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对37例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A组),28例诊断为特发性房颤(B组)及45例心房扩大并阵发性房颤(C组)的患者行常规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描记,测量并对比分析三组间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三组间Pmax及Pd依次为C组〉B组〉A组(组间比较P值均〈0.05)。结论:Pmax及Pd是特发性房颤及心房扩大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生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研究阵发性房颤(PAF)病人的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研究Pd、Pmax及LAD对PAF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和测量64例PAF病人(观察组)的Pd、Pmax及LAD。并与60名健康者(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Pmin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AF组LAD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Pmax≥110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4.3%,特异性为83.9%,阳性预测值为81.4%;Pd≥40ms时,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7.8%;当联合Pmax≥110ms与Pd≥40ms时,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7%,阳性预测值为89%。结论 Pd、Pmax及LAD与PAF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与P波最大时间(Pmax)、P波离散度(Pd)的关系。方法观察3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25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max、Pd。结果两组Pmax(123.99±3.61ms、110.37±2.58ms)、Pd(45.82±2.93ms、29.13±3.57ms)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max≥120ms和Pd≥40ms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分别为92%和96%,特异性分别为91%和95%。结论Pmax延长和Pd增加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及P波最大时限 (Pmax)与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及房性心律失常 (AR ,含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或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伴或不伴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 32例PAF(PAF组 )及 36例AR(AR组 )患者Pd、Pmax ,并与 32例正常人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PAF组及AR组Pd及Pmax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0 1) ,Pd≥ 4 0ms、Pmax≥ 10 0ms及Pd≥ 4 0ms+Pmax≥ 110ms时 ,PAF组阳性率分别为 84 .4 %、87.5 %、78.1% ,AR组阳性率分别为 83.3%、86 .1%、77.8% ,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 2 0 .0 %、2 5 .7%、14 .3% ,PAF组及AR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Pd +Pmax比Pd或Pmax对预测PAF及AR有更高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论 :Pd及Pmax是预测PAF及AR的可靠电生理指标 ,Pd和Pmax联合 ,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胡钦  毛国顺  祝匡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1625-1627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与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关系。方法:测量57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Ⅰ组)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的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单纯高血压组(Ⅱ组)55例比较。检测阵发性房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结果:PmaxⅠ组显著高于Ⅱ组[(121.5±16.3)msvs(107.3±10.3)ms,P<0.05];PdⅠ组显著高于Ⅱ组(45.3±12.7)msvs(24.7±10.5)ms,P<0.05);两组间Pmin、LAD、LVEF差异无显著性。Pmax>100ms预测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0.0/;Pd≥40ms预测的敏感性为86.0/,特异性为75.9/;Pmax>100ms Pd≥40ms的敏感性为78.5/,特异性为88.9/。结论:P波离散度是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波时限及离散度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确诊65例患者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记录(纸速50mm/s),4次/月,记录的心电图取基线平稳,图形清晰的心动周期进行采样测量,12导联P波宽度测量后,取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两者的差为P波离散度(Pd)(即Pd=Pmax-Pmin)。以Pmax≥110ms、Pd〉t40ms为阳性标准,随访1年,并对所有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P波离散度(Pd)和P~明显增大(P〈0.01),当患者心电图Pmax≥110ms时,其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心房颤动的灵敏度最高,但特异性却不如Pdt〉40ms及(Pmax≥110ms)+(Pdt〉40ms),而且阳性预测值也明显低于后两者。其中以(Pmax≥110ms)联合(Pd≥40ms)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最高。另外患者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x联合Pd在CHF患者中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联合利用这两项指标来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那些未被体表心电图证实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方式下心房激动时间的变化。方法双腔永久起搏器(DDD)安置术中,心房电极安置于右心耳42例,房间隔电极2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计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相(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max:(138±23)msvs(127±16)ms,Pd:(19.4±9.0)msvs(13.5±7.3)ms];均P<0.05)。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少[Pmax:(122±12)msvs(133±17)ms,Pd:(11.1±6.6)msvs(15.5±8.0)ms,均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方式相反于右心耳起搏方式,心房电活动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阵发性心房颤动与P波离散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图最大 P波时限 (Pmax)、P波离散度 (Pd)预报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价值。方法采用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 6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 3 0例健康对照组的 Pmax、Pd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的 Pmax、P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Pmax、Pd(P<0 .0 1)。两组左心房内径 (LAD)分别为 (3 4.63± 5 .0 8) mm,(3 3 .47± 4.89) mm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以 Pmax≥12 0 ms预报房颤发生的敏感性为 82 .3 % ,特异性 86.7% ,准确性 83 .7% ;Pd≥ 40 ms预报房颤的敏感性为 91.9% ,特异性 90 .0 % ,准确性 91.3 %。 Pmax≥ 12 0 ms与 Pd≥ 40 ms联合预报的敏感性为 79.0 % ,特异性 96.7% ,准确性 84.8%。结论 Pmax、Pd是预报阵发性房颤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陆军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8):756-757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和最大时限(Pmax)测定对阵发性房颤(PAF)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PAF患者(PAF组)和50例无PAF病史的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2组均采用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分析2组Pd、Pmax、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PAF组的Pd、Pmax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2组的LAD、LVEF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以Pd≥40 ms及Pmax≥110 ms作为阳性标准,Pd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方面均高于Pmax,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有提高趋势.结论 Pd、Pmax都可作为PAF的预测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更为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离散度(Pd)与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为A组,扩张型心肌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者26例为B组。