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复苏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完全扩张的囊胚发育形成天数和囊胚质量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预测临床结局的评价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生殖中心完成的4 668个复苏周期单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囊胚发育天数、囊胚质量、内细胞团(ICM)和滋养层细胞(TE)评分,分析各指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D5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80.85%vs.69.08%)和活产率(70.28%vs.57.03%)均显著高于D6囊胚,流产率则低于D6囊胚(13.08%vs.17.43%)(P均0.05)。优质囊胚(AA、BA、AB)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非优质囊胚(BB、BC、CB)(P均0.05)。AA级囊胚临床妊娠率(86.86%)和活产率(78.11%)最高,而流产率(10.08%)最低;BA级囊胚临床妊娠率(84.08%vs.81.67%)和活产率(73.60%vs.69.56%)高于AB级,且流产率较低(12.47%vs.14.83%)(P均0.05)。非优质囊胚中,CB级囊胚较BC级囊胚移植流产率更低(11.59%vs.18.88%,P0.05)。相对于ICM的形态和级别,随着TE评分增高,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显著增高,而流产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复苏周期单囊胚移植,选择D5形成的扩张囊胚进行复苏移植,临床妊娠结局优于D6囊胚移植;内细胞团与滋养层细胞均是具有显著意义的评价活产率的预测指标,滋养层细胞级别高的囊胚流产率低从而可以维持持续妊娠,尤其对于优质囊胚而言,滋养层细胞对于囊胚种植潜能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囊胚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不同囊胚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评分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科室行单囊胚F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647个周期。根据囊胚的内细胞团(ICM)和滋养层细胞(TE)评级进行分组,分别为A组(移植AA级囊胚)231个周期,B组(移植AB/BA级囊胚)422个周期,C组(移植BB级囊胚)885个周期,D组(移植CB/BC级囊胚)109个周期。比较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授精方式、基础性激素水平、促性腺激素(Gn)总量及Gn天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着ICM和TE评分的下降(从A组到D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流产率则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各组间的早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性别比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囊胚发育速度及形态学评分对单囊胚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行单囊胚移植的296例患者资料,根据囊胚发育速度(D5/D6)及ICM/TE形态学评分分为D5组、D6组,及优质囊胚组、非优质囊胚组(包括B/C、C/B两个亚组),比较不同组间妊娠结局,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单囊胚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移植优质囊胚者,D6组相对于D5组孕早期流产率稍高(10.3%vs.4.0%)、临床妊娠率稍高(59.2%vs.40.3%),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非优质囊胚者,D5组临床妊娠率稍高于D6组(45.6%vs.33.3%),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ICM/TE评分为C/B的非优质囊胚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优质囊胚组(33.3%vs.48.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临床妊娠率仅与囊胚内细胞团评分相关[OR=0.12,95%CI(0.03,0.56),P=0.007]。结论对于优质囊胚而言,囊胚发育速度对FET周期单囊胚移植结局影响不大;但对于非优质囊胚而言,在进行胚胎移植时,倾向于优先选择D5日内细胞团评分较高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囊胚时期及囊胚质量在单囊胚冷冻复苏周期中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中心进行单囊胚冷冻复苏周期的患者,总例数为243例;分析研究囊胚时期及囊胚质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囊胚时期及囊胚质量与临床结局有相关性:囊胚移植D5与D6植入率(61.14%vs.44.00%)和临床妊娠率(60.62%vs.44.00%)有显著性差异(P0.05);优质囊胚与非优质囊胚植入率(66.94%vs.47.90%)和临床妊娠率(66.94%vs.47.06%)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基础激素水平、内膜厚度、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囊胚冷冻复苏时可以优先考虑D5优质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囊胚玻璃化冷冻后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研究所行IVF-ET的不孕患者,根据囊胚是否冷冻分为新鲜周期囊胚移植组和复融周期囊胚移植组;复融周期根据移植囊胚个数分为单囊胚移植组和双囊胚移植组。结果复融周期囊胚复苏率为100%,种植率显著高于新鲜周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多胎率较新鲜周期组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囊胚移植组移植胚胎数少于双囊胚移植组,多胎率低于双囊胚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囊胚玻璃化冷冻择期复融移植,能有效提高种植率,单囊胚移植保证了患者妊娠率时,也有效降低了多胎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冷冻环玻璃化法与程序冷冻法对人囊胚冷冻复苏的效果。