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建立相关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以模拟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局部损害的免疫应答环境,为进一步体外研究OLP提供较可靠的细胞模型。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正常口腔黏膜角质形成细胞,利用磁珠阴性分选法获取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利用MTT法测定T细胞增殖,利用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采用SAS.6.12软件包中的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达PD-L1、PD-L2的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共培养组T细胞的增殖程度比T细胞单独培养组高(P<0.05),共培养组较T细胞单独培养组IFN-γ分泌水平升高(P<0.01)。结论:表达PD-L1、PD-L2的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OLP局部损害的免疫应答环境。  相似文献   

2.
口腔扁平苔藓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免疫因素在口腔扁平苔藓 (OL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目前认为OLP是一种细胞介导的、由外来抗原或改变的自身抗原导致的口腔黏膜基底角质细胞的免疫破坏性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依然不明确,自身抗原的异常表达和识别被认为可能是引发疾病的一大原因。树突状细胞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细胞,是激活T细胞免疫的主要途径。在OLP中,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其类型也与正常黏膜组织中有所差异;其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表现出活化的功能状态;其识别抗原的Toll样受体在OLP组织中也有明显的差异表达。本文就树突状细胞在OLP中的亚群/生物标记物、趋化因子表达、Toll样受体表达等方向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对口腔扁平苔藓(OLP)病损区培养角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40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取经病理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病损组织做细胞培养:分为OLP组、OLP+BCG-PSN组,每组6例,在角质形成细胞长满时加入BCG-PSN,用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在培养6h、12h、24h、48h分别收集培养细胞上清液,ELISA法检测IL-12p40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1整个细胞生长期间为单一的角质形成细胞,细胞为椭圆形或多角形,呈现典型的铺路石状,符合上皮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形态特征。2在不同的培养时段内,BCG-PSN共同培养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IL-12p40的减少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6h F=7.87 P=0.0186,P<0.05;12h F=10.31 P=0.0093 P<0.05;24h F=16.57 P=0.0022 P<0.05;48h F=17.3 P=0.002 P<0.05)。结论 BCGPSN可能通过对OLP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2p40有直接的抑制效果起到减轻T细胞引起的直接损伤、降低局部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非传染性炎症性疾病。OLP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的研究表明,OLP的发病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它是一种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抗原特异性机制和非特异性机制可能参与OLP的免疫过程。首先由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未知抗原触发其免疫反应,导致T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在病损处聚集,分泌大量细胞因子,继而破坏基底膜并杀伤角质形成细胞,最终造成口腔黏膜炎症性病损。因此,免疫细胞和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在OLP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免疫机制,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三方面对OLP的免疫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OLP的预防、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PD-L2融合蛋白对体外模拟口腔扁平苔藓(OLP)局部发病机制的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健康人的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建立共培养模型。实验组加入人PD-L2融合蛋白,阴性对照组加入人IgG1,空白对照组加入含0.1%BSA的PBS,分别继续共培养72h。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模型中T细胞凋亡及生长周期的改变,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状态,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L-2、IFN-γ表达水平。结果:人PD-L2融合蛋白抑制了共培养模型中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IL-2、IFN-γ的表达,促进了T细胞凋亡,但是对T细胞生长周期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人PD-L2融合蛋白对体外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中T细胞增殖活化有一定负性作用,可能是该融合蛋白拮抗了PD-L2与其第二受体配接后促进T细胞增殖的效应,人PD-L2融合蛋白有望成为OLP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ractalkine(FKN)在OL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KN在34例OLP中表达情况,分析FKN阳性着色与OLP临床类型、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的关系。结果:FKN在OLP角质形成细胞中高表达,FKN阳性细胞率为(45.4±16.2)%;在糜烂-萎缩型OLP中,角质形成细胞FKN染色分值(2.8±0.7)较斑纹型OLP染色分值(1.9±0.8)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OLP黏膜下层血管内皮细胞也发现FKN高表达。结论:FKN在角质形成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高表达,可与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可能通过一种旁分泌反馈机制参与OLP发病机制,加重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应用牙龈角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牙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体外连续培养的人牙龈角质细胞系,探讨构建人工复合牙龈的方法,为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改善提供帮助。方法:体外无血清培养人牙龈角质细胞.探索细胞体外生长的动力学规律。将角质细胞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牙龈。结果: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人牙龈角质细胞,可传4~6代,存活30~50d;培养细胞具有角质细胞的典型形态和染色特征。第1、2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最短,贴壁率、克隆形成率最高。角质细胞可以接种于脱细胞真皮基质上,形成组织工程化牙龈。结论:体外培养扩增人的牙龈角质细胞,第2、3代较适合用于组织工程化牙龈的构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作为组织工程化牙龈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在体外培养的人正常口腔黏膜及口腔扁平苔藓(OLP)黏膜成纤维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地塞米松(DEX)后,对成纤维细胞分泌和表达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的影响.方法 将IL-1β和DEX配制成3个浓度梯度,分别加入到体外培养的人正常口腔黏膜和OLP黏膜成纤维细胞中,收集培养7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的发病机制及中药2号口服液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法染色检测80例OLP患者用中药2号治疗前后病损区角质形成细胞(KC)异常表达人白细胞分化抗原DR区(HLA-DR)抗原的情况。结果80例OLP患者治疗前的KC均不同程度的表达HLA-DR;经中药2号口服液治疗后,HLA-DR的表达减少。结论提示OLP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中药2号口服液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黄慧  姚本栈  汤惠忠 《口腔医学》2007,27(8):401-403