采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定Pmax与最小时限(Pmin),计算Pd(Pd=Pmax-Pmin),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Pd为( 48. 4±13. 8 )ms,Pmax为(122. 8±13. 7)ms,Pmin为( 76. 2±12. 6 )ms,与B组Pd(30. 6±10. 2)ms、Pmax(110. 2±10. 4)ms、Pmin(80. 8±11. 5)ms相比明显延长(P<0. 01)。A组左心房内径(41. 4±5. 6)mm,B组(40. 2±6. 2 )mm,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 05 )。预测心房颤动,取P波时限≥12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灵敏度分别为86%、90%、73%;特异度分别为80%、85%、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87%、88%。结论 Pd增加和P波宽度延长,可预测扩张型心肌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黄琪  翟茜  刘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304-6306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42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分为两组各210例,Ⅰ组为并发PAF患者(疾病组),Ⅱ组为无PAF患者(对照组).将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Pd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Pmax:Ⅰ组显著高于Ⅱ组[(118.24±11.04)ms比(105±9.6)ms,P<0.05];Pd:Ⅰ组显著高于Ⅱ组[(48.02±10.29)ms比(34.82±8.66)ms,P<0.05].结论:Pmax及Pd可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PAF发生的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替米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住院期间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共261例,采用替米沙坦干预,小剂量组予20~40 mg/d,大剂量组予60~80 mg/d,观察不同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Pd、Pmax的变化及住院期间Af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小剂量治疗组相比,大剂量治疗组患者Pmax、Pd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较治疗前Pmax及P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小剂量治疗组中,治疗后Pmax及Pd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住院期间AF的发生比例较小剂量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替米沙坦较小剂量替米沙坦能更明显减小Pd及Pmax,同时减少住院期间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4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将104例伴有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 )、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波离散度=Pmax -Pmin),比较两组心电图和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指标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波离散度分别为(45.3±10.8)m s、(30.7±11.0)m s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Pmax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max值,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LVMI值为(152.4±14.9)g/m2,与对照组(101.1±9.2)g/m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P波离散度、Pmax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其可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提供关键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桐梅  李中华 《临床荟萃》2012,27(8):657-659,663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及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d)的影响.方法 选择EH并PAF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缬沙坦+美托洛尔)37例和对照组(氨氯地平+美托洛尔)35例,观察两组治疗12个月后血压、Pmax、Pd、LADd及心房颤动复律后3、6、12个月内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血压、Pmax、Pd、LA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血压、Pmax、Pd、LADd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的Pmax、Pd、LAD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Pmax(113.4±8.3)ms vs (121.7±8.4) ms、Pd(40.6±7.3) ms vs (44.2±6.9) ms、LADd(33.5±1.4) mm vs (35.8±1.5) ms(P<0.05或<0.01).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的例数在6、12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26,P>0.05).结论 缬沙坦用于EH并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可减小Pmax、Pd、LADd,同时可部分预防房颤的发生,其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左心房改变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将160例患者分为三组,持续性房颤患者54例为A组,阵发性房颤患者52例为B组,仅有心电图P波增宽的患者54例为C组.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观察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isp),并分析与房颤发生的关系.结果 患者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max增宽,Pdisp大者房颤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内径大者房颤发生率高,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内径更大(P<0.01).结论 左心房扩大、Pmax增宽、Pdisp增大与房颤的发生以及持续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胺碘酮复律前后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探讨Pmax、Pd对AF胺碘酮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45例阵发性AF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计算Pd,观察6个月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组Pd差异。按AF是否复发分为AF复发组与AF未复发组,观察测量两组的Pmax和Pd,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计算Pd,观察6个月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组Pd差异。结果心房颤动复发组Pd较未复发组Pd明显延长(39±11)VS(27±13)(P〈0.01)。Pd≥40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Pd〈40组明显为高(68%VS45%,P〈0.01)。结论 Pd延长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78例初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式为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测量术前体表心电图各导联的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术后随访32.9±4.8个月,有效组64例,复发组14例。复发组术前的P波离散度(46.2±11.8ms)较有效组(37.4±14.2ms)大(P〈0.05)。若以40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59%。其他的临床及心电图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渡离散度对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90例。依据患者是否伴阵发性房颤分为两组。不伴阵发性房颤 (A组 ) 6 0例 ,伴阵发性房颤 (B组 ) 30例 ,均接受PBMV术 ,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3个月P波最大时限 (Pmax)和P波离散度 (Pd)。结果 术前B组患者Pmax及Pd显著高于A组 (P <0 .0 1) ,术后 3个月B组患者Pmax及Pd较术前显著减低 (P <0 .0 1)。结论 Pmax及Pd可预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伴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PBMV术可改善心房电传导。降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max及Pd。  相似文献   

19.
赵国忠  陈晨  冯小兰  林蔚  瞿龙 《华西医学》2009,(6):1445-144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PAF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48例阵发性AF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ARB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RB治疗3个月后最宽P波、P波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40 ms的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ARB能减轻PAF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减少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