方法将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的剩余胚胎进行培养,所获得的囊胚分别进行程序冷冻法或冷冻环玻璃化法冷冻,比较囊胚复苏后的复苏率、妊娠率等指标。结果玻璃化冷冻复苏39个周期,115个囊胚、存活104个(90.4%),移植38个周期、74个囊胚,临床妊娠28个周期(73.7%),其中2例流产,2例足月分娩2个正常新生儿,24例继续妊娠。程序冷冻21个复苏周期,87个囊胚、存活37个(42.5%),移植15个周期、28个囊胚,临床妊娠6例(40%),其中流产1例,2例足月分娩3个新生儿,3例继续妊娠。玻璃化冷冻后的囊胚复苏率显著高于程序冷冻,复苏周期移植取消率显著低于程序冷冻,而临床妊娠率则明显高于程序冷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种方法的流产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使用冷冻环玻璃化法适于人类囊胚的冷冻保存,其复苏率和妊娠率均显著高于传统的程序冷冻法,复苏周期移植取消率低于程序冷冻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行冻融单囊胚移植的1 76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形成时间和胚胎质量分为4组,其中移植胚胎为第5天(D5)优质囊胚者设为A1组(n=635);移植胚胎为D5非优质囊胚设为A2组(n=199);移植胚胎为D6优质囊胚设为B1组(n=418),移植胚胎为D6非优质囊胚设为B2组(n=509)。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等,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BMI)及囊胚形成时间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A1组与B1组的BMI、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及不孕年限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与B2组的不孕年限、BMI、早期流产率、早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B2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优质胚胎组中,囊胚形成时间是引起两组间临床妊娠率差异的显著因素[OR=2.240,95%CI(1.592-3.152)](P0.05)。结论在冻融单囊胚移植时,若移植胚胎为优胚,则囊胚形成时间对于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当移植囊胚为非优胚时,囊胚形成时间对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D5囊胚移植妊娠结局优于D6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卵裂期胚胎移植与囊胚移植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危患者首次冷冻复苏周期中应用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中心进行体外受精的首次冷冻复苏周期OHSS高危患者,均有卵裂期胚胎冷冻和囊胚冷冻,总例数为232例,将卵裂期胚胎移植组设为A组共84例,囊胚移植组设为B组共148例;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基础激素水平、内膜厚度及临床结局。结果 A组患者84例,行卵裂期胚胎移植,临床妊娠61例,临床妊娠率72.62%;B组患者148例,临床妊娠125例,临床妊娠率84.46%,临床妊娠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激素水平、体重指数、内膜厚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OHSS高危患者可以优先考虑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形态学评分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移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本中心实施非优质单囊胚冻融移植的3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发育速度和囊胚质量将非优质单囊胚移植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D5-AC/BC组(n=120)、D5-CA/CB组(n=21)、D6-AC/BC组(n=163)和D6-CA/CB组(n=29),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相同囊胚形态下,D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D6组(50.8%vs. 22.1%和47.6%vs. 24.1%)(P<0.05);D5-AC/BC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D6-AC/BC组(38.3%vs. 15.3%,P<0.05),D5-CA/CB组的活产率虽高于D6-CA/C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17.2%,P>0.05)。相同囊胚发育速度下,AC/BC组获得与CA/CB组相似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P>0.05)。早期流产率、早产率、出生孕周、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发生率在4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优质单囊胚移植周期中,优先选择D5囊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囊胚内细胞团、滋养细胞层的评分不平行时,不影响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Cryotop玻璃化冻融人类囊胚7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在人类囊胚冷冻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第5天(D5)或第6天(D6)所获得的剩余囊胚进行Cryotop玻璃化冷冻保存,分析囊胚复苏后的复苏率、妊娠率及种植率等指标。结果玻璃化法冷冻囊胚共224个周期、543个囊胚;玻璃化冷冻复苏79个周期、142个囊胚、存活116个(81.7%);移植70个周期、116个囊胚,临床妊娠25个周期(35.7%),其中4例流产(16%),3例足月分娩3个正常新生儿,18例继续妊娠。