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预后往往较差。及时发现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并进行积极有效的营养治疗,对改善心脏外科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及研究进展,综述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营养筛查方法以及围手术期常用营养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围手术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风险情况、营养支持情况进行调查探究,了解围手术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管理现状,为营养干预质量提升提供指导。 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收治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与临床资料收集分析,了解其营养风险与营养支持情况。 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684例,年龄平均(58.65±12.25)岁,体重指数正常者占60.09%,体重异常者占39.91%。从体重指数来看,营养不良风险位于前3位的临床诊断为食管癌(13.46%)、胃癌(17.09%)、肠癌(18.06%)。NRS2002平均分为(4.26±1.84)分,35.67%的患者NRS2002评分≥3分,以肠癌、胃癌、食管癌为主。266例(38.89%)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营养支持,其中肠外营养占79.70%。NRS2002评分≥3患者中71.72%接受营养支持,NRS2002评分<3患者中20.68%接受营养支持。食管癌(32.05%)、胃癌(56.96%)、肠癌(56.25%)、肝癌(29.59%)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比例较高。营养支持后患者营养指标水平高于营养支持前(P<0.05)。 结论围手术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较高,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存在积极影响。目前虽然有部分消化道癌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营养支持,但从整体来看营养支持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80岁接受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手术方式、围术期管理和治疗结果。方法 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25例高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80~91岁,平均82.6±3.0岁,其中冠心病患者17例,瓣膜病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2例。结果 高龄患者合并症多,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为不稳定心绞痛,多数有心肌梗死病史,瓣膜病变多为老年退行性变。本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房颤和心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AKI)、慢性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发生率较高。结论 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具有其自身特点,高龄不是手术禁忌,但需进行细致评估,根据个体特点选择个体化手术策略,围手术期尤其需要精细的管理,出院后适当增加随诊频率。  相似文献   

4.
周喜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500-3501
目的 评价并分析老年肝硬化病人营养状况与各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主观全面评估及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对肝硬化病人实施评估及筛查,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老年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同住院时间、Child等级、并发症及与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营养不良者及营养风险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无营养不良及无营养风险病人(P<0.05);老年组Child A及C级人数少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脂厚度、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老年肝硬化病人发生营养不良及存在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显著上升,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在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应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80岁老年肺炎患者发生营养不良、营养风险的比例,了解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比例及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99例患者分为重症肺炎组及非重症肺炎组。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体质量指数(BMI)18.5或血清白蛋白30 g/L评估为营养不良;NRS2002总分≥3分为存在营养风险;对存在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28 d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APACHEⅡ评分。结果 199例研究对象中有187例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总发生比例为94.0%,其中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发生比例分别为35.7%、58.3%。营养支持治疗28 d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与营养支持治疗前比较均升高,APACHEⅡ评分降低(P0.05)。结论 80岁老年肺炎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比例较高;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为疾病的治疗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80岁接受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手术方式、围术期管理和治疗结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接受心脏手术的25例高龄患者,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80~91(82.6±3.0)岁,其中冠心病17例、瓣膜病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2例.结果 高龄患者合并症多,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数有心肌梗死病史,瓣膜病变多为老年退行性变.本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房颤和心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AKI)、慢性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发生率较高.结论 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具有其自身特点,高龄不是手术禁忌证,但需进行细致评估,根据个体特点选择个体化手术策略,围手术期尤其需要精细的管理,出院后适当增加随诊频率.  相似文献   

