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为了分析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分析导管异位与置管方式、置管静脉以及患者体位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90例PICC置管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包括7例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和2例头静脉置管患者。分析结果显示置管血管、置管方式、患者体位、护理人员置管熟练程度以及患者本身的治疗依从性均与导管异位具有密切关系。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建议借助B超等进行探查,采用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置管和维护,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置管的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均有助于降低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在导管异位发生后可以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同时配合呼吸运动等对异位进行及时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置管异位的相关因素及纠正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脑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168例PICC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置管异位的例数和异位部位,分析不同异位部位的原因和纠正方法。结果 168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5例置管异位,占总例数的14.88%,异位部位有颈内静脉(44.00%)、锁骨下静脉(16.00%)、右心房(16.00%)、腋静脉(12.00%)、胸部静脉(8.00%)和1例面静脉异位(4.00%)。针对不同异位部位分别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并予胸片检查复位情况,均复位成功。结论 PICC置管异位是难以避免的,通过针对不同部位的异位予相应的纠正方法可提高复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郭淼  梁薇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35-1536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5年12月~2009年2月200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14例,发生率7%,其原因主要与穿刺静脉的选择、测量留置长度及体位摆放等有关.结论:护士在置管时应正确评估留置长度,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摆放正确体位,能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发生异位后应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张敬慧  李波  王敏  杨平  王海云 《中外医疗》2010,29(31):43-44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导管异位的原因及纠正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6例PICC置管后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给予适当的体位、推注冰盐水等方法纠正异位。结果 16例病人中,异位拔出导管15~20cm后一次回纳成功13例,成功率81.2%,2例2次回纳成功,1例回纳失败,改由对侧穿刺,成功置于上腔静脉。结论 PICC置管异位后的纠正应注意异位的血管长度,实施纠正的体位,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静脉炎发生,确保病人置管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ICC置管过程中改良偏头法配合胸式深呼吸对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科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84例,根据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92例。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在置PICC导管时,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位置后,分别予"偏头法"及改良偏头法配合胸式深呼吸进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颈内导管异位率情况。结果对照组有12例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实验组有1例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实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改良偏头法配合胸式深呼吸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降低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症状及防范对策.方法 对2007年12月-2010年8月396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 其中38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53,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等.38例导管异位患者37 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为97%.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 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体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在静脉治疗专科置管的270例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90例。分别为A组平卧位、B组半卧位和C组坐位。分析三种体位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中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置管后原发性异位发生率。结果:C组PICC置管在置管中颈内异位率为1.11%、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为0.4次,其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方面均低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和B组在置管中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体位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后原发性异位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PICC置管明显降低置管时颈内静脉异位率,异位调整时明显减少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次数,有经验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操作不降低一次穿刺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耿红梅 《当代医学》2010,16(32):123-123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的原因、概率,提出改进对策。方法对2009年08月~2010年07月136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找出导管异位的发生与疾病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样本中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率为10.5%,其中2例异位无法纠正,导致中途拔管。结论肺癌病人PICC置管异位发生与静脉通道途径受瘤体及肿大淋巴结的压迫、上腔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有关,详细有效的术前评估对置管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在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于对侧锁骨下和腋静脉的处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行PICC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于对侧锁骨下(A组)和腋静脉(B组)的早产儿,分别采用不同的改良体位方法对异位的导管进行调整,监测调整后效果。结果:异位于对侧锁骨下静脉试验A组一次纠正成功率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于腋静脉试验B组一次纠正成功率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于对侧锁骨下和腋静脉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良体位对PICC导管异位于对侧锁骨下和腋静脉进行正位,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减少输液外渗,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1.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3):232-23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有传统置管和超声引导下置管2种方法.本观察比较了2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穿刺成功率、置管后1周及1个月发生静脉炎、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1临床资料1.1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行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140例.按照置入PICC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在调整新生儿中心静脉(PICC)置管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本院2013年11月-2018年5月收治的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11月-2016年9月收治的30例PICC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方式进行PICC置管。2016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30例PICC置管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进行PICC置管的异位纠正。观察两组患儿导管异位发生率、调整次数、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仅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观察组调整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采用不同体位脉冲式冲管可有效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提高异位导管纠正率,减少调整次数,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PICC异位病例,对年龄?性别?置管途径与导管异位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相关护理策略?结果:60岁以上与60岁以下人群PICC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置管途径的人群PICC异位率存在差异,其中左上肢与右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左上肢贵要?正中?头静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右上肢贵要?正中?头静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与PICC异位无关?结论:PICC异位与患者年龄和置管途径选择有关,而与性别无关;为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置管部位宜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多数PICC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的置管方法 . 方法 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 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 结论 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 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用以规避该情况的发生。方法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选取我院就诊的70例接受PICII置管导管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诱发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发现,发生导管异位者9例,发生率为12.9%;分析诱发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间均无显著差别(P0.05);分析各静脉间导管异位发生率,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P0.05),而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间的导管异位发生率间无显著差别(P0.05);分析乳腺癌左右侧穿刺导管异位发生率,左侧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P0.05)。结论在PICC支管时必须要严格遵循规范流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循操作指南,确保无菌操作,静脉部位优先选择贵要静脉,切实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保障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方法 重视体位配合,指示、示范并确保患者掌握体位配合方法(即下颌紧贴着胸骨转向穿刺侧肩部),无菌条件下退出导管约5-15cm,边送管边冲生理盐水,将管送至预测长度.结果 所有异位病例除1例血管畸形外,均正位成功.结论 选好血管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体位配合、边送管边冲生理盐水有利于送管及正位成功,撤不撤导丝均可正位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异位的复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176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复位处理方法。结果17例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0.8%。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在送管复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复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复合定位法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PICC外测量法与置管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复合定位法。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包括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最佳率、导管最终到位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P<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采用PICC复合定位法测量准确性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最佳率、导管最终到位率高,能够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并预防及调整PICC导管异位,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难调性PICC导管异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84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导丝调整PICC管至正常位置。结果 84例中有1例调整不到位,经静脉血管造影确认在靠近锁骨下静脉处造影剂不能正常通过而拔除PICC管,其余83例均一次复位成功,未发生置管后静脉血栓。结论巧用导引导丝在DSA引导下调整难调性PICC置管后异位安全、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两种体位在超声引导下最佳穿刺区域(ZIM)行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适合在ZIM区域穿刺的最佳体位。方法 将某院2018年6月—2019年11月80例确诊为血液病需PICC置管患者按照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全部行ZIM。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侧肢体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进行穿刺,导管到达肩部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将导管送至需要长度;观察组采用置管侧肢体举臂抱头体位进行穿刺,导管到达肩部时无需转头直接将导管送至需要长度。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颈内静脉异位及置管成功率。结果 在超声引导下PICC行ZIM区域穿刺法置管时,对照组疼痛程度得分为(8.425±0.808 )明显高于观察组(7.825±1.111),P<0.05;对照组体位不适分值为(7.288±0.996)明显高于观察组(4.2±1.072),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50%(2/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10/80),P<0.05。对照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7.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举臂抱头体位是在超声引导下ZIM区域行PICC置管时的理想穿刺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