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肝炎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以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vs,HBV)为多,据2006年国家卫生局统计,9.75%的1~59岁普通人群携带乙肝病毒[1]。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是疾病自然病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发现,对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可以保护肝功能,甚至使纤维化逆转[2],从而有效防控病程的发展,降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评价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为肝组织学穿刺活检,但具有创伤性小、取材少、病理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等不足。笔者就无创技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由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因素刺激肝细胞,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以及胶原、蛋白多糖等大分子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多,从而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1].肝纤维化发生的早期阶段是可控、可逆的,晚期阶段不仅逆转的可能性极低,而且与门脉高压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乃至肝癌的必经阶段,但该病理过程的早期阶段是可逆的[1-2],因此,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汉菊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2):1801-1803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当有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临床上常用Child-pugh分级(A、B、C级)来评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但它常不能完全准确地分析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情况.肝穿刺活检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金标准",一份供病理诊断肝穿刺标本的长度应超过1 cm(镜下超过6个肝小叶范围),有时为了评价治疗前后效果多次肝穿刺非常必要,但此项检查有创,患者难以接受.而MRI仍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肝硬化检查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它可以根据肝脏的形态、内部结构、肝内外血管改变情况、腹腔积液、脾脏大小、胃肠及其周围情况的变化诊断肝硬化.无创性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有部分研究者尝试从MRI征象上来评价和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陈彪  高毅  邬曼君 《人民军医》2009,(8):543-544
1研究概况 肝纤维化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可作为一种病名,但主要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肝炎病毒、乙醇、药物与毒物、血吸虫、代谢和遗传、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种损伤因素均可引起肝纤维化。20世纪60-80年代,肝纤维化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在慢性肝病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较明确的阐述,但多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不可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6.
_目的:采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成像,获得正常志愿者和不同病理分期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的磁共振IVIM扩散成像相关信号值(D、f、D*),为临床评估肝纤维化提供一种无创、安全和简便的检测方法。方法:对39例不同病理分期的肝纤维化患者(S1期15例,S2期10例,S3及 S4期14例)及19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肝脏磁共振IVIM扩散成像。取多b值(10,20,40,60,80,100,150,200,400,800s/mm2),经过分析和公式 SI(b)= SI0[(1-f)· exp(-b·D)+f·exp(-b·D*)]非线性回归计算获得D、f、D*值,采用统计学分析正常肝脏和纤维化肝脏之间、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之间肝脏的D、f、D*值差异。结果:肝纤维化组和健康组的肝脏磁共振体素内不连贯运动成像扫描参数D、f、D*值分别是0.940±0.129和1.089±0.127(10-3mm2/s,P<0.001),0.126±0.026和0.163±0.018(P<0.001),9.616±1.747和12.715±2.335(10-3mm2/s,P<0.001)。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患者的D、f、D*值均显著减低。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f、D*值持续下降,差异具有统意义(P≤0.001)。结论:磁共振IVIM扩散成像研究发现纤维化肝脏D、f、D*值降低,f值与D*值的降低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为评价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超声定量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急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的一种病理学改变,对于肝纤维化的早期确诊及正确分期可指导临床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从而减缓肝硬化的发展或逆转肝硬化发展过程[1]。肝组织活检是公认的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其不仅具有创  相似文献   

8.
杨爱萍  陈枫 《西南军医》2011,13(3):510-513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各种慢性肝疾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问过程,是各种肝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最新报道中国是世界上三个糖尿病大国(印度、中国、美国)之一,居第2位,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非传染流行病之一[1].高血糖作为糖尿病的重要表现,对许多脏器如肾脏、心脑血管纤维化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与肝脏纤维化的关系也在研究之中[2-3].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糖尿病与肝纤维化相关的研究状况,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细胞损伤而导致肝脏星形细胞生成、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的一种修复反应,也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1-3]。一般认为肝纤维化尚可逆转,所以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穿刺活检仍然是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4-6]。但它却是一个有缺陷的“金标准”,因为活检会带来创伤和痛苦,同时存在着患者依从性不高、取样风险和取样误差等诸多的不足之处[7]。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无创的、能够反映整体肝脏纤维化程度且可重复性高的检查方式来代替活检。近年来,随着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革新,对肝纤维化的研究已经由原来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等宏观改变,过渡到微观水分子和纤维束等研究水平。磁共振功能成像作为无创的检查方式,且成像质量稳定、可重复性高,已经成为肝纤维化评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黄芹  朱晓宁  汪静 《西南军医》2016,(3):264-267
肝纤维化(HF)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HF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细胞参与的复杂过程。此文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探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