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AD)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液经血管内膜破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本病起病急骤,变化快、症状复杂、病死率高,极易造成误诊。笔者复习国内文献发表的主动脉夹层误诊101例及本院误诊11例,共112例,分析误诊原因,加深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识别能力,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8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8例误诊原因分析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白艳梅,刘晓方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血管疾病,并非十分罕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于误诊。我院近几年收治本病12例,误诊8例,其中院外误诊6例,院内误诊2例,现就其误诊原因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方法 对郑州市中心医院1999年以来的1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误诊的原因。结果 11例患者中首诊确诊3例,误诊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心衰1例,肠梗阻1例,呼吸系统疾病1例,脑血管病1例。结论 主动脉夹层误诊率高,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注意鉴别诊断,以期发现早期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6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及误诊诊断.结果 4例死亡,1例出院,1例转院后治疗出院.结论 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症状多样复杂,易造成误诊,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认识及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3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学良 《四川医学》2004,25(1):120-120
目的 通过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情况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我院1994~2003年期间1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首诊误诊的1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对临床表现、确诊方法、误诊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分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脑血管病变、多发性大动脉炎、急腹症、胰腺炎、胆结石、胆道感染、急性肾功衰等,总误诊率72.2%。结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复杂,误诊率高,预后差。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崔云峰 《吉林医学》2010,31(21):3513-35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与误诊过程。结果:5例治疗出院,2例死亡,5例转到上级医院救治,结果不详。结论:由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症状多样复杂易造成误诊,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认识及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解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病死率高。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既不常见也不罕见的疾病,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3例,均曾误诊,特报告如下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早期误诊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误诊的原因。方法:1998年1月~2007年12月,对12例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复杂,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心脏彩超、CT及MRI三种检查技术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误诊的原因.方法:以2005年1月~2010年6月对7例主动脉夹层误诊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误治.高血压是导致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常见原因.心脏彩超、CT及MRI三种检查技术有助于快速诊断的方法.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与夹层撕裂的动态过程及夹层破口的部位有一定联系,主动脉夹层的形成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方法 以超声心动图、X线、CT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 14例被误诊的主动脉夹层。结果  14例主动脉夹层分离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胆囊炎、风心病、大动脉炎、胸膜炎 ,但经上述方法检查后确诊。结论 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X线诊断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夹层分离敏感性较高 ,可初步判断夹层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36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治,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诊误诊21例,CT确诊率95.8%。伴高血压者29例,内科治疗33例,治愈27例,死亡5例。结论 主动脉夹层与高血压明显相关,误诊率高,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表现,最后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主动脉夹层17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原因,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我院1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误诊原因及确诊方法.结果:本组病例误诊率为40.5%,死亡7例,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4例,植入覆膜支架1例,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出院5例.结论:主动脉夹层症状表现复杂,误诊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许俊萍 《中原医刊》2006,33(24):92-9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急诊诊断,降低对其误诊率。方法分析26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辅助检查结果。结果26例主动脉夹层初诊误诊6例(占23%)。临床表现各异,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主动脉夹层系一少见疾病,且急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均是造成误诊的原因。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应重视高危人群,熟悉临床特征,善于选择辅助检查,提高急诊医师对AD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正确诊断和误诊原因,以期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减少病死率。方法:对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症状、体征分析及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及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首发症状为典型胸、腹疼浦22例,仅占61.1%,本研究早期误诊率为47.2%。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易误诊为冠心病。胸部X线可作为初步筛选手段。超声心动图、螺旋CT、核磁共振检查可提供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可靠依据,MRI是目前非创伤性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指标。结论:应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早期识别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减少误诊率,及时正确诊治,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程卫方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4):148-149
目的 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 对2004年5月-2006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误诊为急腹症者2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者2例;大动脉炎者1例;腹痛原因待查者1例;发热原因待查者1例。结论 对不明原因的胸腹痛伴血液动力学改变,无论有无高血压病史均应考虑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应在严密监护下尽早行相关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瘤是血液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该血肿沿主动脉壁延伸使之剥离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工作中较少见,极易误诊。我院1997~2002年共收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17例,其中误诊7例,误诊率达41.2%。现将有关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牛伟东  韩锋 《中外医疗》2013,32(3):62+64-62,64
主动脉夹层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病之一。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临床发病率低易误诊,该院内科收治主动脉夹层误诊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加深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的认识,降低其误诊和病死率。方法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病情转归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误诊7例,手术5例,介入治疗8例,保守治疗2例,术前死亡4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主动脉增强CT检查是确诊主动脉夹层主要手段;控制血压和心率是药物治疗的首要问题,根据夹层分型和高危因素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tric dissection AD)的诊断问题。方法:对我院2000~2002年收治的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高血压病史11例,占73.7%;有典型疼痛的13例,疼痛不明显者2例;急性12倒,慢性3例;确诊10例,误诊5例,死亡3例,死亡率占20%。结论: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主要病因,主动脉夹层症状多变、复杂、易误诊为心肌梗死、心绞痛及急腹症,确诊主要依赖胸片、超声心动图(TTE)、CT及MRI。  相似文献   

20.
施德毅  陈永东 《广西医学》2009,31(9):1324-132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例主动脉夹层中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误诊率51.2%,平均误诊时间(28±9)h,误诊为心绞痛10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急性左心衰2例,胸腔积液1例,主动脉关闭不全并心包积液1例,慢性胃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胰腺炎1例,脊柱肿瘤并截瘫1例。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误诊率高,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超声心动图、CT、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