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299-1303
肩袖损伤是造成肩关节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肩袖修复术后再撕裂发生率依然高达20%~94%。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看,传统肩袖重建术后正常腱骨界面组织结构无法重演,主要问题是肌腱插入骨部位的软骨过渡层不能再生,腱骨之间仅为瘢痕愈合,有研究证实修复后肩袖止点的抗拉强度大幅减弱,推测这可能是已修复肩袖容易发生再撕裂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致力于利用生物学技术促进肩袖修复后腱骨界面软骨再生,尝试恢复正常腱骨连接部的组织形态,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镜下交叉韧带及肩袖损伤修复的增加,腱-骨界面移植物的转归与愈合成为重建交叉韧带及肩袖损伤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牢固的腱-骨界面愈合是韧带重建、肩袖修复术后发挥其生理功能的先决条件,但腱-骨界面愈合困难,如何促进腱-骨界面愈合逐渐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重点就移植腱-骨界面愈合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肩袖损伤是最常见的需要外科干预的损伤之一。自从Codman于1911第一次介绍了肩袖修补术后,肩袖损伤的治疗方式已经从开放手术逐渐过渡到小切口手术,再到全关节镜手术。虽然手术技巧日趋成熟及完善,但术后再撕裂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文献报道中单纯冈上肌损伤术后的再撕裂率约为25%,巨大肩袖损伤的再撕裂率甚至高达75%。再撕裂率与患者年龄、肌腱的变性情况、肌腱质量、手术操作及术后康复有关。因为肩袖组织血供相对缺乏,损伤后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如脂肪变性、肌肉萎缩等,手术修复后腱-骨连接处主要以瘢痕组织为主,机械强度远比正常的纤维软骨性腱-骨愈合的结构差,肩袖修补后的机械强度无法恢复到自然状态。因此探讨肩袖的自身修复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其生物过程来促进肩袖损伤修复,达到肩袖止点的生物学重建较单纯提高手术技术更为重要。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组织自身的微环境所诱导出的愈合能力是肩袖修补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方向更多地转向了肌腱修复的生物原理,使肌腱可以有二次生长的机会,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群因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肩袖损伤修复再撕裂率高。为解决这一难题,手术医师尝试通过增加锚钉初始固定强度、改变局部骨质情况等方法来降低这类患者肩袖损伤的再撕裂率。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也使生长因子的辅助应用成为可能。但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修复仍然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如何更好地增加锚钉固定强度,改善腱骨愈合微环境,降低肩袖再撕裂率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骨质疏松与肩袖损伤的关系、骨质疏松对肩袖腱骨愈合的影响及目前采用的减少骨质疏松对腱骨愈合的不同方法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满意率。  相似文献   

5.
肩袖修补术是肩袖撕裂常用的治疗方式,能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的活动,但肩袖修补术后肩袖再撕裂的发生率依然很高,主要原因在于肩袖修补术后肩袖止点处腱—骨愈合差,不能恢复原有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肩袖止点处腱骨愈合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目前随着人们对于肩袖止点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类治疗方法在改善肩袖止点腱骨愈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将从影响肩袖止点处腱骨愈合的因素、肩袖止点处腱骨界面的恢复以利于肩袖腱骨愈合以及组织工程学在腱骨愈合中的应用3个方面阐述近几年关于肩袖腱骨愈合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肩袖撕裂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肩袖撕裂修补术后腱骨愈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寅生  万云峰 《中国骨伤》2018,31(12):1172-1179
肩袖撕裂是导致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常见疾病,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关节镜下修补成为主流方式。尽管如此,术后依旧有很高的再撕裂率,而腱骨界面的愈合不佳主要原因是腱骨界面未能形成正常组织结构反而形成瘢痕化,因腱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导致其生物力学性能下降,易再次发生撕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生物学、生物力学的研究,希望能够加速腱骨愈合的进程,恢复腱骨界面的正常组织结构,本文就影响腱骨愈合常见4个因素(炎症反应、缓慢而有限的骨长入、不当的机械刺激、不足的干细胞)及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兔肩袖损伤重建术后的修复效果。[方法]48只8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冈上肌腱行急性损伤后重建其在肱骨大结节上的止点,术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32侧,实验组在腱骨界面注射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rhBMP-2;实验对照组仅填充纤维蛋白胶;空白对照组术后不给予任何干预。于术后8周取出各组8侧肩袖标本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分别于术后2、4、8周分批随机取出各组8侧肩袖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组织学分析表明,术后8周实验组腱骨界面出现有明显的Sharpey′s纤维连接,出现类似直接止点的四层结构。而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腱骨界面以结缔组织为主,出现部分Sharpey′s纤维结构及新骨形成。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各组腱骨界面的抗拉强度及刚度均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而且各个时间点实验组腱骨界面的抗拉强度及刚度均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BMP-2可以在术后明显增强腱骨界面的抗拉强度及刚度,促进腱骨界面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特有结构,可很好的修复肩袖损伤。  相似文献   

8.
