55.65%,其次为甲肝,占总例数的23.02%.以4~8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50.10%.多发年龄为2~6岁组和10~44岁组,男性肝炎显著高于女性(P<0.05).职业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结论:安义县防制病毒性肝炎流行主要是大力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提高12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降低不安全注射等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同时大力做好甲肝疫苗基础免疫,扩大接种人群,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9.
1995-2006年浙江省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浙江省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疫情动态,预测甲肝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5-2006年甲肝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06年间,湖州市甲肝发病率波动在5.40/10万~59.46/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7.60/10万,于1996年出现流行高峰,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维持在较低水平;甲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从1996的54.22%下降到2006年的4.89%;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并呈现主要感染年龄组逐渐由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转移的现象;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为主。结论 湖州市甲肝防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发生暴发疫情的潜在危险,应继续实行以保护易感人群和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章华米  王帮马 《疾病监测》2005,20(10):520-523
目的了解杭州市西湖区1990~2004年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方法用Excel2000对杭州市西湖区1990~2004年甲、乙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杭州市西湖区1990~2004年甲型肝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38/10万,死亡率为0.05/10万,病死率为0.16%,甲型肝炎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乙型肝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5.26/10万,死亡率为0.21/10万,病死率为0.24%,15年间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1990~2004年西湖区病毒性肝炎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该区病毒性肝炎发病高峰在1990年主要是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在1991~2004年主要是乙型肝炎。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2001~200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虹  叶临湘 《疾病监测》2005,20(5):258-261
目的 比较2 0 0 1年、2 0 0 2年和2 0 0 3年武汉市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揭示武汉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问题,以采取措施保证疫情报告及时而准确,为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汇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疫情资料,对重点传染病作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甲、乙类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 10 .4 1/10万,2 0 0 2年最低(198.31/10万) ,2 0 0 3年最高(2 34.78/10万)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 0 0 3年新增病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结论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础工作,及时、准确、规范的疫情报告是做好传染病防制工作和控制突发疫情的关键,也是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研究流行规律的重要依据。2 0 0 3年武汉市疫情报告基本实现网络直报,2 0 0 4年要求法定报告传染病登记报告率达到95 %以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保证疫情报告的准确、及时,为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巩义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曹韶丽  康定现 《疾病监测》2005,20(5):241-244
目的 了解巩义市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1994~2 0 0 3年乙肝疫情资料。结果 1994~2 0 0 3年10间,巩义市乙肝发病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175 .0 0 / 10万,2 0 0 3年发病率维持在79.87/ 10万,近10年发病率居全市各类传染病发病首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5 5 % ,HBV感染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今后要开展和加强乙肝监测,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特别是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提倡集中接种,加强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重视安全注射,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开展健康宣传教育,以有效控制乙肝流行。  相似文献   

13.
徐伟  马建新  韩庆华 《疾病监测》2009,24(8):583-584
目的探讨北京市朝阳区2004-2008年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流行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方法对5年上报的菌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08年朝阳区共报告菌痢病例39 545例,死亡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8.02/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5/10万。结论2004-2007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2008年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泰安市甲型肝炎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淑芳  王秀 《疾病监测》2005,20(5):238-241
目的 分析泰安市1990~2 0 0 3年甲型肝炎流行特征。方法 对14年中泰安市医院报告的甲型肝炎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泰安市甲型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5年以来甲肝发病大幅度下降,2 0 0 3年发病率较1990年减少96 .13% ,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1.6 3/ 10万;9~11月为发病高峰,但1995年以来,高峰不明显;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 9∶1;3~15岁散居儿童和中小学生发病最高,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 3.17%、2 1.94 % ,但近年2 0岁以上人群发病有明显增高趋势。结论 对适宜人群进行甲肝疫苗接种,把住病从口入关,是减少发病、控制暴发与流行的重要措施;同时应重视对2 0岁以上人群适时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全人群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05-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居民近5年主要死因构成、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疾病谱的变化,评价人口健康水平,为制定今后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采用DeathReg 2005统计软件对2005-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5年东城区居民死亡构成前3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中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死亡率为43.10/10万,其次是肝癌16.54/10万;减寿率最高的是恶性肿瘤为8.01‰。2005-2009年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率与1995-1999年比较呈下降趋势,而恶性肿瘤死亡率则呈上升趋势。结论北京市东城区居民以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其中肺癌的死亡率和减寿率均居首位。  相似文献   

16.