结论Cryotop玻璃化冷冻法适于人类囊胚的冷冻保存,获得较理想的复苏率、妊娠率和种植率,流产率没有明显提高,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D5和D6的冻融囊胚移植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为囊胚复苏日的胚胎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的178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按照冷冻前形成囊胚的时间(D5或D6)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结果共复苏178个周期,复苏囊胚303个,复苏后所有囊胚腔均扩张,复苏成活率100%。平均移植囊胚数(1.70±0.46)个。178个周期均进行了胚胎移植,囊胚种植率为59.4%(180/303),临床妊娠率70.8%(126/178),失访5例,活产率55.6%(99/178),流产率17.5%(22/126)。D5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78.0%),显著高于D6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64.6%)(P0.05)。D5冻融囊胚的种植率(64.3%)、活产率(63.4%)高于D6冻融囊胚的种植率(51.0%)和活产率(4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053)。D5的流产率(14.3%)要低于D6(2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结论 D5和D6的囊胚冷冻复苏后均有较好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但是D5的囊胚临床结局要优于D6的囊胚,囊胚复苏移植时可以优先考虑选择D5的胚胎。  相似文献   

12.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让不孕不育夫妇获得一个健康的孩子。多胎妊娠被认为是一种并发症,而不是成功的助孕结果。如何有效避免双胎妊娠同时维持总体妊娠率一直是辅助生殖治疗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选择性单囊胚移植是即能降低多胎率又能有效维持总体临床妊娠率的有效手段。胚胎冷冻保存作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增加移植机会、提高每个取卵周期的累积妊娠率、减少卵巢过度刺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冻融周期如何降低多胎率的报道甚少,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囊胚发育速度(D5或D6)分别对35周岁以下女性不同等级冻融囊胚(优质冻融囊胚或非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取卵年龄35岁,行D5或D6冻融囊胚移植的周期1 539个,根据移植囊胚数目和囊胚等级,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83个移植周期)、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838个移植周期)、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194个移植周期)、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组(224个移植周期)。各组内再根据冷冻前形成的囊胚时间,分为D5组和D6组,比较各组内D5和D6冻融囊胚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结果在单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46.88%)和种植率(46.88%)高于D6组(分别为33.08%和33.08%),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种植率显著高于D6组(41.67%vs.31.01%,P0.05),临床妊娠率(54.54%vs.47.47%)和继续妊娠率(88.89%vs.76.00%)均高于D6组,早期流产率(11.11%vs.22.67%)低于D6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单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50.85%vs.52.83%)、种植率(51.41%vs.52.83%)、早期流产率(18.89%vs.17.86%)、继续妊娠率(80.00%vs.80.31%)与D6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两个优质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D5组的临床妊娠率(78.40%vs.74.86%)、种植率(61.48%vs.59.38%)、早期流产率(7.90%vs.9.70%)、继续妊娠率(91.52%vs.88.06%)与D6组比较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35周岁以下的女性中,囊胚的发育速度对非优质冻融囊胚的发育潜能可能有着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是对于优质冻融囊胚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不大。因此,在35周岁以下的冻融囊胚移植周期中,若无优质囊胚,可考虑优先选择D5非优质冻融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检测技术(PG T-A),评估囊胚形态学分级与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估囊胚形态学分级对于预测单整倍体囊胚移植(S EB T)妊娠结局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完成囊胚期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的PG