由运动损伤导致的跟腱断裂、肩袖撕裂、肌腱止点撕脱等常需通过手术修复,然而肌腱组织再生能力较差,患者术后将面临肌腱的瘢痕愈合或骨-腱接点愈合困难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肌腱干细胞已被证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其在肌腱组织中的修复潜能逐渐获得人们的重视,有望成为组织工程中新的种子细胞.本文对肌腱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与年龄、微环境、力学的关系及其在骨-腱接点愈合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壳聚糖(chitosan,CS)负载肌腱干细胞(tendon-derived stem cells,TDSCs)构建的可注射型水凝胶(以下简称TDSCs/CS水凝胶)促进兔肩袖腱-骨愈合的效果。方法 取3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肩袖组织,采用Henderson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TDSCs,并经多向分化及流式细胞术鉴定。以CS包裹第3代TDSCs构建TDSCs/CS水凝胶,体外培养1~5 d以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水凝胶中TDSCs增殖情况,并以单纯TDSCs作为对照,评估TDSCs/CS水凝胶细胞相容性。另取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n=12),分别为肩袖修复组(对照组)、肩袖修复+CS水凝胶注射组(CS组)、肩袖修复+DSCs/CS水凝胶注射组(TDSCs/CS组)。3组建立肩袖损伤+单排技术修复模型后,CS组及TDSCs/CS组将对应水凝胶注入腱-骨界面处修复肩袖,对照组不作其他处理。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4、8周取材,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腱-...  相似文献   

10.
肩袖再撕裂是肩袖修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其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肩袖再发撕裂的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症状持续时间、撕裂大小、肩袖脂肪浸润及回缩、手术方式的选择、生物制剂的应用、术后康复锻炼方案等。本文对关于肩袖修复术后再发撕裂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加深对再撕裂的认识,以期减少肩袖修补术后再次撕裂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76-1880
巨大肩袖撕裂是目前骨科疾病难点之一,对于其最佳治疗方式目前仍缺乏统一认识。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对于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可尝试通过开放手术、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或全关节镜治疗,对于不可修复性撕裂可通过部分修复、肌腱移位、重建上方关节囊、补片增强、关节置换甚至关节融合等方式进行治疗。随着对肩袖撕裂的病因、损伤机制以及肩关节解剖力学等理解的逐步深入,同时得益于肩关节镜手术技术和关节镜器械的飞速发展,开发利用成体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新型修复补片材料等以降低手术失败率、术后再撕裂率以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逐渐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旨在对巨大肩袖撕裂治疗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治疗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去细胞真皮基质对兔巨大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4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巨大肩袖损伤常规手术组(对照组,n=18),去细胞真皮基质治疗组(实验组,n=18),正常组(正常组,n=6),对照组和实验组于术后4、8、12周分批随机取出各组12侧肩袖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正常组于12周取出12侧肩袖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实验组腱骨界面的断裂载荷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12周二者腱骨界面的断裂载荷仍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细胞真皮基质修补巨大肩袖损伤可增强其腱骨界面的抗拉载荷,有利于巨大肩袖损伤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肩袖损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肩关节疾患,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肩袖损伤患者得到了治疗。肩袖的修复技术发展迅速,主要存在单排技术、双排技术、穿骨固定技术、缝线桥技术等,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虽然肩袖修复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术后一定的再撕裂率仍困扰着众多的学者,而这有可能与修复技术存在一定的联系,该文对肩袖损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以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ate,Gel MA)水凝胶加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细胞治疗方法增强肩袖损伤后愈合的研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近交系Wistar大鼠BMSCs,以Gel MA包裹细胞构建BMSCs/Gel MA水凝胶,体外培养后以CCK-8法检测BMSCs/Gel MA的细胞增殖情况,细胞骨架染色观察GelMA中的细胞形态。选用36只近交系Wistar大鼠,建立肩袖损伤模型,切断冈上肌肌腱止点,破坏纤维软骨层,并予腱-骨修复。实验分为3组(n=12):①BMSCs/Gel MA组,修复术中加入BMSCs/Gel MA水凝胶;②Gel MA组,修复术中加入Gel MA水凝胶;③对照组,仅行修复手术。术后2周和4周取材,以实时定量PCR检测腱-骨界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术后4周取材标本另行组织学检测和生物力学检测,以判断腱-骨愈合情况。结果本研究提取的BMSCs表现出多向分化潜能,BMSCs/Gel MA水凝胶体外培养显示出良好的细胞增殖性和细胞形态。基因检测提示术后2周BMSCs/Gel MA组中腱-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均上调,术后4周时BMSCs/Gel MA组Ⅱ型胶原的表达明显高于术后2周(P0.01)和其他组(P0.05)。术后4周组织学染色均显示BMSCs/Gel MA组的腱-骨界面有较多的纤维软骨形成和胶原沉积。术后4周三组的腱-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Gel MA水凝胶为BMSCs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微环境;以Gel MA加载BMSCs的方式修复肩袖损伤,显示出良好的软骨再生能力,表现出较好的腱-骨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常见损伤之一。其腱骨结合部位为骨、纤维软骨、肌腱多层结构移行的特殊组织,同时又是肩关节的应力集中点,因此一旦发生损伤常难以自愈。