7.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制定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营养风险筛查方法2002(NRS2002),是可以预测住院患者的临床结局,判断是否需要营养干预的一种有效工具,被ES—PEN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筛查的首选工具。营养风险是指与营养因素有关的出现临床并发症的风险,而不是出现营养不良的风险。通过发现患者的营养风险,可以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监测患者使用临床营养支持的效果。而目前国内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不合理性。该文旨在对NRS2002及其在国内临床护理中应用的情况等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策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策略及意义.方法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手术期肠外和肠内的营养支持比例和内容.术后1 d开始肠外和肠内营养,术后31 d停止肠外营养开始全部为肠内营养支持.指标:体质量,血清清蛋白,D-木糖吸收试验,氮平衡;移植肠功能监测用钡餐,内镜.结果经围手术期不同时期的营养支持方案,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基本正常,术后6 mo体质量达56kg.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策略(合理的比例和时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患者的恢复和肠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全肠外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66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辅以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使患者的营养状态得以改善,加速了术后的恢复,提出了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并介绍了营养治疗的方法及途径的选择。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全肠外营养支持的必要性及术后营养物质的需要和代谢问题进行探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应采用低糖、低脂原则,总热量不超过30Cal.kg^-1/d,脂肪提供的热量不超过40%为宜。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自强  高臻  夏强 《山东医药》2000,40(16):31-32
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 ,伴营养不良的发病率高达 30 %以上 ,因此围术期的营养支持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997年 7月~ 1 998年 1 2月 ,我们针对 4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治疗 本组男 32例 ,女 1 4例 ;年龄 37~72岁 ,平均 54岁 ;胃癌 30例 ,结肠癌 1 6例 ;其中 2 3例行胃窦癌根治术 ,7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1 0例行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 ,6例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1 .2 营养支持方法  1术后营养支持 :以术后第 1天开始予以肠外营养 ( PN)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入院时心脏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我院心脏外科手术的485例患者进行入院时的营养筛查,采用营养危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量表。NRS评分≥3为有营养风险组(A组),3为无营养风险组(B组)。观察项目包括:观察一般临床资料(体质量指数、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等)与营养风险的一致性情况;住院期间患者不良临床结局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和术后住院时间≥15d);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监护时间。结果:①485例手术患者术前NRS2002≥3分者64例,占13.2%。②营养风险评分与入院时的营养指标有非常好的吻合性(P0.05),如体质量指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③A组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可能性明显高于B组;A组患者的监护时间明显比B组延长。两组在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的可能性加大,并且监护时间会明显延长,因此患者术前的营养风险筛查值得医生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发生12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围手术期发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12例心脏外科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主要是抗生素、抗结核药物.主要临床表现是黄疸9例(82%),化验肝功能发现明显异常3例(18%).心脏手术前出现9例,手术后出现3例.其中2例为缩窄性心包炎,7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1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6-44mo,10例有随访应答,复查肝功能正常,无中期并发症.结论: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发生于右心功能不全、营养差的患者.对心脏手术前药物致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度过围手术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国内指南共识推荐对于围手术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需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量表分别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但PG-SGA量表筛查专业要求更高,内容复杂,耗时长,在目前医务人员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仅使用NRS 2002量表进行筛查。目的:探索NRS 2002与PG-SGA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和临床结局评估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索仅使用NRS 2002进行筛查的准确性,为临床营养筛查与评估工作规范的建立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胃肠外科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157例,采用NRS 2002和PG-SGA量表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收集人口学资料、营养相关实验室指标和术后短期临床结局资料。结果: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的术前体质指数(BMI)、淋巴细胞、前白蛋白显著低于不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P<0.05);NRS 2002与PG-SGA的相关性(r=0.728)和一致性(κ=0.460)较好,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1和0.70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胃肠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全面营养评价法(SGA)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评估。结果本组患者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有提高,其中体质量指数(BM I)、血浆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CD3+、CD4+、CD4/CD8、外周静脉血自然杀伤细胞(NKC)升高显著。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静脉营养的支持方法是胃肠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可改善患者的人体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越来越多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面临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在围术期缺血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都显著增高。有文献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2年内,5%~15%患者面临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1]。手术所引起的高凝和炎症内环境、围术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早期支架置入部位内皮化不全等原因,均易造成非心脏外科围术期缺血风险增高。相关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6.
终末期肝病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影响终末期肝病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作为和腹水、肝性脑病等同样重要的并发症进行诊治。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无针对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营养指南。为了规范终末期肝病患者临床营养诊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共同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编写了《终末期肝病临床营养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终末期肝病患者临床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营养支持治疗和随访管理作出合理决策。  相似文献   

17.
性肿瘤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数量逐年上升,老年患者居多,营养不良及贫血发生率高,但常被临床医师忽视,尚缺乏系统、规范的治疗。结直肠外科住院患者入院后24~48h内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围手术期合理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特别是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促进结直肠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及节省医疗费用,使结直肠手术患者获益。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围手术期提倡补铁治疗,有利于保护患者免疫功能和康复,减少输血及相关并发症,有利于结直肠肿瘤患者手术、康复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较常见,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多重因素相关,包括心房原有病理基质及手术操作相关的应激、炎症、缺血和交感神经激活等;高龄、男性和手术类型均与围术期新发房颤有关.围术期新发房颤不仅可导致围术期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风险升高及住院死亡率增加,而且还可导致术后远期的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以改善预后。方法应用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对80例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并对伴有营养风险的患者随机分组,进行预防性肠内营养及对照。测量患者入院时和术后1周的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差;在术后第1、3天晨采静脉血化验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IgA)。结果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75%,NRS阳性组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水平低于NRS阴性组;NRS阳性实验组术后第1、3天白蛋白及IgA水平高于NRS阳性对照组;术后第7天,NRS阳性实验组体质差小于NRS阳性对照组。结论术前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可增加NRS阳性胃癌患者的体质量指数、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提高胃肠道免疫功能、加快术后体质恢复。  相似文献   

20.
肠外营养对于肝硬化患者的围手术期康复起至关重要作用。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较差,进而影响术后恢复和手术切口愈合。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需要营养支持,特别对于术后不能经口进食的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成为维持生命的惟一能量来源。本文主要通过复习文献,总结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特点,探讨是否可通过改变肠外营养的配比来减少营养的不必要丢失,为肝硬化患者的手术康复提供基础的能量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