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方法获取的微生物核酸样本用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检测效果的差异,对不对称PCR法制备核酸单链用于SPR检测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分别将经淬火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不对称PCR、常规PCR产物用于SPR传感器检测,以检测曲线和检测响应为指标对各样本在SPR传感器上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对称PCR可以直接获得核酸单链,较常规PCR方法在SPR核酸检测上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经过淬火处理后不对称PCR产物样本平均折射率(R I)改变为39.33(RU),而相同浓度的普通PCR产物只有10.63(RU);同时在SPR实时检测曲线也可以观察到不对称PCR产物能够产生明显的结合信号,而普通PCR则没有类似信号出现。结论利用不对称PCR方法可以制备直接用于SPR检测的核酸单链,并且在杂交检测效果上明显优于普通PCR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痰结核杆菌DNA扩增对肺结核疗效监测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31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研究,定期行痰涂片抗酸染色和PCR检查。结果:31例中有27例痰PCR在治疗结束前转阴,另4例痰PCR持续阳性时间长达12月左右。31例中有3例初治有效后复发,2例为PCR持续阳性患者,1例为痰涂片和PCR复阳患者,PCR复阳时间比涂片早2月。485份痰标本痰PCR和涂片检查总符和率为88.9%(431/485)。结论:提示痰PCR是检测肺结核疗效敏感的方法,痰PCR和涂片检查总符合率较高,复发多见于痰PCR持续阳性患者。  相似文献   

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由一对引物介导在体外将特异性 DNA 序列在 DNA 聚合酶的催化下进行扩增。寡核苷酸引物设计是影响 PCR 实验的重要参数之一。从理论上说,只要知道任何一段特异性 DNA 两端的序列,利用 PCR 技术都可将靶核酸分子在体外大量扩增。但是实验证明一组 PCR 引物应具备一定的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降落聚合酶链反应(Touchdown PCR,TD-PCR)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价值.方法 以人类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VHL基因3个外显子的3对引物,根据普通PCR及TD-PCR原理设计包括3个外显子片段在内的PCR程序,通过试验选择PCR最佳反应条件,在同一程序中分别对3个片段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纯化后PCR产物测序分析两种试验方法 的差别.结果 电泳检测及纯化后DNA产物测序分析均显示TD-PCR扩增产物条带特异性、效率较普通PCR扩增产物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TD-PCR方法 ,TD-PCR方法 较普通PCR更为高效实用,为临床基因突变筛查研究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双重PCR与毛细管电泳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新方法。方法根据前期进行转录组测序的分析结果,挑选8个差异基因作为靶基因,分别使用双重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双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比较三者的验证率。结果双重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的验证率为50%;双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验证率均为100%。结论双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可作为转录组测序结果验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立高效的转基因动物鉴定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动物的鉴定是转基因动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回顾了相关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建立和完善了特异性PCR扩增及其产物酶切的转基因动物鉴定体系 ,在引物设计、PCR参数优化、设立内源性标记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提高了PCR的特异性和可靠性。实验表明 ,PCR扩增及其产物酶切是一种准确、灵敏、简便、重现性好的转基因动物筛选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Let-7b的转基因小鼠。方法构建心肌细胞特异性过表达Let-7b的转基因载体,显微注射导入小鼠受精卵中,通过胚胎移植,获得转基因首建者小鼠。利用PCR检测子代小鼠Let-7b基因整合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Let-7b过表达的效率。结果 PCR检测发现,1只小鼠在其基因组上整合有Let-7b基因。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该转基因小鼠在心脏组织中特异性地过表达Let-7b基因。结论成功获得了在小鼠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Let-7b的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8.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马立人等将分子生物学新技术——PCR技术,用于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检测,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更灵敏确切地反映传染性,建立了微量快速、套式(二次及一次)、多元、分型PCR方法以及PCR定量技术,配齐PCR用全套轻便装备及试剂盒。具多项创新,在国内领先。成本降低至原法的1/5~1/10,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优于血清学方法,已向全国200多个单位推广使用。在血制品生物制品质控、输血及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普通血培养在诊断真菌血症方面的应用。方法分别以5×107,1×108,5×108CFU/ml的白色念珠菌菌液1ml注射造成兔的真菌血症模型,于注射前,注射后2,24,48及72小时分别抽取兔血进行PCR和血培养检测,比较PCR检测与血培养结果的差别,并观察1周内不同浓度注射组的病死率。结果在2h时各浓度组间PCR法和血培养两种检测方法无明显差异,24,48和72h各浓度组间两种检测方法有明显的差异(P〈0.05),PCR法较灵敏。随着注射菌液浓度的提高,真菌血症兔模型的病死率也逐渐上升。结论PCR检测法较血培养法灵敏,用于早期快速诊断真菌血症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白色念珠菌血症的致死性与其侵入机体的菌株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选择了5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分别用标准的培养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离解尿支原体,结果,培养法检出5例阳性。4例可疑,占18%;PCR方法检出12例阳性,占24%,证明PCR方法比培养法更为快速和敏感,这项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1.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mse Chain Reaction,PCR)以其快速、敏感等优点而倍受医学检验工作者青睐。近年,PCR技术已逐渐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遗传病诊断及癌变监测等诸方面。然而,随着PCR在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其缺点及局限性也日渐暴露出来,除了常见的由污染引起的假阳(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西非疟疾病例进行实验室分析和确诊,探讨镜检、快速诊断试剂检测(RDT)、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在疟原虫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西非驻塞拉利昂热带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心30例疑似感染疟原虫且均服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患者血样,分别对其采取镜检、RDT、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法检测疟原虫并观察检验结果.结果 ...  相似文献   