目的探讨SD大鼠口腔黏膜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取SD大鼠口腔黏膜,用Dispase酶分离后经胰酶消化,接种无血清培养基,观察细胞存活率和生长情况,传代并签定细胞来源,绘制二代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获取的细胞呈"铺路石"状,为上皮细胞的典型形态,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证明为单一的角质形成细胞。结论应用Dis-pase酶和胰酶联合消化并采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方法,可成功地在体外对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探索IL-17在OLP局部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6位OLP患者和5位健康志愿者被募集参与本试验.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IL-17 (interleukin-17)在OLP病损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IL-17受体(interleukin-17 receptor,IL-17R)在OLP病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IL-17+细胞散在分布于OLP病损组织黏膜固有层中.OLP局部组织中均存在IL-17R的表达,IL-17R主要表达于上皮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同时在上皮下淋巴细胞浸润层中也可见相当数量的炎症细胞表达IL-17R.结论:在OLP病损局部IL-17可与表达于上皮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和上皮下淋巴细胞浸润层中部分炎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IL-17R结合,进而参与OLP的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较为常见的慢性口腔粘膜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包括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本文就OLP发病机制中T细胞与肥大细胞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氧对人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 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以期为OLP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OLP角质形成细胞;使用密闭培养箱模拟缺氧环境,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两组细胞分别培养12、24、36及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的方法监测缺氧各时点细胞增殖状况,并确定进一步实验干预时间点,每组实验均重复3次;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HIF-1α、VEGF、MMP-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相关性分析研究VEGF、MMP-9与HIF-1α的相关性.结果 24、36、48 h缺氧组OLP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力(A值)(分别为0.340±0.002、0.415±0.006、0.546±0.006)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常氧组(分别为0.431 ±0.001、0.620±0.004、1.022±0.005),P<0.01; 24、36、48 h缺氧组VEGF(2.087±0.291、3.189±0.573、5.402±0.563)及MMP-9(2.936±0.500、4.083±0.300、6.374±0.858)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HIF-1α (0.414±0.093、0.751±0.056、0.875±0.040)、VEGF (0.393±0.046、0.557±0.078、0.767±0.045)及MMP-9 (0.250±0.053、0.384±0.038、0.611 ±0.092)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HIF-1α与VEGF(r =0.905,P=0.000)及MMP-9(r =0.881,P=0.00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缺氧在一定时间内可抑制OLP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上调细胞中HIF-1α蛋白、VEGF及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缺氧环境下HIF-1α可能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参与OLP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5.
口腔扁平苔藓(OLP)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近几年来对其大量研究表明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局部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以及角质细胞的凋亡在OL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在体外培养的人正常口腔黏膜及口腔扁平苔藓(OLP)黏膜成纤维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地塞米松(DEX)后,对成纤维细胞分泌和表达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的影响.方法 将IL-1β和DEX配制成3个浓度梯度,分别加入到体外培养的人正常口腔黏膜和OLP黏膜成纤维细胞中,收集培养72 h后各组细胞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技术检测每组细胞上清液中KGF蛋白浓度的变化.提取各组细胞R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KGF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ELISA及PCR结果显示:加入IL-1β的正常口腔黏膜及OLP黏膜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KGF蛋白浓度较自身对照组均升高,同时KGF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正常口腔黏膜及OLP黏膜成纤维细胞加DEX的上清液中,KGF蛋白浓度较自身对照组均降低,KGF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则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IL-1β对正常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及OLP黏膜成纤维细胞分泌及表达KGF有促进作用;而DEX对正常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及OLP黏膜成纤维细胞分泌和表达KGF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口腔扁平苔藓发病机制中T细胞和肥大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较为常见的慢性口腔粘膜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包括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本文就OLP发病机制中T细胞与肥大细胞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槟榔碱对口腔黏膜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组织中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方法通过体外口腔黏膜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用免疫组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率为(85.80±3.56)%,正常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中阳性率为(3.82±0.76)%。槟榔碱直接干预成纤维细胞后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质形成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组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增强;角质形成细胞经槟榔碱预处理后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强于无干预共同培养组。结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可能是槟榔成分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口腔黏膜角质细胞衰老相关的形态学特征与角蛋白表达。方法:获取正常人口腔黏膜角质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衰老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年轻细胞与衰老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果:口腔黏膜角质细胞在衰老过程中形态逐渐不规则,胞浆内空泡增加,衰老细胞角蛋白染色明显增强。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衰老的正常人口腔黏膜角质细胞角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人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中XIAP与XAF1的表达与定位情况。方法:对人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中XIAP和XAF1蛋白的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结果:XIAP在口腔鳞癌癌周角质形成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胞浆和胞核均有分布,以胞核荧光染色更强。而XAF1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尤以核膜和核仁染色较强。结论: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XIAP可能通过过度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的变化而发挥重要的抗凋亡作用,而XAF1表达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有效拮抗XIAP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