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昆政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690-691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波联合药物抗Hp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诊断确诊的144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微波对照组和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复查胃镜,对比观察2组患者疣状胃炎病灶治愈率。结果2组患者的Hp感染率为65.27%;2组患者微波治疗后疣状病变愈合的疗效构成比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微波联合抗Hp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的微波治疗。结论内镜下微波联合抗Hp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治疗成本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利波  张娟  杨静茹 《河北医学》2010,16(2):192-193
目的:探讨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2例疣状胃炎病人采取镜下微波治疗作为病例组,58例采取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总有效率病例组分别为83(81.37%)、19(18.63%)、0(0.00%)、100%,对照组分别为28(48.27%)、14(24.14%)、14(24.14%)、72.41%。各组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波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结论: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疗效好,安全性高,是治疗疣状胃炎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郑志存  马林  贲峰 《黑龙江医学》2008,32(10):727-728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疣状胃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经胃镜诊断而且HP阳性112例疣状胃炎患者,按胃镜检查先后顺序分为A、B两组,每组56例。A组在胃镜下对所有成熟型疣状病变进行高频电凝疗法,术后予HP根除治疗。B组只予HP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4周时HP根除率和疣状病变治愈率,6个月时疣状病变的治愈率。结果A、B两组在疗程结束后4周和6个月时的疣状病变治愈率有显著差异,提示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抗HP疗法较单纯药物抗HP疗法治疗疣状胃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内镜检奁诊断单纯疣状胃炎(成熟型)的病人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内镜下射频治疗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两组相比较,观察评价内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疣状隆起病灶消失的有效率92.31%,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38.46%(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6.15%,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率65.38%(P<0.05).而HP根除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患者痛苦小、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4例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46例在内镜下给予APC联合抑酸及抗HP治疗,对照组118例给予抑酸及抗HP治疗。两组均以6周为治疗终点,复查胃镜及HP,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积分及胃内情况变化及HP清除率。结果 治疗组胃内疣状隆起清除率为93.8%(137/149),对照组为31.3%(37/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上腹痛、烧心、反酸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安全有效,但氩离子凝固术并不能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疣状胃炎(VG)的疗效。方法:经内镜诊断VG72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40例)、B(32例)两组。内镜下对疣状隆起进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A组在予康复新液口服及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B组仅予药物根除H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临床症状情况、4周及24周时疣状隆起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术后1周时腹痛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均有显著差异,术后4周和24周内镜下表现明显差异。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及根治HP治疗疣状胃炎能较早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疣状胃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微波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内镜下微波治疗的同时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30例患者中仅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较对照组的76.67%明显更高,二者差异结果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一个月为96.67%、三个月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和63.33%,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内镜下微波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显著、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 97例疣状胃炎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联合洛赛克、瑞巴派特治疗,对照组应用洛赛克、瑞巴派特治疗,疗程为4周,两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同时应用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疗程为10d。4周后复查胃镜,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内镜病灶消失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pylori根除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PC术联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APC术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治疗疣状胃炎的方法 ,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波涛  赵静  曹高峰  崔鑫 《吉林医学》2013,34(9):1617-1619
目的:观察三联抗幽门螺杆菌疗法对成熟型疣状胃炎和未成熟型疣状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疣状胃炎患者,依据镜下特点分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组,给以相同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症状和病灶的变化。结果:未成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成熟组。结论:三联抗幽门螺杆菌疗法可治疗未成熟型疣状胃炎,成熟型疣状胃炎则需要加用内镜下微波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术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80例经胃镜明确诊断为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取高频电凝术后予枸橼酸铋钾240 mg+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疗程10 d。对照组40例:采取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阿莫西林1 000 mg每日两次,疗程10天,两组均观察临床症状、内镜下变化(疣状隆起病变消退、愈合情况)及其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结果:在治疗完成4周后观察两组症状及内镜下黏膜修复状况,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74.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对成熟型疣状胃炎有好疗效且治疗组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率高,在临床上为成熟型疣状胃炎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配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100例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以及HP根除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70.0%,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HP根除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HP根除率分别为96.0%、76.0%,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用氩离子凝固术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较进行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的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内镜微波技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胃黏膜白斑的治疗价值及远期疗效。方法将65例胃黏膜白斑且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在内镜直视下用微波电极侧面对胃黏膜白斑病灶进行滚压、烫熨式多点位治疗。治疗组微波治疗后常规抗HP治疗,对照组不服用抗HP药物。4周后及1年后内镜下复查。结果 (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治疗组失访3例,4周复查近期治愈率97%(29/30),对照组失访4例,近期治愈率为92.85%(26/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1年后治愈率为93.1%(27/29),对照组为73.1%(19/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微波治疗胃黏膜白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联合抗HP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对胃癌早期预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占先  汤权 《中外医疗》2014,33(6):93-94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疣状胃炎疗效。方法该组153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患者意愿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87例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对照组66例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治疗后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情况、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HP清除情况、治疗后不良反应胃镜复查病灶情况。结果通过-y--~治疗,治疗组一次治愈85.06%,二次或二次以上治愈10.34%,总有效率高达100.00%,并发症发生率为5.75%,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后给予新四联疗法治疗疣状胃炎疗效优越,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高,并发症少,是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微波治疗浅表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浅表性胃炎伴隆起糜烂患者22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内镜下微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幽门杆菌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微波治疗联合传统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浅表性胃炎伴隆起糜烂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幽门杆菌转阴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摩罗丹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增生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0g,每日2次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7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摩罗丹滴丸9g,每天3次,疗程12周,对照组未行其它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HP根除率及临床症状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49例,占90.7%;对照组总有效50例,占78.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根除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临床症状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为11.4%,对照组为32.0%,差异显著(P〈0.05)。结论:摩罗丹联合抗HP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增生的疗效及复发率均优于单纯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丛明  何芳 《当代医学》2014,(2):157-15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中药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病例选择内镜诊断为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疣状胃炎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中药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副作用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波烧灼联合康复新液口服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及治疗的疣状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A组(常规药物治疗+微波烧灼)及治疗B组(在治疗A组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术后用药4周,并于术后1-2个月复查胃镜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B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治疗A组,但治愈好转率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波烧灼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康复新液可促进黏膜修复,加快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10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经胃镜诊断疣状胃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各50例。治疗组患者采取内镜下微波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结果: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氩等离子束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英  袁晓英 《重庆医学》2007,36(16):1643-1644
目的 评价氩等离子束凝固术(APC)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66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32例采用APC治疗联合给予抗HP、抑酸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照组134例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抗幽门螺杆菌(HP)、抑酸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113例,总有效率84.8%;对照组有效72例,总有效率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疣状胃炎在抗HP、抑酸治疗时联合APC治疗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20.
内镜介入治疗疣状胃炎8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介入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经胃镜诊断明确的168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4例,治疗组给予内镜介入,术后给予抑酸及抗Hp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抑酸及抗Hp治疗。1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镜下病变的形态学变化;幽门螺杆菌(Hp)转阴;以及腹痛、烧心、反酸等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疣状隆起消失率95.80%,对照组38.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p转阴率治疗组96.42%,对照组93.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缓解率治疗组98.00%,对照组68.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疣状胃炎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安全、有效、可靠,临床症状缓解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