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体外循环冷血灌注技术在脑膜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一例人民解放军第514医院*赵国静于妍姝马力魏荣贵在国外应用体外循环冷血灌注切除脑膜肿瘤已有报道。我院对1例再次脑膜肿瘤手术的患者,实施体外循环颅脑局部冷血灌注下脑膜肿瘤切除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心脏手术中心保护的效果,将2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温血组与冷血组。温血组术中采用温血心脏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冷血采用冷血心脏停搏液间断灌注行心肌保护。检测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开放后即刻,主动脉开放后6、12、24、72小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值;术中切取心房肌肉标本,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对比评价心肌保护效果。结果术前及主动脉开放即刻两组血清cTnI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动脉开放后6、12、24、72小时温血组cTnI均显著低于冷血组,P<0.01;超微结构检测示温血组心肌纤维及线粒体损伤显著轻于冷血组。认为温血心脏停搏液微流量连灌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间断灌注。  相似文献   

3.
离心泵冷血灌注在冠状动脉旁路术中的应用(摘要)张仁尧,肖锋,刘岩,颜钧,韩薇1994年9月我们在3例冠状动脉旁路术中使用Medicus离心泵做体外循环主泵。心肌保护采用4:1冷血含钾停跳液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技术,取得较好效果。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方法对婴幼儿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评价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3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组(综合组,含温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冷血停搏液间歇灌注和终末温血灌注液复苏)、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血组),及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晶组),各10例。于心脏停跳即刻、缝合右心房切口前分别取小块右心房肌肉作光镜及电镜观察,并对线粒体、细胞核、肌纤维进行定量评估。结果:三组心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冷晶组最重,综合组最轻。心肌超微结构评分在三组之间两两比较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停搏液和冷晶体停搏液。  相似文献   

5.
低温是各种心肌保护方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低温和心脏停跳液在心肌保护中的重要性,看法不一。本文旨在评价间歇冷血冠状动脉灌注的有效性,并与不作体表降温的间歇心脏停跳液灌注进行比较。方法:12头实验犬,分为二组。冷血组6犬,用间歇冷血灌注冠状动脉;心脏停跳液组6犬,间歇用  相似文献   