T-A周期的临床资料,并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月经规律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的临床结局分析,探讨人工周期雌激素应用天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生殖中心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以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8mm时行复苏移植2个优质囊胚的月经规律患者共15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用黄体酮前雌激素应用天数按2分隔点分为≤15d组和15d组,比较不同雌激素应用天数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并对超出理想内膜增生期的天数按3分隔点分为0、0~3和3d组,比较三组间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1)黄体酮转化前用雌激素总天数15d组的流产率高于≤15d组,继续妊娠率低于≤15d组,但两组间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继续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雌激素超出理想内膜增生期0~3d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稍高于其他两组,而流产率稍低于其他两组,但三组间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周期是一种较好的FET内膜准备方法,雌激素应用天数未显著影响妊娠结局,雌激素最佳应用天数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5周岁以下女性囊胚冻融周期移植策略,以期为保证单个移植周期妊娠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在本院生殖中心行冻融囊胚移植、年龄35岁的患者,共1 539个移植周期。根据囊胚移植数目和囊胚等级分为4组:单优质囊胚移植组(单优组)、双优质囊胚移植组(双优组)、单非优质囊胚移植组(单非优组)、双非优质囊胚移植组(双非优组)。比较4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继续妊娠率和双胎率。结果双优组的临床妊娠率(77.9%)、种植率(61.0%)、继续妊娠率(90.8%)显著高于单优组、单非优组、双非优组(P均0.05),早期流产率(8.3%)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但双胎率(47.6%)亦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单优组的临床妊娠率(51.6%)、继续妊娠率(80.1%)和早期流产率(18.5%)与双非优组(分别为49.6%、80.2%、18.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双胎率(2.7%)显著低于双非优组(27.0%)(P0.05)。单非优组的双胎率(1.4%)与单优质组(2.7%)相似,均显著低于双优组、双非优组,但临床妊娠率(37.6%)亦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结论 35周岁以下女性囊胚冻融移植周期中,可优先选择移植1个优质冻融囊胚;当无优质冻融囊胚时,可选择移植2个非优质冻融囊胚以保证一定的单个移植周期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进行复苏囊胚移植影响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7年2月期间,采用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的192个复苏囊胚移植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及是否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相关(分别为P=0.027,OR值1.647及P=0.037,OR值0.437)。随年龄增加妊娠率和种植率呈下降趋势(≤30岁:61.4%和44.1%;31~34岁:53.8%和36.6%;≥35岁:39.0%和25.3%)。PCOS患者妊娠率和种植率分别为37.8%和25.0%,明显低于非PCOS患者(58.2%、42.5%)。戊酸雌二醇(E2V)起始剂量及用黄体酮前E2V的用药天数、总量与妊娠结局无关。结论年龄以及是否患有PCOS与妊娠结局相关,年轻的、非PCOS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结局;并强调用药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117 human vitrified blastocyst transfer cycles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factors.Methods: In IVF-ET cycles, supernumerary embryos were cultured to 5-Day(D5) or 6-Day(D6), blastocysts of various stages were cryopreserved by vitrification using cryoloops. Survival rate and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were observed.Results: A total of 312 blastocysts were thawed in 117 frozen embryo transfer cycles, the survival rate was 90.7% (283/312) after thawing. After the transfer of 230 blastocysts in 115 cycles, 69.6% (80/115) of the women got clinically pregnant, and 17.5% (14/80) of them suffered from miscarriage, 39 healthy babies were born in 28 deliveries, and the other 38 pregnancies are ongoing. The implantation rate was 47.4% (109/230). In 107 transfer cycles with 2 hatched blastocysts transferred in each cycle, 72.9% (78/107) got clinically pregnant, while in 8 cycles with 1 or no hatched blastocysts in the two transferred blastocysts,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is 25%(2/8). The clinical pregnancy rat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natural (77.4%, 24/31) or artificial endometrium preparation (66.7%, 56/84) cycle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lastocyst vitrification is effective in terms of implantation rate and pregnancy outcome. Transferring of two hatched blastocyst can achieve a higher pregnancy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