13.
实时定量PCR阵列技术(RQ-PCR-array)以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为核心并结合阵列(array)技术,能够比较可靠、准确地检测信号转导、疾病相关通路等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图谱,在规模化检测基因表达方面具有高通量的显著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如能够结合多重PCR技术,有可能进一步达到超高通量基因表达检测水平。本文对该技术在规模化检测基因表达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西南军医》2007,9(2):94-96
HBV—DNA定量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判断病毒复制和评价患者肝脏病变、预后及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指导诊疗时仍需结合血清标记物、肝损害指标乃至HBV基因分型。HBV—DNA定量的方法有PCR核酸探针杂交法、R.ELISA、竞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本文综述定量检测HBV—DNA意义及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IgH、TCR克隆性基因重排原理,用半重叠PCR和单轮PCR技术分别对同一份ALL患儿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共25例),并对两法的检出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半重叠PCR阳性捡出率为80%,单轮PCR阳性检出率为52%,前者较后者提高了28%,尤其对ALL-MRD组的检测,半重叠PCR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提高。结果表明,半重叠PCR双轮扩增IgH、TCRγ基因重排对于MRD的检测起到增敏效果,可减少非特异性产物的生成,大大提高了MRD的阳性检出率,并与单轮PCR同样具有简便、快速以及用DNA量少,对DNA模板质量要求低,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对区别肿瘤细胞的T、B细胞源性TCRβ基因重排尤其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胚胎性别鉴定的一大突破。我们发展了先进的PCR技术,用于移植前牛胚胎的性别鉴定,用两个特异的雄性Y染色体重复序列为标靶,以PCR方法对DNA进行扩增。我们进一步扩增了出现在雄性和雌性中的牛重复序列。这一方法极其准确,结果无一差错,可用于90%以上的牛半胚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老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β1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R)基因mRNA表达。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老年患者30例,分离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β1和β2-AR基因mRNA表达,并与半定量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荧光实时定量PCR均检出β1和β2-AR mRNA表达,不同性别组同一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β2-A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β1-AR mRNA(P<0.001),而半定量PCR随着循环次数增加,β1和β2-AR mRNA表达差异减小。结论所建立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成功检测老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β1和β2-AR基因mRNA表达,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半定量PCR扩增平台期影响试验结果判断。  相似文献   

18.
刘萍  王秀梅  张翠莉 《武警医学》2011,22(7):622-623
荧光定量PCR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中的一种,因其方法学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简便、快速等特点,目前在临床上有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病原微生物领域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荧光标记物是目前杂交型基因芯片所检测的主要目标底物,本实验比较了3种基于PCR的荧光标记方法在基因芯片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荧光分子标记的引物或荧光分子修饰的核苷酸可以在PCR反应中通过Taq,Pfu等DNA聚合酶掺入到PCR产物中,在此过程中,荧光分子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掺入到PCR产物中。方法1:直接将荧光分子化学合成在引物的5’端;方法2: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分子修饰的核苷酸单体,由DNA聚合酶将其掺入PCR产物中;方法3:对PCR产物通过非模板依赖性的酶促加尾反应在其3’端随机加入荧光修饰的核苷酸。本实验优化了3种荧光标记方法,并以检测CYP3A4基因外显子5中4个核苷酸位点的探针微阵列为例,比较了检测效果。结果:在各自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从扩增、标记效率以及芯片杂交的信号强度、背景、分辨率等方面进行比较,3种方法得到的荧光标记样品无明显区别,但后两种方法操作过程复杂,使用成本高,对反应条件苛刻。结论:3种基于PCR扩增的荧光标记方法均可以提供优质的荧光标记探针或样品(底物),在实际应用中,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PCR技术(Polymeruse Chain Reaction,PCR)又称体外基因(或DNA)扩增技术,是一种检测特异性DNA靶片段的新方法。在临床检验方法学中,是继细胞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后的第四代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