虽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对肩袖组织进行修补,但术后较高的再撕裂率仍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由自体全血浓缩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骨折技术联合仿生水凝胶支架对兔肩袖损伤修补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利用明胶和甲基丙烯酸酐合成甲基丙烯酰胺基明胶,通过紫外光交联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仿生水凝胶支架。大体观察支架颜色、性状后,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形貌,并行体外降解性能测试。取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8~3.5 kg,建立双侧急性肩袖损伤模型后,随机取一侧行止点骨床微骨折处理联合穿骨肌腱修补术(对照组,n=24);另一侧在微骨折处理后,将仿生水凝胶支架植入骨床,再行穿骨肌腱修补术(实验组,n=24)。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后4、8周取肩袖标本行大体观察、Micro-CT检测、HE染色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仿生水凝胶支架外观呈白色,具有丰富多孔结构,孔径为31.7~89.9μm,于PBS溶液中能缓慢降解,18 d时降解率约为95%。兔肩袖修补术后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示两组腱-骨界面未见明显缺损和再撕裂。Micro-CT检测,术后4、8周两组骨密度、组织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术后4、8周对照组腱-骨界面均以纤维瘢痕组织为主,而实验组术后4周腱-骨界面部分区域可见矿化软骨和纤维软骨形成,且术后8周软骨逐渐呈有序排列成过渡结构;术后4、8周,实验组肌腱成熟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周两组极限负荷和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两组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86,P=0.071),但实验组极限负荷明显优于对照组(t=4.162,P=0.009)。结论与单纯微骨折技术相比,微骨折技术联合仿生水凝胶支架有利于兔肩袖腱-骨愈合,增强腱-骨界面抗拉性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肩袖损伤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并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伴有骨质疏松。伴有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患者术后预后效果较一般肩袖损伤患者差,成为临床医师的一大挑战。该文从内源性损伤机制、外源性损伤机制与骨质疏松方面阐述肩袖损伤病理机制,探讨改善肩袖修复的即刻可靠性与减少骨质疏松对肩袖修复后腱骨愈合影响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满意率。对于仍不可避免的术后修复失效,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促进腱骨界面损伤修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中南大学动物学部提供)肩袖损伤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PUS治疗组和对照组, 并在术后3周和5周收取冈上肌肌腱-肱骨头复合体标本, 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生物力学检测, 相关统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体外利用LIPUS刺激巨噬细胞并向M2型诱导, 检测M2型巨噬细胞占比, 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检测其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效果,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大鼠肩袖损伤模型中, 术后第5周时LIPUS治疗组的腱骨界面成熟度(13.50±2.47比17.33±1.20, t=2.605, P<0.05)和生物学力性能均优于对照组(拉断负荷:49.60±6.12比34.27±5.85, t=4.950;拉断刚度:20.85±2.70比13.82±3.01, t=3.974, P<0.01)。免疫组织化学提示LIPUS治疗组大鼠肩袖损伤局部M2型巨噬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0.77±0.11比0.59±0.10, t=2.582, P<0.05)。体外实验也...  相似文献   

19.
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修复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6).将冈上肌腱于大结节止点处横断后原位缝合,建立大鼠冈上肌腱损伤模型(Carpenter模型).术后制动1周后,实验组开始转笼跑步实验,对照组笼中自由活动.于术后2、4、8、16周取材(每个时间点4只),分别比较两组肌腱-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化显示的血管增生及细胞粘合素-C(TN-C)的表达变化. 结果修复早期(术后2~4周)肌腱-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血管生成和TN-C的表达两组均无明显差别;术后8周,实验组肌腱-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恢复较好且血管生成多于对照组;术后16周,实验组TN-C的表达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适当的应力刺激可能促进血管生成及TN-C的表达而有利于肩袖损伤后肌腱-骨界面的修复,在肩袖损伤的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肩袖中度撕裂和肩袖较小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与肩关节制动对其肩关节功能及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1-12完成的62例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其中31例术后未制动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组),31例术后制动6周并进行合适的康复训练(术后制动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ASES评分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2.97个月。早期康复组与术后制动组术后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术后3个月、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ASES评分优于术后制动组(P<0.05)。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早期康复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9.68%(3/28),术后制动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6.45%(2/2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肩袖中度撕裂和肩袖较小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在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而且并没有增加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风险,可以不考虑术后早期肩关节制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