胡蝶 《疾病监测》2009,24(9):687-689
目的分析西安市灞桥区病毒性甲型肝炎(甲肝)动态变化趋势、流行和影响因素。方法对来自1990-2006年疫情资料做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7年报告甲肝2146例,占病毒性肝炎18.29%(P<0.001); 1990-1992年发病率波动在72.4/10万~94.7/10万(均数84.2/10万),1993-1999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发病率波动在10.5/10万~45.3/10万之间(均数34.82/10万),2000-2006年发病率维持在2.1/10万~15.1/10万之间(均数6.79/10万),游程检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 =14,P<0.01),与全国发病率相比呈高度正相关(rs=0.88623,P<0.01)。17年可见间隔4~5年的4个周期(P<0.01),不同年代季节、年龄(0~、20~、30~、40~岁)、性比、职业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发病已属低流行,学校和托幼机构仍是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1979~200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邱波  苏航 《疾病监测》2005,20(12):635-639
目的掌握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指导防治工作。方法对1979~2004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79~2004年,青岛市出血热疫区由小到大,由南向北不断扩散蔓延,年发病率波动在0.20/10万~33.34/10万之间,平均为7.39/10万,病死率为5.16%。1983~1987年、1998~2000年出现流行高峰,高峰年份分别为1986和1999年。1986年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3.34/10万和4.74%,1999年分别为14.28/10万和1.80%。郊区五市和黄岛区发病、死亡分别占发病和死亡总数的98.57%和95.67%。黄岛、胶南、胶州、平度和即墨年均发病率分别为35.24/10万、18.90/10万、13.58/10万、9.87/10万和6.62/10万。冬季高峰一般从10月份开始,11或12月份达最高,次年1月下降;春季高峰不明显。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2岁,最大85岁,20~60岁年龄组占78.41%,农民占83.06%,男性为女性的2.53倍。黑线姬鼠、褐家鼠分别是野外和居民区的优势种,荧光抗体检测发现黑线姬鼠、大仓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和小家鼠带毒,居民区和野外均以褐家习带毒率最高。结论 青岛市部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仍然较高,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8.
蓬莱市1990~2004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慧  于立明  孙爱民 《疾病监测》2005,20(10):535-537
目的了解蓬莱市猩红热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找出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按照不同的年份、年龄、性别和城乡分布对蓬莱市1990~2004年的133例猩红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0~2004年蓬莱市猩红热发病率有三个高峰,分别是1993年的7.74/10万、1996年的4.51/10万和1999年的4.5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市直和大辛店、北沟、南王三个乡镇;7~15岁为蓬莱市猩红热高发年龄组。结论猩红热在蓬莱市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平均3~5年。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应在流行前,尤其是冬春两季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告我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螺旋体(梅毒)的疾病负担和20年间的发病数及发病率。 方法 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主要指标包括3种性传播疾病(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的发病数和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L)、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D)。同时,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计算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的YLL率、YLD率和DALY率,并分性别和年龄计算1990-2010年的变化幅度,描述疾病负担指标20年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中国1990年3种性传播疾病(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的发病数、标化发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DALY、标化DALY率、YLL、标化YLL率、YLD和标化YLD率分别为10 291 090例、7042.486/10万、17 938例、1.281/10万、152.292万人年、98.725年/10万、126.015万人年、74.655年/10万、26.277万人年和24.071年/10万。与其相比,2010年除发病数以及YLD略有增加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分别为10 359 147例、6099.137/10万、2429例、0.182/10万、44.836万人年、33.823年/10万、16.856万人年、12.377年/10万、27.980万人年和21.447年/10万。2010年与1990年相比,4个年龄组中淋球菌感染发病数呈上升趋势。5~14岁少年儿童和15~49岁中青年组性传播衣原体发病数下降,而50~69岁中老年组和70岁及以上老年组发病数上升。从发病率来看,除5~14岁少年儿童性传播衣原体发病率略有上升外,其他各组均有下降。除5~14组以外,其他各年龄组中梅毒发病数在1990-2010年间均呈上升趋势,标化发病率在1990-2010年间均呈现下降趋势。5岁幼儿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梅毒死亡数最大。 结论 1990-2010年,中国人群感染淋球菌、性传播衣原体、梅毒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按性别、不同年龄组的疾病负担更能准确地反映不同人群性传播疾病造成的影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并为其他研究提供更加详细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杭州市4种慢性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金达丰  刘庆敏  郭红刚 《疾病监测》2007,22(10):690-691
目的 了解杭州市慢性病发病现状,为4种慢性病(恶性肿瘤、腩卒中、糖尿病和冠心病)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杭州市2006年慢性病年报统计资料,对慢性病发病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6年杭州市4种慢性病发病率为528.76/10万,标化发病率为347.25/10万,男性4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74.37/10万,标化率为365.23/10万,女性发病率为481.21/10万,标化率为325.38/10万,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老年人发病最高,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是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