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亲磊  陈洋  李建军 《海南医学》2010,21(12):11-12,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扫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病灶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6例,回肠2例和直肠2例。其中18例为恶性,7例为交界性,3例为良性。CT扫描表现特征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且较密实,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尤以门脉期强化明显;肿块内坏死囊变者其实体部分强化,亦以门脉期强化明显。方法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检查的影像特征以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来源于小肠5例,小肠网膜3例,胃3例。9例恶性CT平扫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肿块内可见坏死、液化及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坏死、液化、囊变区未见强化。9例恶性肿块直径>5cm,本组病例中最大个直径约18.3cm。2例良性肿块直径均<3.2cm,均匀强化,边界清楚。结论:螺旋CT检查明显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明确肿瘤是否腹腔内组织器官或腹膜后转移及治疗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瘤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多数延迟强化,邻近胃壁正常。20例胃间质瘤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6例;肿块最大径〉5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向腔内外生长,浸润周围组织多见于恶性间质瘤。结论 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良恶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0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小肠9例,结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平扫: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密度均匀;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心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或呈高、等、低混杂密度。增强:轻度均匀强化,不均匀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明显强化。30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轻度均匀强化;恶性23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部分边缘见分叶状,22例肿块有坏死,其中4例见钙化,3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8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也很有价值,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及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最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和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26例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气钡双重造影及CT扫描,总结其气钡双重造影及CT影像特点。结果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表现为消化道腔偏心性狭窄、腔内充盈缺损、龛影,局部黏膜破坏中断、平坦或消失,瘤周黏膜不规则聚集,小肠腔狭窄和胃肠道外压性改变;CT图像特点表现为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的肿块影,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心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及钙化等。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不均匀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对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和管壁功能性改变及管腔狭窄、胃肠道受压推移等具有优势,而C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的形态大小、内部密度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影像信息,对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气钡双重造影和CT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胃肠间质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提高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影像检查,并经于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结果31例胃肠间质瘤中起源于食管2例,胃22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3例,肝胃间隙1例,后腹膜1例。其中良性5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18例。X线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或肠腔被压迫变窄,局部粘膜腱平,少数可见粘膜破坏,蠕动消失。CT表现为肠腔内、腔外或跨腔内外生长的肿块,多呈圆形、类圆形或哑铃状,邻近肠壁无增厚,部分瘤体内可见气体影,平扫肿块呈均匀等密度5例;边缘呈等密度,中央呈低密度区26例,增强后CT表现为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性进一步强化,少数病例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消化道胃肠问质癌最常用的方法,而螺旋CT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方法,尤其是多排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有明显的优势,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后处理技术的应刚明显提高了胃肠问质瘤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尹俊  欧阳晓明  欧阳清春 《吉林医学》2011,32(22):4524-4525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1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体6例,胃底5例;7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肿块直径<5 cm 5例,5~10 cm 5例,>10 cm 1例;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CT平扫为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块轻中度至明显强化或其内有不增强的坏死液化区。结论:C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谢敏  裴莉敏 《现代医学》2012,40(5):576-57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经过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16层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例胃间质瘤向腔外生长者3例,向腔内生长者6例,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者3例;肿瘤多垂直胃壁生长且境界清晰或较清晰.6例良性肿瘤直径多小于5 cm并多向腔内生长,增强扫描多为轻、中度强化;6例恶性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多向腔外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增强扫描多为中度、明显强化.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有重要诊断价值,不典型病例仍需依靠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G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8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系膜1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内2例,腔外12例,腔内外混合生长4例。CT和MRI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3例部分肿块可见包膜,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依赖这些征象尚不能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一定提示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胃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病变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3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其内可出现坏死、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13例胃间质瘤中8例良性,5例恶性。结论 CT在胃间质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腔外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Ji JS  Zhang SZ  Lu CY  Su JL  Wang ZF  Zhao ZW  Xu M  H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8):560-564
目的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胃间质瘤共33例,对其中的17例腔外型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对17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2%和82.4%,其表现特征为:(1)与胃壁相连的腔外直径大于5cm分叶状肿块具有“钻角”征象者13例。(2)肿块密度不均,15例动态3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减退。(3)腔内肿块边缘有大小不一龛影者11例,腔外肿块边界不清,邻近结构侵犯者9例。(4)肿块与胃壁宽基相接或不可完全分割区。(5)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是恶性间质瘤的征象。结论在综合临床表现与主要CT征象的基础上,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应用,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20例GIST 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行胃肠道钡餐造影,10例行CT检查并1例同时行MRI检查、3例行DSA检查.结果 (1)胃肠钡餐X 线示:1例食道中下段弧形压迹,边缘呈虫蚀状,正常粘膜推压移位.4例胃体呈类圆形充盈缺损,粘膜撑开、展平,浅表溃疡形成,局部胃壁尚柔软;2例胃窦肿瘤呈不规则充盈缺损及腔外钡斑,粘膜破坏.1例仅见外压性改变(2)CT显示:5 例胃内及小肠肿瘤向腔内外生长,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呈中度或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发生于小肠的可见小肠推移.部分肿块内见不规则钙化斑(3)MRI及DSA显示:1例胃内肿瘤于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显著2 例空肠、1 例末端回肠肿瘤呈圆形染色灶,边界清楚,对比剂弥散延迟,并见粗大引流静脉.结论 钡餐造影和CT 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DSA对于GIST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最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厚明  王小英  向华 《中外医疗》2011,30(7):171-17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 16例肿瘤中发生于胃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14例为外生性生长,2例向腔内外生性生长。恶性11例,良性5例。恶性者密度不均,肿块较大则可伴有液化坏死,增强实质部分可有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良性者密度均匀,增强呈轻度至中度较均匀强化。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