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口腔综合防治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医院—家庭"联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戴上固定矫治器后,医护人员采用菌斑显示液显示患者牙面菌斑,进行个体化的口腔卫生强化教育,请家长对患者刷牙进行监督,必要时针对性使用氟化物等综合干预。对照组在矫治前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比较2组戴用固定矫治器前后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及牙釉质脱矿情况。结果矫治6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菌斑指数分别为1.25±0.32和1.5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7,P=0.000);牙龈指数分别为1.07±0.23和1.2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6,P=0.007)。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牙釉质脱矿率分别为19.5%和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51,P=0.000)。结论实施"医院—家庭"联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口腔卫生状况,有效控制菌斑,对减少牙龈炎和釉质脱矿等正畸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冲牙器作为机械性控制菌斑的辅助措施改善成人固定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效果。方法:50名22~28岁的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试验组使用雅玺V6电动冲牙器加正畸牙刷,对照组仅使用正畸牙刷。分别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戴入3个月后检查Ramfjoid指数牙的牙周指数,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结果:矫治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第3个月, 试验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牙器能够有效抑制牙面菌斑形成,可作为成人固定正畸中预防和控制牙周疾病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托槽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12~16岁青少年正畸患者120例,根据托槽种类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其中传统托槽组使用传统结扎托槽作为对照组,Smart?clip组、Bio?Quick组及Damon Q组使用3种不同自锁托槽作为试验组,于矫治前(T0)、矫治后1(T1)、3(T2)、6(T3)个月分别测量下颌切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结果 T0期和T1期,各组相关牙周指数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3、6个月,不论是自锁托槽组还是传统托槽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同T0、T1相比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牙周探诊深度仍无明显区别(P>0.05)。矫治后3个月,3个自锁托槽组的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明显低于传统托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6个月,自锁托槽组的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同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降低(P<0.05)。但在不同矫治时期,不同种类自锁托槽牙周指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结扎托槽相比,自锁托槽在控制菌斑及牙龈出血方面存在优势,但对牙周袋深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张春辉  石晶  林晓萍 《口腔医学》2012,32(12):722-724
目的 观察牙周维护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并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错牙合畸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试验组,分别于矫治前、矫治3个月、矫治6个月检查患者临床牙周指标,并于矫治3、6个月评价依从性指标。结果 矫治3个月时,试验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81±0.48、1.79±0.46、1.80±0.46,对照Ⅱ组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84±0.53、1.85±0.56、1.83±0.49,两组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6个月时,试验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78±0.30、1.68±0.28、1.72±0.41,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对照Ⅱ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2.01±0.23、2.03±0.47、2.06±0.31,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3、6个月时,试验组口腔卫生较好率分别为83.33%、90.67%,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矫治3、6个月时,试验组矫治装置损坏率分别为20.15%、15.45%,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 牙周维护利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牙周健康,可以比单纯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更好地降低牙周不良反应,同时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自锁托槽矫治错袷患者定期的牙菌斑染色情况进行比较,探讨系统口腔健康教育对自锁托槽周围牙菌斑的影响。方法将70例即将使用自锁托槽固定矫治器的中学生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进行系统口腔健康教育并使用牙间隙刷,对照组35例仅进行常规刷牙宣教。在崮定正畸前、治疗6个月、保持期第1个月复诊时对两组正畸患者进行牙菌斑染色,检测菌斑指数并比较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牙菌斑染色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6个月及保持期1个月全部指标牙位的牙菌斑染色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口腔健康宣教并使用牙问隙刷,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配合意识,有利于改善自锁托槽矫治错耠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菌斑可视化干预对成人正畸伴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4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正畸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4例。每周一、三、五入组者为试验组,每周二、四、六入组者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菌斑可视化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比较戴矫治器当日(T0期)、戴矫治器1个月(T1期)、戴矫治器3个月(T2期)、戴矫治器6个月(T3期),两组患者在临床依从性、正畸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的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结果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临床依从性、正畸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时间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菌斑可视化干预可提高患者口腔卫生、复诊时间及矫治器维护的依从性,降低成人正畸伴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数,改善口腔卫生状况,降低正畸治疗过程中牙周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施口腔健康个体化行为干预对促进初戴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患者去除菌斑的效果。