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0年代初用HBsAg检测筛选献血员以来,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下降了50%,但仍有2%~15%左右发生输血后肝炎,其中70%~90%为非甲非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是类似黄病毒科的带包膜的核糖核酸病毒。1988年WHO将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p)]。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HC)过去常称NANB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和血制品,自从广泛采用有效的乙型肝炎检测手段筛选献血员,以及乙肝疫苗普及应用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输血后肝炎已大为减少,许多输血后肝炎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有关。在我国,由HCV引起的输血后肝炎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HCV感染后急性期症状轻,  相似文献   

3.
曾经认为应用浓缩冷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与发生输血后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密切相关(100%),并发现血友病患者C 型肝炎抗体(抗C型肝炎病毒,抗-HCV)发生率为59~78%。作者采用精确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比研究了抗-HCV 与临床NANBH 两者之间的关系。A 组(NANBH)组:28例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6/28例过去未接受过血液制品,22/28例接受过  相似文献   

4.
某市无偿献血者HBsAg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我国属HBV感染高发区,据报道我国HBsAg流行率为9.75%,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输注受HBV感染的血液制品会发生输血后肝炎,为避免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应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为了解无偿献血者HBV感染情况,笔者对2004~2009年钦州市无偿献血者HBV的血液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献血员中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工作,大大降低了乙型肝炎经输血感染的机率。但 HBsAg 的检出率仅有50%左右,且有报道 HBsAg 阴性的血液有时也可以引起输血后肝炎,所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的检测可弥补这一不足。因此抗—HBc是否也应该作为献血员必要的筛选项目,我们就1982年选择本院职工和来我室要求检查的健康人  相似文献   

6.
<正>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壳,从血液中查出 HBsAg是人体感染 HBV 的重要标志。我国健康人群中 HBsAg 携带率较高,用 RPHA 漏检的HBsAg 阳性血及血液制品误给人输注后,受血者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每年超过20万人。我国卫生部已于1988年发出通知,为了减少和杜绝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必须采用灵敏度高的  相似文献   

7.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分布,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是世界性公共卫生疾病之一。我国在2006年开展的大型全国HBV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携带者约有9 300万例,占总人数的7.18%,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入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流行区。自实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计划,急慢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肝癌发病率明显下降。然而,乙型肝炎疫苗突破性感染却持续被发现。变异的HBV抗原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迅速,病毒性肝炎分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戊型(HE)。1955年Biumberg首先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后来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之后又发现了乙肝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及他们相应的抗体,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e抗体(抗-HBe)。将δ因子感染的急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定名为丁型肝炎,δ因子-病毒定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DV),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被确认为由两种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70年代中期,Prince和Feinstone等从输血后肝炎(PTH)患者中发现一种既不属于乙型肝炎(HB)又不属于甲型肝炎(HA),而且没有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感染证据的病毒性肝炎,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已对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定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以下简称HNANB)。据已有资料表明,HNANB比过去有增加的趋势,在输血后肝炎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它几乎占现有病毒性肝炎患者的1/3~1/2,占输血后肝炎的90%左右。乙型肝炎仅占输血后肝炎的5~10%。CMV和EBV引起的很少。由HA病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已基本查明,所谓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实际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非经肠传播的,主要经输血或输血液制品,叫做输血后丙型肝炎,或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又叫血源性NANBH,另一种为经肠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也叫水源性NANBH,这两种肝炎于1989年9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NANBH和经血  相似文献   

11.
一、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存在及其研究过程 1975年前后即有人推测有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型肝炎)存在。HBsAg检测方法确定后,人们用此法筛选献血员,以期不输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血液使不再发生输血后肝炎,但实际上输血后肝炎从20%降至10%后却不再下降。因此有人推测尚有经输血传播的非乙型肝炎病毒存在,并命名为丙型肝炎,但当时认为此型病毒不只是一种,因此命名为非甲非乙(NANB)型。其后又证实此种肝炎不只存在于输血后肝炎中,而且于散发性肝炎中也很多。最近日本无乙型  相似文献   

12.
丁型肝炎又名δ肝炎,英文缩写HD,其病原为丁型肝炎病毒(HDV),它是继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之后,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现的又一新的病毒。HDV感染呈全球性,我国已有八个省、市报告有了型肝炎流行。本文就丁型肝炎及其免疫学诊断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隐匿性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文献称为隐匿性(occult)或沉默性(silent)、潜在性(latent)HBV感染,是指血清HBsAg阴性,而在肝组织中有HBsAg或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临床工作中有部分病因不明的肝炎实际是隐匿性乙型肝炎。我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12例诊断为不明原因肝炎的病例,后经肝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回顾性诊断为隐匿性乙型肝炎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客观评价乙肝病毒基因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HBV感染后,在临床方面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暴发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多种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性疾病之一,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占全国人口的7.18%.HBV 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原因.目前,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应用重组干扰素α和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酸类似物,但是其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PD)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与血液透析(H D)相比,有其优点,尤其是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危险性.近年来,由于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献血时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以及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的隔离,透析患者HBV感染率已经显著下降,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 rus,HCV)感染因而成为透析患者感染的一种主要肝炎类型.目前腹膜透析患者HCV感染已经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就腹膜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对肝脏病变和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我院340例乙型肝炎患者TTVDNA进行检测,并同期检测乙型肝炎相关病毒学指标和HBVDNA载量。结果:49例患者TTVDNA呈阳性,分别为急性肝炎3例、慢性肝炎29例、重型肝炎5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TTV重叠感染组和单纯HBV感染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HBVDNA载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TV可在急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等患者中检出,并加重其肝脏的病变,但不能影响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8.
<正> 经血液传播的肝炎主要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建立于1989年。在此之前,对当时被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无特异性的检测手段。曾有研究,谷丙转氨酶(GPT)和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抗体(抗-HBc)阳性血液的输入,与受血者输血后肝炎(PTH)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GPT和抗-HBc曾一度被作为NANBH的替代  相似文献   

19.
临泉县个体献血者与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输血后肝炎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占90%以上。为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防止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尤为重要的是对献血者进行必不可少的HBsAg、抗-HCV筛查。笔者对本站的6499名不同类型的献血者HB-sAg、抗-HCV的阳性结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炜  王芳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6):497-499
通过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有部分输血后不明原因的肝炎发生。1995年分离出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和1997年分离出的输血传播病毒(TTV)一度被认为与输血后非甲非戊型肝炎发生有关,但随后的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GV和TTV感染,其致病性值得怀疑。2000年,意大利学者Primi等[1]从1例静脉吸毒者的HIV阳性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可经输血传播病毒———SEN病毒(SENV)。SENV一经发现即被各国学者所重视,有关SENV的基因结构、检测方法、流行病学与肝炎的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