6.
温、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温血间断灌注组(n=18)和冷血间断灌注组(n=18),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6小时、24小时采集动脉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二尖瓣置换患者在主动脉开放时从冠状静脉窦抽取静脉血,检测乳酸浓度.部分患者于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30分钟分别取右心房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两组各时间点血清cTnI浓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温血间断灌注组冠状静脉窦血乳酸浓度高于冷血间断灌注组(P<0.05),两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近似.结论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间断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再灌注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的价值。方法:在9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再灌注(Ⅰ组)和冷晶体灌注(Ⅱ组),每组各45例,比较其心肌保护疗效。Ⅰ组先用高钾温血停跳液(35℃)诱导心脏停跳。再用冷血低钾停跳液(4-8℃)每15-20分钟灌注1次,保持心肌低温(10℃-15℃),复跳前再用含低钾温血灌注。Ⅱ组应用4℃冷晶体停跳液灌注,每间隔20分钟灌注1次。结果:Ⅰ组心脏自动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Ⅱ组(P<0.001);术后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剂量及时间明显于Ⅱ组(P<0.05);术后低心排症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在主动脉开放30分钟后Ⅰ组的cTnT,CK-MB及MDA水平升高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采用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再灌注技术,可明显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使术后心功能恢复加快,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温血与冷血心肌保护液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0例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主动脉根部每20~30min间断顺行灌注微温血或冷血心肌保护液。主动脉阻断前、体外循环结束后6h、16h分别测血气分析、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I(cTn-I)。结果主动脉阻断前血气、CK-MB、cTn-I两组无显著差异,体外循环结束后6h、16h微温血组较冷血组各项指标低有显著差异。结论微温血较冷血心肌保护液对二尖瓣置换术者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进一步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4年12月行风湿性心脏病、双瓣膜置换术60例,其中前16例采用4℃冷晶体停跳液间断灌注行心肌保护,后其余44例采用含甲基强地松龙、FDP冷血停跳液(10℃~15℃)加温血诱导停搏、复苏早期温血再灌注技术。结果前16例心脏自动复跳率为43,75%(7/16),3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例因心肌保护不佳,复跳后不能脱机死亡。1例术后第7天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后44例心脏停跳后心肌颜色红润、质地柔软、表面无出血点,自动复跳率为95.45%(42/44),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前明显缩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减小,部分病人可以不用升压药物,无早期死亡。本组死亡率为3.33%。结论加强术前处理、改善心功能及营养状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心肌保护方法,重视巨大左房及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采用含甲基强的松龙、FDP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早期温血再灌注技术,对术前心功能差、多瓣膜病变、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的重症患者更为适合,可认为是目前最佳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UBIO)冠状动脉顺行灌注对体外循环(CPB)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6例风湿性心脏病CPB下心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于麻醉后经锁骨下静脉按10ml/kg体质量放血行紫外线照射充氧。升主动脉阻断后,将UBIO作为心停搏液行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之后每30min常规以4:1冷血/晶体灌注;对照组除不用UBIO灌注外,其他方法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从转流结束到术后6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开放升主动脉后,观察组冠状静脉窦血清cTnI、CK—MB水平和左心室心肌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AT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过程中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UBIO能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晶体停跳液、冷血停跳液对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我科近两年的法洛四联症学龄期儿童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6例,一组采用晶体停跳液灌注,一组采用冷血停跳液灌注,灌注方法相同,都是采取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于术前,术后6h、24h、48h、72h检测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比较部分指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血停跳液在对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明显较晶体停跳液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血高钾心脏停搏液诱导心脏停跳、术中冷血维持及终末温血灌注即"温-冷-温"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矫治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先心病矫治术30例,随机分为二组,即温血高钾停搏液诱导心脏停跳+冷维持+终末温血灌注组(温血组)和单纯冷血高钾停搏液组(冷血组).通过对二组患者临床效果的观察,并于术前0.5h,术毕,术后3、24、72h和6d,分别从颈内静脉抽取血液测定肌酸激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温血组的自动复跳率(100%)明显高于冷血组(61%);温血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冷血组.冷血组分别有2例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而温血组心脏复跳后无明显并发症.与冷血组比较,温血组在术毕,术后3、24、72h的血浆CK-MB、TnI水平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血组在术毕,术后3、24、72h的TNF-α、IL-6水平比冷血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上述时间段的IL-10升高的幅度,温血组明显高于冷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冷-温灌注技术更有利于先心病矫治术中患者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手术患者的术中重要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209例老年心脏手术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轻度血液稀释,浅—中度低温,高流量灌注,维持灌注压60-90 mmHg,用血液浓缩器进行超滤和改良超滤保护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停博液,采用顺行灌注、顺逆联合灌注等方法,灌注温度为温血—冷血—温血。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期间心、肺、脑功能正常,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结论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应采用轻度血液稀释,浅—中度低温,高流量灌注,并用血液浓缩器进行超滤和改良超滤以保护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心肌保护宜采用4∶1含血停博液,灌注温度顺序为温血—冷血—温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近期疗效和经验。方法:对象为2002年11月至2005 年4月我院18例行 CABG 的冠心病患者。手术采用低温冷血间断灌注心肌保护: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40±52)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1±38)min;每例平均搭桥2.6根。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出院时心绞痛均完全消失。结论:低温冷血间断灌注对缺血心肌保护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消除心绞痛,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手术时,左心室心肌的保护很重要。自1965年起,作者等应用5种不同的心肌保护方法。第一组26个病例,采用手持冠状动脉灌注管,以10~15℃冷血作冠状动脉灌注,每18分钟灌注3分钟,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4分钟,平均左冠状动脉灌注时间是主动脉阻断时间的21%,右冠状动脉灌注时间是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微温血和冷血停搏液灌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 方法 将 4 5例 70岁以上行CABG患者随机分为 3组 ,OPCAB组、间断微温血和冷血含氧心脏停搏液灌注组各 1 5例。 3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性别、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各组于围术期不同时点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肌钙蛋白I(cTnI)及观察围术期监护情况。 结果 OPCAB组术中、术后各时点CK MB、cTnI与微温血和冷血CAB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K MB在冷血CABG组术后 1d达到峰值 (5 7 75± 34 2 4 )U/L ,此时点OPCAB组和微温血CABG组CK MB值分别为 (2 2 6 4± 1 2 0 5 )和 (42 85± 2 9 0 4 )U/L ,cTnI在OPCAB组术后 6h达到峰值 (0 6 9± 0 2 0 )μg/L ,而微温CABG组与冷血CAB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OPCAB组围术期监护情况明显优于微温和冷血停搏CABG组 (P <0 0 5 )。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保护中 ,OPCAB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CABG组 ,微温血CABG组优于冷血CABG组。与CK MB相比 ,cTnI是评价心肌损害较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冠状动脉旁路术在治疗冠心病中的近期临床效果,1994年9月~1996年8月间我们为53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术。采用低温冷血间断灌注心肌保护;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49±54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90±41分;每例平均搭桥3.1根。结果:病死率为1.89%,其余患者心绞痛消失。心输出量术前平均3.89±1.72;术后平均4.98±1.54。心脏指数术前平均2.18±1.04;术后平均2.76±0.75。术前与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认为:(1)低温冷血间断灌注对缺血心肌保护良好;(2)冠状动脉旁路手术能消除心绞痛,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三种方法对体外循环犬心肌在缺血前、缺血中及再灌注后的心肌结构变化,以评价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15 只犬随机分成3 组( n= 5) 分别灌注三种停搏液。在心肌缺血前,缺血后120 min 及再灌注30 min 于右心室相同部位取心肌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电镜采用线粒体计数作半定量分析。结果 3 组在缺血前、中及再灌注后光镜结构无明显改变。电镜结构线粒体半定量分析显示在缺血120 min 及再灌注30 min 冷血停搏液间断顺灌组及血利钾停搏液及双向性灌注组心肌线粒体损伤轻于冷晶体停搏液组(P<0-05)。前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三种方法均能提供较好的心肌保护,血利钾停搏液及双向性灌注组心肌保护效果同等于冷血停搏液间断顺灌组,优于冷晶体停搏液间断顺灌组。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冷血间断灌注保护心肌行双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20天康复出院,心功能由Ⅴ级上升到Ⅱ级。认为该病尽管病情复杂,手术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但只要重视 术前准备,完善术中手术技巧和心肌保护措施,提高术后监护水平,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灌注不同停跳液心肌细胞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探讨自体冷血停跳液对婴幼儿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婴幼儿(体重≤8 Kg)非发绀先天性心脏病30例,随机分为自体冷血(A组)、冷血(B组)和晶体(C组)停跳液组,每组10例.分别于心脏停跳前、复跳后取右心耳心肌,检测心肌MDA和SOD含量.结果:3组术后心肌细胞MDA明显升高,SOD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MDA较低,SOD较高,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跳液通过降低心肌细胞氧自由基的产生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