方法:58例初戴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口腔健康个体化行为干预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椅旁口腔健康教育方式,对两组患者实行跟踪调查,检查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月和2月复诊时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1月复诊时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牙龈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月复诊时,两组患者在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比较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初戴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患者实施口腔健康个体化行为干预有利于患者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刷牙方法,能彻底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促进牙龈健康,保证正畸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性化全瓷基台在前牙区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 方法临床上收集51例前牙缺失患者(共植入60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26例选择个性化金属纯钛基台纳入对照组即:个性化钛基台+全瓷冠修复(30枚);25例患者选择个性化全瓷基台纳入实验组即:个性化全瓷基台+全瓷冠修复(30枚)。通过两组对照研究,术后1、6、12个月复诊,分别记录红白复合美学指数、牙龈指数及菌斑指数,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6个月红白美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比较:(1)红色美学指数:实验组(30例)高于对照组(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696,P= 0.020);(2)白色美学指数:实验组(30例)高于于对照组(2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4,P= 0.021)。术后1个月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菌斑指数(t= 3.128,P= 0.003)和牙龈指数(Z=-3.537,P= 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菌斑指数(t= 3.027,P= 0.004)和牙龈指数(Z=-6.785,P= 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前牙种植美容修复中,个性化全瓷基台较钛基台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氟浓度为2.26 mg/mL的氟涂料应用于正畸固定矫治后釉质脱矿再矿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正畸固定矫治结束并拆除托槽的患者进行牙釉质脱矿状况检查,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在脱矿牙面上涂布氟涂料,对照组在脱矿牙面上涂布蒸馏水,每个月1次,持续6个月,在拆除托槽当天(基线)和拆除托槽3个月、6个月分别对唇颊面釉质脱矿区域进行临床视诊检查,使用临床视诊指数进行评分。结果基线、3个月、6个月时试验组的视诊指数分别为(2.22±0.42)分、(2.18±0.43)分、(2.15±0.41)分;对照组的视诊指数分别为(2.15±0.36)分、(2.14±0.38)分、(2.14±0.38)分。基线(t=2.470,P=0.228)、拆除托槽3个月(t=0.651,P=0.516)及6个月(t=0.149,P=0.882)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临床视诊指数在拆除托槽3个月、6个月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但第3个月与第6个月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60,P=0.083)。结论应用2.26 mg/mL的氟涂料对固定矫治后出现的釉质脱矿进行再矿化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程度有所降低,但再矿化效果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正畸患者的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是否产生变化。方法挑选30例正畸治疗六个月以上患者为实验组,30例未带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菌斑指数实验组为1.60±0.58,对照组为1.09±0.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实验组为(2.72±0.64)mm,对照组为(2.13±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龈沟出血指数实验组为1.4±0.47,对照组为1.32±0.5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实验组0.45%±0.07%和对照组0.05%±0.01%比较,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含量增加,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可监测其变化,提示正畸期间保持牙周清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Er:YAG( erbium-doped: yttrium aluminium garnet)激光在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中的短期辅助效果。方法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试验前1周接受全口龈上洁治,每例患者的下颌35、36或45、46随机分配到2组中,对照组采用超声与手工器械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 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试验组在采用超声与手工器械进行SRP后再辅助使用Er:YAG激光照射。记录基线、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入选位点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并提取龈沟液,测定龈沟液量。结果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均有降低,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探诊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探诊深度(t=3.68)、菌斑指数(t=2.78)和牙龈指数(t=3.72)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t=2.85)和3个月(t=1.45),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龈沟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效果而言,Er:YAG激光在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中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含精油漱口液对成人牙菌斑和牙龈炎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含精油漱口液作为机械性控制菌斑的辅助措施,对成年人减少菌斑积聚和预防牙龈炎的效果.方法:82名年龄在18~70岁的健康志愿者纳人为期6个月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对试验对象进行洁治和牙面抛光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给含精油的漱口液和不含精油的安慰剂漱口液.所有试验对象每天使用分发的漱口液漱口2次,每次20mL.除使用检查者统一提供的牙膏和牙刷早晚刷牙外,不进行其他口腔保健措施.分别于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检查受试对象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个月检查时,使用含精油成分漱口液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菌斑指数和龈炎指数分别降低9.02%与11.88%;6个月检查时,试验组菌斑指数和龈炎指数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6.98%和21.47%.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含精油的漱口液与安慰剂漱口液相比,具有控制牙菌斑、降低牙龈指数、改善牙龈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 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2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试验组在粘接矫治器后第1、3个月,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托槽对比,自锁托槽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口腔健康教育措施的效果,探索学校口腔健康教育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选取一所小学3年级的162名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授课组和参与组。授课组85人,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课。参与组77人,组织学生参与口腔健康知识小游戏、互动式问答、有效刷牙训练、菌斑染色自我评价。两组均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口腔卫生行为问卷调查、菌斑染色检查。结果在口腔卫生行为方面,授课组和参与组对刷牙的频率、时间、含氟牙膏的使用等回答正确率都有明显的提高。授课组健康教育前、后菌斑指数分别为2.809±1.147和2.451±1.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7,P=0.621)。参与组健康教育前、后菌斑指数分别为2.982±1.188和1.180±0.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7,P=0.017)。两组菌斑指数差异在健康教育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有统计学意义(t=2.522,P〈0.05)。结论学校口腔健康教育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学龄儿童口腔卫生健康行为,儿童参与型的健康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刷牙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田剑敏  程美萍 《口腔医学》2014,34(2):129-131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教育干预对青少年口腔正畸疗程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治疗的160例口腔正畸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继续原来的生活习惯给予常规口腔卫生教育干预,而实验组患者则给予规范化口腔卫生教育干预,教育干预6个月后,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和正畸疗程差异。 结果 教育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患病者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加强口腔卫生教育能够明显降低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乐氟在固定正畸矫治过程中对牙釉质脱矿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固定正畸矫治的恒牙列患者60例,采用自身对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粘接托槽后每3个月在托槽周围牙面涂布多乐氟,对照组粘接托槽后不做处理。在粘接托槽前和矫治第6、12个月分别对两组牙齿脱矿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牙釉质脱矿指数。结果矫治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牙釉质脱矿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8,P>0.05),而矫治6个月(t=5.169,P<0.05)和12个月(t=6.031,P<0.05)时试验组的牙釉质脱矿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矫治过程中应用多乐氟对牙釉质脱矿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椅旁健康教育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维护期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 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实验组同时给予全面的口腔健康教育。于基线、基线后1、3、6个月检查Quigley-Hein菌斑指数。采用两组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均数的t检验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基线、基线后1个月时,两组间菌斑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43,P0=0.1227;t1=1.925,P1=0.063);基线后3、6个月时,实验组菌斑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3=19.153,P3=0.001;t6=25.265,P6=0.001)。结论实施全面的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改善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固定矫治器对儿童牙龈指数及菌斑构成的影响。方法 检查 72例戴用固定矫治器的错牙合患儿矫治前及矫治 1个月时的牙龈指数及菌斑构成的情况。结果 矫治 1个月患儿的牙龈指数明显高于矫治前(t=6 .86 ,P <0 .0 5 ) ,有显著性差异。牙菌斑中螺旋体、杆菌及球菌构成矫治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固定矫治器对儿童牙龈指数变化有影响 ,并使其菌斑构成比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2017,(7):625-628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前、后牙龈沟及口腔中细菌菌群的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博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130例(正畸组)及健康人群6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正畸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对照组的牙龈沟液体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菌斑指数、牙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的差异。结果正畸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菌斑指数、牙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显著高于术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正畸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球菌、杆菌、弯曲菌比例显著降低,梭状菌、螺旋菌、丝状菌比例显著增高,牙龈卟啉单胞菌、核酸杆菌、福塞氏类杆菌、放线杆菌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后口腔细菌繁殖增加,应注意维护口腔卫生,避免诱发炎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对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11~15岁的正畸初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进行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由口腔医生对学生进行个体化的口腔强化教育和有效刷牙教育,并同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对照组进行一般口腔卫生知识宣教,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正畸菌斑指数(PLI-O)和牙龈出血指数(BI).结果:3个月后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组青少年患者的正畸菌斑指数(PLI-O)和牙龈出血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对改善正畸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